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6726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铜合金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高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电力、电子行业,急需导电性高且具备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铜合金材料。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为例,其是由IC芯片和引线框架经封装而成。引线框架起到了支撑芯片、连接外部电路以及在工作时散热等作用。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对于引线框架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抗软化性能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纯铜的导电性能很好,但纯铜的硬度和强度太低,无法作为引线框架材料使用,因此我们需要对铜合金进行强化。铜合金的强化手段主要有固溶强化、析出相强化、形变强化、细晶强化。近年来,电力、电子行业用铜合金材料中,以析出相强化为主要强化手段的铜合金(如Cu-Be、Cu-Fe-P、Cu-Cr-Zr等)的使用量大大增加,逐渐代替Cu-Zn、Cu-Sn-P等为代表的以固溶强化+形变强化为主要强化手段的铜合金材料。析出相强化型铜合金,是指以铜为基体元素,以固溶的方式在铜基体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合金元素,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然后对过饱和固溶体进行时效处理,在铜基体中形成析出相颗粒,从而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同时,由于铜基体中固溶元素的析出,合金的导电性得以提高。
[0004]随着5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于铜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现有的析出强化型铜合金存在各自的不足之处。如Cu-Be合金以优异的导电率和力学性能而著称,经过合适的固溶-时效处理之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强度、硬度,并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和冷加工成形性,但其生产成本高,工艺相对复杂,性能对热处理工艺参数比较敏感,高温抗应力松弛能力差,合金性能不稳定,不宜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此外,铍元素及其化合物均具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危害,大大限制了其应用、Cu-Fe-P系合金的缺点是耐热剥离性能和钎焊性能比较差,合金强度也难以改善。Cu-Cr-Zr系合金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例如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能,但是其强度较低,并对生产环境及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0005]因此,针对以析出相强化为主要强化手段的铜合金材料,急需研究开发出新的铜合金成分和对应的制备工艺,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按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0%计,其所含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0.80~1.55 wt%的Ti、0.20~0.49wt%的P、0.10~0.30wt%的Ni、0.02~0.10wt%的Er,其余为Cu。
[0008]进一步地,Ti与P的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5~2.04wt%,且Ti与P的质量比为2.60~
3.70:1。
[0009]所述Cu-Ti-P-Ni-Er铜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合金熔铸:按照上述质量百分数,将原材料放入感应炉中熔炼,然后将所得合金熔液浇铸到模具中并冷却到室温,得到合金铸锭;合金熔铸过程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进行;所用原材料为纯度≥99.9 wt%的Cu、Ni金属块,块状Cu-M中间合金,M为Ti、P、Er;(2)均匀化处理: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将所得合金铸锭放入热处理炉中进行均匀化处理,均匀化处理温度为900℃~1000℃,保温时间为4~8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3)热轧制:将均匀化后的合金铸锭加热至730℃~850℃进行热轧制,热轧总变形量为55%~85%,终轧温度为650℃~800℃,终轧后的合金材料立刻进行水淬处理;(4)固溶处理:将热轧制后的铜合金材料进行铣面,去除表面氧化皮,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将热轧后的样品进行880℃~930℃、1~5小时的固溶处理,然后将合金铸锭取出空冷至室温;(5)深冷处理:将固溶处理后冷却至室温的铜合金材料放入温度范围为-202
±
5℃液氮中,深冷时间为1~3小时;(6)一次室温轧制:将热轧制后的铜合金材料进行室温轧制变形,轧制总变形量为70%~90%;(7)一次时效处理:将室温轧制后的铜合金材料在热处理炉中、纯氩气(Ar≥99.99%)保护下进行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450℃~530℃,保温时间为1~3小时,时效结束后,将铜合金材料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以风冷的方式冷却至室温;(8)回归处理:将一次时效处理后的铜合金材料放入热处理炉中,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进行回归处理,回归温度为830℃~880℃,保温时间为5~15分钟,随后从热处理中炉取出,立刻进行水淬处理;(9)二次时效处理:将回归处理后的铜合金材料在热处理炉中,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进行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420℃~480℃,保温时间为1~3小时,时效结束后,将铜合金材料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以风冷的方式冷却至室温;(10)二次室温轧制:将二次时效处理后的铜合金材料进行室温轧制变形,轧制总变形量为15~40%;(11)三次时效处理:将二次室温轧制后的铜合金材料放入热处理炉中,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进行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300℃~380℃,保温时间为1~6小时,时效结束后,将铜合金材料在纯氩气(Ar≥99.99%)保护下,以风冷的方式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铜合金材料。
[001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1)本专利技术在Cu中加Ti、P、Ni、Er元素,根据Miedema理论计算可知,Ti、P和Ni元素之间存在较大的混合焓,大于Cu-Ti和Cu-P的混合焓。因此经过时效处理后,过饱和固溶态的Cu基体中可以形成Ti-P和Ti-Ni析出相,从而起到复合弥散强化作用。本专利技术中限定Ti:P质量比为2.60~3.70:1,可以生成TiP、Ti2P、Ti3P、Ti4P3的Ti-P金属间化合物。
[0011](2)本专利技术在合金成分中加入了Ni元素,它可以和Ti元素形成Ni3Ti等Ni-Ti析出相。这些析出相和Ti-P析出相通过复合弥散强化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0012](3)本专利技术通过添加Er元素可细化合金铸态组织,净化基体,从而降低铜合金常见的“热脆性”,还可改善杂质的尺寸大小和形态分布,提高合金力学和电学性能。
[0013](4)深冷处理+室温冷轧+时效处理+回归处理是一种新的制备工艺。深冷处理可以降低合金中的空位浓度,并抑制溶质原子(Ti、P 、Ni、Er)的扩散。本专利技术采用液氮作为深冷介质,由于液氮熔点为-209.8℃,沸点为-196.56 ℃,所以确定本专利技术的深冷处理温度为-202
±
5℃。实验表明,当深冷处理时间在1~3小时范围时,结合后续的冷轧、时效、回归等相关工艺,可以为Ti-P、Ni-Ti析出相提供更多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0%计,其所含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0.80~1.55 wt%的Ti、0.20~0.49 wt%的P、0.10~0.30 wt%的Ni、0.02~0.10 wt%的Er,其余为Cu。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u-Ti-P-Ni-Er铜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Ti与P的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5~2.04wt%,且Ti与P的质量比为2.60~3.70:1。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Cu-Ti-P-Ni-Er铜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合金熔铸:在纯氩气保护下,将原材料放入感应炉中熔炼,然后将所得合金熔液浇铸到模具中并冷却到室温,得到合金铸锭;(2)均匀化处理:在纯氩气保护下,将所得合金铸锭放入热处理炉中进行均匀化处理,均匀化处理温度为900℃~1000℃,保温时间为4~8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3)热轧制:将均匀化后的合金铸锭加热至730℃~850℃进行热轧制,热轧总变形量为55%~85%,终轧温度为650℃~800℃,终轧后的合金材料立刻进行水淬处理;(4)固溶处理:将热轧制后的铜合金材料进行铣面,去除表面氧化皮,在纯氩气保护下,将热轧后的样品进行880℃~930℃、1~5小时的固溶处理,然后将合金铸锭取出空冷至室温;(5)深冷处理:将固溶处理后的铜合金材料放入液氮中,深冷温度范围为-202
±
5℃,深冷时间为1~3小时;(6)一次室温轧制:将深冷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晨黄海鹏周建辉童长青王成刘德文张云昊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紫金铜业有限公司龙岩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