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空调柜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6470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空调柜机和空调器,出风结构包括中空的面板、蜗壳、离心风叶和驱动机构,面板的侧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蜗壳位于面板内,蜗壳的轴向一端开设有吸风口,离心风叶绕自身轴线旋转地位于蜗壳内,且离心风叶的轴向一端与吸风口相对设置,蜗壳还具有分别与吸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第一送风口与第一出风格栅的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二送风口与第二出风格栅的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驱动机构控制蜗壳相对于面板转动。出风结构的送风压力大,送风距离远,且送风量大,同时实现双出风口、两侧扫风的功能,使得室内快速制冷制热,用户的体验更为舒适。用户的体验更为舒适。用户的体验更为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结构、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具有该出风结构的空调柜机和具有该空调柜机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一款空调柜机的室内风经过其蒸发器热交换、风道风机做功、通过风道流向出风口,再由出风口送到室内。在室内风经过风道的过程中,由于风道流道的轮廓是曲线形的,压力损失较大,当经过风机做功的风到达出风口时,风量的压力已经损失较大,尽管风道型线和风道的轮廓可以通过型线的优化,通过型线改变达到流线形,减少风的压力损失和无效做功,但还是无法避免压力的损失,当风送到室内时,风的压力已经远小于刚离开风机时的压力,送风距离较短,使得室内制冷制热效果缓慢,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0003]而且,现有空调柜机的出风口固定在某一区域,仅通过导风板或扫风叶片以改变送风的方向及范围,送风区域受限,且冷风或热风集中输出,会给用户造成过冷或过热的感觉,用户感觉不舒服,影响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角度扫风且体验舒适感好的出风结构。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出风结构的空调柜机。
[0006]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三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空调柜机的空调器。
[0007]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包括中空的面板、蜗壳、离心风叶和驱动机构,面板的侧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在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第一出风格栅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口,多个第一出风口在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第二出风格栅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口,多个第二出风口在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蜗壳位于面板内,蜗壳的轴向一端开设有吸风口,离心风叶绕自身轴线旋转地位于蜗壳内,且离心风叶的轴向一端与吸风口相对设置,蜗壳还具有分别与吸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第一送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二送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驱动机构控制蜗壳相对于面板转动。
[0008]进一步的方案是,蜗壳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旋流段、涡旋段和第二旋流段,第一送风口位于第一旋流段上,吸风口位于涡旋段上,第二送风口位于第二旋流段上,离心风叶位于涡旋段内。
[0009]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旋流段和第二旋流段在吸风口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旋流段和第二旋流段在吸风口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送风口为第一旋流段远离涡旋段的开口端,第二送风口为第二旋流段远离涡旋段的开口端。
[0011]进一步的方案是,离心风叶和吸风口共轴设置。
[0012]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机构包括控制装置、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位于蜗壳上,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相互啮合,控制装置控制驱动齿轮转动。
[0013]进一步的方案是,控制装置为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套接在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
[0014]进一步的方案是,从动齿轮与离心风叶共轴设置。
[0015]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第一出风口在面板的周向上均匀并排分布;和/或,多个第二出风口在面板的周向上均匀并排分布。
[0016]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出风口为沿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条状送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为沿面板的轴向延伸的条状送风口。
[0017]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关于离心风叶的轴线对称设置。
[0018]进一步的方案是,出风结构还包括导流圈,导流圈位于蜗壳的吸风口端并与吸风口相连通。
[0019]进一步的方案是,导流圈设置为筒形结构。
[0020]进一步的方案是,出风结构还包括轴承,轴承在吸风口的轴向上位于蜗壳和导流圈之间。
[0021]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柜机,包括至少一组出风结构,每一组出风结构为上述的出风结构。
[0022]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第三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柜机,空调柜机为上述的空调柜机。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出风结构通过在面板内设置蜗壳,并在蜗壳内设置离心风叶,对出风进行做功增压,同时对进风进行负压吮吸作用,送风压力大,送风距离远,且送风量大。同时,面板具有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蜗壳具有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驱动机构控制蜗壳相对于面板转动,使得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在面板的周向上同步实现多角度转动扫风,让室内的空气流动更加均匀,实现双出风口、两侧扫风的功能,使得一台空调柜机具有两台空调柜机的制冷效果,室内可以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用户的体验更舒适,舒适性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出风结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分解图。
[0025]图2是本技术出风结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分解图。
[0026]图3是本技术出风结构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7]图4是图3在A-A处的剖视图。
[0028]图5是本技术出风结构实施例的俯视图。
[0029]图6是图5在B-B处的剖视图。
[003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参见图1至6,空调柜机包括至少一组出风结构1,出风结构1在空调柜机的竖直方向上可设置在任意位置,本实施例出风结构1在空调柜机的竖直方向上位于空调柜机的顶
部。
[0032]本实施例出风结构1包括面板2、蜗壳3、离心风叶5、导流圈6、轴承4和驱动机构,面板2为具有一敞口端23的中空筒体,面板2的侧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出风格栅21和第二出风格栅22,第一出风格栅21和第二出风格栅22在面板2的周向上并排分布,第一出风格栅21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口211,多个第一出风口211在面板2的周向上并排分布,第二出风格栅22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口221,多个第二出风口221在面板2的周向上并排分布。具体地,多个第一出风口211在面板2的周向上均匀并排分布,多个第二出风口221在面板2的周向上均匀并排分布,且第一出风口211为沿面板2的轴向延伸的条状送风口,第二出风口221为沿面板2的轴向延伸的条状送风口。
[0033]蜗壳3位于面板2内,蜗壳3靠近面板2敞口端23的轴向一端开设有吸风口321,离心风叶5绕自身轴线旋转地位于蜗壳3内,且离心风叶5的轴向一端与吸风口321相对设置。蜗壳3还具有分别与吸风口321相连通的第一送风口331和第二送风口311,第一送风口331与第一出风口211相对设置,第二送风口311与第二出风口221相对设置,驱动机构控制蜗壳3相对于面板2转动。具体地,蜗壳3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旋流段33、涡旋段32和第二旋流段31,第一送风口331位于第一旋流段33上,吸风口321位于涡旋段32上,第二送风口311位于第二旋流段31上,离心风叶5位于涡旋段32内。其中,第一旋流段33和第二旋流段31在吸风口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出风结构,包括中空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侧壁开设有贯穿设置的第一出风格栅和第二出风格栅,所述第一出风格栅和所述第二出风格栅在所述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所述第一出风格栅包括多个第一出风口,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所述第二出风格栅包括多个第二出风口,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面板的周向上并排分布;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蜗壳、离心风叶和驱动机构,所述蜗壳位于所述面板内,所述蜗壳的轴向一端开设有吸风口,所述离心风叶绕自身轴线旋转地位于所述蜗壳内,且所述离心风叶的轴向一端与所述吸风口相对设置;所述蜗壳还具有分别与所述吸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送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蜗壳相对于所述面板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依次相互连通的第一旋流段、涡旋段和第二旋流段,所述第一送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旋流段上,所述吸风口位于所述涡旋段上,所述第二送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旋流段上,所述离心风叶位于所述涡旋段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段和所述第二旋流段在所述吸风口周向上的延伸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段和所述第二旋流段在所述吸风口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送风口为所述第一旋流段远离所述涡旋段的开口端,所述第二送风口为所述第二旋流段远离所述涡旋段的开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叶和所述吸风口共轴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洪杨登明梁翠飞刘雷明王高敏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