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7443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至少包含一马达、一金属环,及一组粘固于金属环表面的滤光片。在一可转动的结构部位上,譬如在金属环与马达的旋转外壳之间,或在金属环的圆周面上形成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当进行动平衡校正时,可将配重的胶剂或物质滴入或加入该槽内,利用其外窄、内宽的槽型特性增加结合后的强度,使能耐受长时间高速旋转下的离心力而不易脱离或分解。该色轮的金属环用以粘贴滤光片的面还可加设单圈、双圈或多圈环槽,由此提供点胶位置的参考点,加速胶液平均扩散流动,将防止胶层厚薄不均,增加胶合后的平衡品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色轮,特别是指一种利用沟槽形状使加入的配重物质不易逸失的色轮结构。
技术介绍
在色轮的生产工艺中,为确保生产品质的稳定与动平衡校正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有效的动平衡校正方法与最佳化结构设计乃相当重要的方法,有关这方面的专利正陆续产生。由于胶水有一定的流动性及粘稠性,若注胶厚薄不均,转动时将不平衡;除此之外,配注的胶水有时溢到滤光片上或因离心力而逸失,会造成污染并丧失动态平衡而成为瑕疵品。为解决液胶污染或配重逸失的问题,美国第6,705,733号专利提供的色轮,是在其金属环边缘留下一圈外宽而内窄(与本案所建议的正好相反)的间隙供捕捉粘贴时万一溢出的胶水;而美国第6,618,214号专利所采取的对策,则在金属环的接着面上形成数道沟槽以防胶水外逸到滤光片上。美国第6,598,977号专利又提出在金属环的接着面上开设孔洞,可利用这些孔动从粘接面的背后抽除配注过多的胶水,达到不溢胶与保持胶层均厚的技术目的。以上专利,虽一一提出在色轮的金属环上开设沟槽,供添加配重物质,或供解决溢胶的污染问题,但都未考虑如何利用沟形使配重物质更能耐受离心力作用而不逸失,也未提及近似鸠尾槽样式的配重沟槽设计与功能。有鉴及此,本设计人特别加以细心观察、研究,其间经由不断尝试及验证,终而创作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通过金属环上的沟形结构,达到使沟内的配重物质更能耐受离心力作用而不易逸失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包括一马达,具有一转轴;一金属环,与该转轴连接,具有一粘贴面及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一组滤光片,可随该金属环受该马达驱动地粘贴设置在所述粘贴面上。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金属环由第一环体及一第二环体互相结合而成,且该第一环体设有一环形凹槽,且该第一环体及该第二环体互相结合构成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粘贴面设有作为溢胶或点胶的参考点的单一环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粘贴面设有一作为溢胶或点胶的参考点的多圈环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第二环体具有一突缘与该环形凹槽相对,该第一环体及该第二环体互相结合构成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金属环由第一环体及一第二环体互相结合而成,且该第一环体设有一环形凹槽及一突环;前述的环形凹槽通过该第一环体及该第二环体的互相结合构成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且该突环从该粘贴面上突出设置。本技术还提出另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包括一马达,具有一可旋转的外壳,该外壳的一端突出设置一转轴;一金属环,与该转轴连接且由该马达驱动,具有一粘贴面,且在该金属环与该外壳之间还设有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一组滤光片,可随该金属环由该马达驱动地粘贴设置在该粘贴面上。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在该粘贴面上尚设有一作为溢胶或点胶的参考点的单一环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可旋转的外壳设有一突缘,以形成该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如上所述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中该可旋转的外壳设有一凹槽,以形成该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其色轮可至少包含一马达、一金属环,及一组粘固于金属环表面的滤光片。在一可转动的结构部位上,譬如在金属环与马达的旋转外壳之间,或在金属环的圆周面上形成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当进行动平衡校正时,可将配重的胶剂或物质滴入或加入该槽内,利用其外窄、内宽的槽型特性增加结合后的强度,使其能耐受长时间高速旋转下的离心力而不易脱离或分解。此色轮的金属环用以粘贴滤光片的表面还可加设单圈、双圈或多圈环槽,由此提供点胶位置的参考点,加速胶液平均扩散流动,将防止胶层厚薄不均,增加胶合后的平衡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色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局部剖示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局部剖示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局部剖示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局部剖示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侧面局部剖示图。附图标号说明10 马达 10A马达外壳(可旋转的)10A1凹槽 10B马达外壳(可旋转的)10B1凹槽 11 转轴11A 转轴 11B转轴 20金属环 201 第一环体201A 环形凹沟202 第二环体20A 金属环 20A1 凸缘20B 金属环 20C 金属环20C1 凸缘21 突环22配重沟槽22A 配重沟槽22B 配重沟槽22C 配重沟槽23粘贴面 231 环槽232 环槽30 滤光片40配重用的胶剂或物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依据本技术所实施的色轮,包含一马达10、一金属环20,及一组滤光片30。其中马达10端部突出一转轴11供金属环20套接并随之高速转动。金属环20具有一凸环21、一配重沟槽22及一粘贴面23。前述的滤光片30粘贴在金属环20的粘贴面23上,随金属环20受马达10驱动时作高速转动。配重时,利用配重用的胶剂或物质滴入配重沟槽22内,达到动态平衡。如图2所示,由于色轮是在高温环境下持续高速转的元件,巨大的离心力偶尔会造成这些配重用的胶剂或物质40分解或脱离,这将造成色轮动态平衡的丧失,本技术将配重沟槽22设计成外窄内宽的形状,使配重用的胶剂或物质40不易受长时间高速旋转的离心力的影响而脱离或分解。再参考图2所示,依据本技术所实施的色轮金属环20除可设置配重沟槽22以外,尚可加设一单圈、双圈或多圈的环槽231、232,除可由其提供点胶位置的参考点外,尚可由此加速胶液凝固前的扩散流动,防止胶层厚薄不均,增加粘合后的平衡品质。而由于胶剂在环槽231、232内硬化以后,将会在槽内产生近似卡榫作用的环状榫,如此可增加金属环20与滤光片30之间的接合强度,在高温环境下承受高速旋转的离心力,能因而更不易脱离或分解。参考图3所示,依据本技术所实施的色轮金属环20,亦可由一第一环体201与一第二环体202结合构成;譬如在第一环体201靠近外缘处形成一侧向内倾斜的环形凹沟201A,而由第二环体202与之共同组成一外窄、内宽的近似鸠尾槽的配重沟槽22。当然,该第二环体202亦可形成一侧向内倾斜产生斜面的另一环形凹沟(未图示),使所组成的配重沟槽22槽形更加近似鸠尾。美国专利第6,604,830号揭示一种马达外壳可以高速旋转的色轮结构。针对这种结构,本技术的实施可参考图4所示的色轮,包括一金属环20A、一组滤光片30、及一可以高速旋转的马达外壳10A,其中滤光片30与金属环20A连接,马达外壳10A外突一转轴11A供驱动金属环20A。在金属环20A一侧设一含有斜面的凸缘20A1,马达外壳于相对于该含有斜面的凸缘20A1之处相对设一含有斜面的环状凹槽10A1,使两者在组合后可共同形成一外窄、内宽且近似鸠尾状的配重沟槽22A。其它可变化的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图5所绘示者,该色轮包括一金属环20B、一组滤光片30、及一可以高速旋转的马达外壳10A。其中滤光片30与金属环20B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动平衡鸠尾槽的色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马达,具有一转轴;一金属环,与该转轴连接,具有一粘贴面及一外窄、内宽的配重沟槽;一组滤光片,可随该金属环受该马达驱动地粘贴设置在所述粘贴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碧聪左治韦
申请(专利权)人:普立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