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3673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包括供电模块、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无线传输模块以及远程监控中心;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向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以及无线传输电路提供工作用直流电,所述红外温度探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远程监控中心通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用于将电流互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的市电供电模块、锂电池、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以及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能够电缆的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能够及时将测量数据反馈至监控中心,从而利于电力监控中心作出实时的运维调度。调度。调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测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城市配电网的电力电缆敷设中一般为以下方式:电缆沟敷设或者排管敷设,亦或是电缆隧道敷设,尤其是电缆沟敷设的方式应用最为普遍,在电力运行中,需要对电缆的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尤其是电缆接头的温度参数,电缆接头的温度高低反应了电缆的运行情况,在进行电缆温度检测时,需要将电缆温度实时的上传,电缆温度数据的上传实时性主要有两方面: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信息采集设备的稳定性,而信息采集设备可以采用接触式测温,但是这种方式安全性低,而无线测温为现在广泛采用的方式,信息设备的稳定性主要依靠于供电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对于电缆无线测温系统的可靠性低,主要是由于其供电一般依赖于市电,当市电出现故障时,则无法进一步进行数据检测,虽然现有技术中设置有UPS电源,但是UPS电源一般为成套设备,不利于在电缆敷设通道的布置,而且结构即为复杂,使用成本和制造成本都极为高昂。
[000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能够电缆的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并能够及时将测量数据反馈至监控中心,从而利于电力监控中心作出实时的运维调度,而且整个测温系统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直流电,确保整个测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整个电路结构简单,可靠,能够有效降低生产、使用成本。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包括供电模块、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无线传输模块以及远程监控中心;
[0006]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向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以及无线传输电路提供工作用直流电,所述红外温度探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远程监控中心通信连接;
[0007]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用于将电流互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的市电供电模块、锂电池、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以及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
[0008]所述电流互感器从电缆感应取电并输出至市电供电模块,所述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锂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市电供电通断并在市电断电时将市电供电切换为锂电池供电,所述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锂电池的正极;
[0009]所述远程监控中心包括监控主机、存储器以及触控显示器;
[0010]所述存储器和触控显示器均与监控主机通信连接,所述监控主机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抽头电阻R11、电容C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可控精密稳压源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6、三极管Q5以及二极管D1;
[0012]所述电阻R2的一端作为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作为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0013]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负极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0和抽头电阻R11串联后接地,抽头电阻R11的动触头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参考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1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稳压管ZD2的负极连接,稳压管ZD2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6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
[0014]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2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与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三极管ZD1的负极通过电阻R5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
[0015]其中,三极管Q1、三极管Q6为P型三极管。
[0016]进一步,所述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包括用于检测市电供电通断的通断检测控制电路以及供电通断控制电路;
[0017]所述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锂电池的正极连接,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供电通断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检测输入端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供电通断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向无线测温设备供电。
[0018]进一步,所述通断检测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2以及三极管Q3;
[0019]电阻R12的一端作为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检测输入端连接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作为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锂电池,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通断检测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3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
[0020]其中,三极管Q3为P型三极管。
[0021]进一步,所述供电通断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PMOS管Q4、三极管Q7、电容C2以及稳压管ZD3;
[0022]PMOS管Q4的源极作为供电通断控制电路的输入端,PMOS管Q4的漏极作为供电通断控制电路的输出端,PMOS管Q4的源极与稳压管ZD3的负极连接,稳压管ZD3的正极通过电阻R16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连接于PMOS管Q4的栅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7连接于PMOS管Q4的源极;电阻R14的一端连接于PMOS管Q4的源极,电阻R1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5接地,电阻R14和电阻R15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14和电阻R15的公共连接点作为供电通断控制电路的检测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
[0023]进一步,所述市电供电模块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以及稳压电路;
[0024]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作为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
[0025]进一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为移动通信模块。
[0026]进一步,所述控制芯片为PIC16F1824芯片。
[0027]进一步,所述红外温度探测器为SMTIR9901红外温度传感器。
[0028]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模块、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无线传输模块以及远程监控中心;所述供电模块用于向红外温度探测器、控制芯片以及无线传输电路提供工作用直流电,所述红外温度探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远程监控中心通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用于将电流互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的市电供电模块、锂电池、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以及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所述电流互感器从电缆感应取电并输出至市电供电模块,所述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锂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用于检测市电供电通断并在市电断电时将市电供电切换为锂电池供电,所述锂电池供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锂电池的正极;所述远程监控中心包括监控主机、存储器以及触控显示器;所述存储器和触控显示器均与监控主机通信连接,所述监控主机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缆分布式无线测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10、抽头电阻R11、电容C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可控精密稳压源U1、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6、三极管Q5以及二极管D1;所述电阻R2的一端作为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作为锂电池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负极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0和抽头电阻R11串联后接地,抽头电阻R11的动触头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参考极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1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稳压管ZD2的负极连接,稳压管ZD2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6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8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6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电阻R2与市电供电模块的输出端之间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与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三极管ZD1的负极通过电阻R5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恺彭静陈攀周勇李峰杨占刚徐菁胡轶强穆子龙马骁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