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7142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将雌亲鱼和雄亲鱼置于培育池中亲鱼养殖,培育池的环境参数如下:水流的流速30~45m/min,水质透明度90~100cm,水溶解氧为6.2~7.5mg/L,水pH值7.2~7.8,水温为16~25℃,光照周期为9~12h;在亲鱼养殖期间,培育池上进行遮光处理,每天投喂颗粒饲料2次;从亲鱼中收集卵子和精子,经人工授精,孵化,饲养后得到软鳍新光唇鱼。本发明专利技术亲鱼培育过程避免使用催产剂,不仅能自然产卵产精且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同时软鳍新光唇鱼亲鱼培育的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塘养环境下野生鱼类雌雄不发育或发育不同步的问题。鱼类雌雄不发育或发育不同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软鳍新光唇鱼(Neolissochilus benas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新光唇鱼属(Neolissochilus),又称为花鱼。历史上,软鳍新光唇鱼是元江流域渔民的主要捕获对象,个体最大可达25公斤,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河口、江城、西畴、元江等地,境外分布于越南。软鳍新光唇鱼因其绚丽外观,又称黄金吉罗,在观赏鱼市场具有极大潜力,因此,软鳍新光唇鱼兼具食用和观赏两用的重大发展潜力。
[0003]近年来,由于捕捞强度大、梯级电站开发和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软鳍新光唇鱼种群衰退严重。为挽救这一大型经济鱼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于2009年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但必须依托催产剂才能获得理想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此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于软鳍新光唇鱼的研究就聚焦于如何实现其塘养环境下的自然产卵产精。
[0004]虽然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仍未解决野生鱼类从野生环境进入塘养环境后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当属生殖功能紊乱,塘养环境下很难观察到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前相互发情追逐和自然产卵的现象,因此野生珍稀鱼类在塘养环境下很难实现自我繁衍。而对于许多鱼类而言,不可能完全模仿鱼类繁殖季节的生态环境,因此,常需注射高效鱼类催产剂诱导鱼类产卵产精。催产剂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鱼类人工繁殖的问题,可使鱼类产卵产精并能正常受精,获得正常后代,但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软鳍新光唇鱼同样如此,未能摆脱催产剂的束缚达到野生鱼类在塘养环境下能自然产卵产精的水平。
[0005]现有的专利和文献中虽提及亲鱼培育,但仍停留在亲鱼培育是为催产剂的使用服务的初级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亲鱼培育是不成功的,成功的亲鱼培育是使野生鱼类在塘养环境下能自然产卵产精,实现鱼类的自我繁衍。对现有技术进行检索后,未有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完善亲鱼培育过程,在不使用催产剂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将雌亲鱼和雄亲鱼置于培育池中进行亲鱼养殖,两种亲鱼的总养殖密度为2.5~2.8kg/m3;所述培育池的环境参数如下:水流的流速30~45m/min,水质透明度90~100cm,水的溶解氧为6.2~7.5mg/L,水的pH值7.2~7.8,水温为16~25℃,光照周期为9~12h;
[0009]在所述亲鱼养殖期间,培育池上进行遮光处理,每天投喂人工合成颗粒饲料2~4
次,得到产卵的雌亲鱼和产精的雄亲鱼;
[0010]从所述产卵的雌亲鱼中收集卵子,同时从产精的雄亲鱼中收集精子,将收集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孵化后的鱼苗经饲养后得到软鳍新光唇鱼。
[0011]优选的,所述雌亲鱼和雄亲鱼的选择标准为形态正常、生长良好、无疾病的雌雄亲鱼。
[0012]优选的,所述雌亲鱼和雄亲鱼的数量比例为1:(1.4~1.5)。
[0013]优选的,在所述亲鱼养殖前,将所述培育池预先消毒;
[0014]所述消毒的方法为将所述培养池洗刷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泡1d,然后清水清洗3~4次,每次30~40min。
[0015]优选的,所述培育池的水位高度为1.5m。
[0016]优选的,所述培育池的环境参数根据不同月份具体条件如下:
[0017]在10月份至次年2月份,光照周期为9~10h,水温为16~20℃,水流的流速为30~40m/min,水质透明度为90~95cm,水的溶解氧为6.2~7.0mg/L,水的pH值为7.2~7.6;
[0018]在3月至9月份,光照周期为11~12h,水温为18~25℃,水流的流速为40~45m/min,水质透明度为90~95cm,水的溶解氧为6.6~7.5mg/L,水的pH值为7.4~7.8。
[0019]优选的,在亲鱼养殖后期设置产卵鱼床;
[0020]产卵鱼床的设置方法为在培育池水流平缓处悬浮设置产卵鱼床使产卵鱼床的上表面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0~15cm,所述产卵鱼床的面积为10~20m2。
[0021]优选的,所述人工授精的方法为将刚刚从亲鱼体内收集的卵子和精子即刻混合,用羽毛缓慢搅拌30~40s,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精卵混合物;
[0022]所述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为290~310mOsm/L,温度为20~23℃。
[0023]优选的,所述孵化的方法是将所述精卵混合物置入孵化容器内,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精卵混合物3~5cm,避免光照,水温为20~23℃,水的pH值7.5~8.5,水的溶解氧7.2~8.0mg/L;
[0024]所述饲养的方法是在所述鱼苗破膜后8d开始进食,每天用硝化细菌按15~17g/m2的添加量加入以调节水质。
[0025]优选的,所述进食分阶段投喂不同饲料:
[0026]进食的第1~15天投喂浆状饵料nbf1,每日投喂4次,投喂量均为8~10mL/m2;所述浆状饵料nbf1包括质量比为250:10:8:750的煮熟蛋黄、虾、多维元素片和水的混合物;
[0027]进食的第16~30天投喂混合饵料nbf2和轮虫,每日投喂3次,轮虫投喂量为150万个/m2;所述混合饵料nbf2包括质量比为250:10:250:8:500的煮熟蛋黄、虾、现磨黄豆豆浆、多维元素片和水的混合物;
[0028]进食的第31~60天投喂混合饵料nbf3,投喂量为10~12g/m2;所述混合饵料nbf3包括质量比为250:10:250:10:8:500的现磨黄豆豆浆、虾、含质量浓度45%粗蛋白的饲料、维生素D3钙片、多维元素片和水的混合物;
[0029]进食的第61天及以后,投喂111鲤鱼幼鱼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饵料系数为3%~4%来投喂,每次投喂量使幼鱼在15~30min内食完。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将雌亲鱼和雄亲鱼置于培育池中进行亲鱼养殖,两种亲鱼的总养殖密度为2.5~2.8kg/m3;所述培育池的环境参数如下:水
流的流速30~45m/min,水质透明度90~100cm,水的溶解氧为6.2~7.5mg/L,水的pH值7.2~7.8,水温为16~25℃,光照周期为9~12h;在所述亲鱼养殖期间,培育池上进行遮光处理,每天投喂人工合成颗粒饲料2~4次,得到产卵的雌亲鱼和产精的雄亲鱼;从所述产卵的雌亲鱼中收集卵子,同时从产精的雄亲鱼中收集精子,将收集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孵化后的鱼苗经饲养后得到软鳍新光唇鱼。本专利技术通过严格控制亲鱼养殖期间的环境参数(包括水流速度、水质透明度、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雌亲鱼和雄亲鱼置于培育池中进行亲鱼养殖,两种亲鱼的总养殖密度为2.5~2.8kg/m3;所述培育池的环境参数如下:水流的流速30~45m/min,水质透明度90~100cm,水的溶解氧为6.2~7.5mg/L,水的pH值7.2~7.8,水温为16~25℃,光照周期为9~12h;在所述亲鱼养殖期间,培育池上进行遮光处理,每天投喂人工合成颗粒饲料2次,得到产卵的雌亲鱼和产精的雄亲鱼;从所述产卵的雌亲鱼中收集卵子,同时从产精的雄亲鱼中收集精子,将收集的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孵化后的鱼苗经饲养后得到软鳍新光唇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雌亲鱼和雄亲鱼的选择标准为形态正常、生长良好、无疾病的雌雄亲鱼。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雌亲鱼和雄亲鱼的数量比例为1:(1.4~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亲鱼养殖前,将所述培育池预先消毒;所述消毒的方法为将所述培养池洗刷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泡1d,然后清水清洗3~4次,每次30~40mi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的水位高度为1.5m。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软鳍新光唇鱼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的环境参数根据不同月份具体条件如下:在10月份至次年2月份,光照周期为9~10h,水温为16~20℃,水流的流速为30~40m/min,水质透明度为90~95cm,水的溶解氧为6.2~7.0mg/L,水的pH值为7.2~7.6;在3月至9月份,光照周期为11~12h,水温为18~25℃,水流的流速为40~45m/min,水质透明度为90~95cm,水的溶解氧为6.6~7.5mg/L,水的pH值为7.4~7.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软鳍新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晓赋王晓爱张源伟杨君兴范伟王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