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5476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9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包括融合式机身、立式环形机翼、双尾撑、垂尾、平尾、螺旋桨推进系统和操纵系统;所述的立式环形机翼包括上部椭圆形机翼和下部椭圆形机翼;所述的螺旋桨推进系统包括推进系统支撑架、推进系统驱动装置和螺旋桨;所述的操纵系统包括方向舵、升降舵和副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优秀的抗风能力,飞行阻力较常规布局提高8%以上,适用于高精度航测航拍、山林重要物资投放等,飞行稳定性优秀。飞行稳定性优秀。飞行稳定性优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设计和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工业级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植保、地质勘测、航空测绘、航空拍摄、救援等,随着航空测绘、航空拍摄的精度要求的提高,对无人机飞行稳定性、抗风性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设计一种可用于高精度测绘、拍摄的高稳定性无人机提供平台支撑。随着航空物流、紧急救援、灾害探测预警等需求发展,山区的山谷风、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恶劣天气等均对无人机提出了更高要求,无人机应具备较强的飞行稳定性,以适应一定程度的气体乱流,提高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执行任务成功率。
[0003]用于航空测绘、航空拍摄、航空物流及农林植保等任务的飞行器大多为低速飞行器,固定翼飞行器相对多旋翼、单旋翼飞行器具有较高的飞行器速度、较远的航程和巡航时间,利于实现大面积作业。而常规的固定翼飞行器设计方法在稳定性和抗风性上表现较弱,不利于实现较高精度或较苛刻任务,同时,为提高航程和巡航时间,有必要提高飞行器气动性能。
[0004]本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当前用于航测、物流、航拍的低速固定翼无人机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飞行稳定性较差,抗风性弱;(2)低速飞行阻力较大;(3)同等载荷下无人机起飞重量偏大;(4)多任务兼容性。从而限制了该类无人机的较大发展。
[0005]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关键技术途径:(1)设计性能优秀的立式环形翼机翼布局,代替常规的单层机翼,上部、下部机翼采用曲面设计并在翼梢处平滑过渡,形成椭圆类环形机翼;(2)将螺旋桨推进装置置于环形机翼内部,以改善上下部机翼的表面流动,提高气动性能,同时,提高飞行器纵向稳定性;(3)将双尾撑连接于环形机翼的翼梢位置,向后眼神,减小无人机起飞重量,减小环形机翼后缘气体流场影响;(4)采用环形机翼、推进装置位置优化、双尾撑等设计,可综合减小无人机飞行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提高飞行稳定性、改善无人机气动性能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机翼无人机。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机翼无人机,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机翼无人机包括融合式机身、立式环形翼机翼、双尾撑、垂尾、平尾、螺旋桨推进系统和操纵系统;所述的垂尾由左右对称分布两部分组成,分别设置于双尾撑的后端,所述的平尾用于连接左右两垂尾,并对双尾撑、垂尾有固定支撑作用。所述的融合式机身采用曲面融合方式置于下部椭圆形机翼中部,可用于红外、光电、航测等设备载荷装载,有效载荷重为0.5~20kg。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立式环形翼机翼包括上部椭圆形机翼、下部椭圆形机翼,上部椭
圆形机翼和下部椭圆形机翼在翼梢处相连,形成环形机翼;上部椭圆形机翼和下部椭圆形机翼采用NACA系列或层流翼型。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垂尾的表面形状为两端弧形。上部椭圆形机翼可采用前掠方式,下部椭圆形机翼可采用后掠方式,前掠角和后掠角为0~20度。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双尾撑分别设置于立式环形翼机翼左右翼梢且向后延伸,所述的双尾撑采用碳纤维杆。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螺旋桨推进系统由推进系统支撑架、推进系统驱动装置和螺旋桨组成,推进系统支撑架设置于融合式机身后端并处于下部椭圆形机翼为0.4~0.9倍弦长处,推进系统驱动装置设置于推进系统支撑架的上端,螺旋桨为无人机动力推进部件,安装于推进系统驱动装置的后端,所述的螺旋桨为2~5叶桨叶。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操纵系统包括方向舵、升降舵和副翼,方向舵分别设置于垂尾后侧,用于方向操作,升降舵设置于平尾后侧,用于俯仰操作,副翼设置于下部椭圆形机翼两侧后缘处,用于滚转操作。
[0013]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环形机翼结构,具有优秀的飞行稳定性,可用于恶劣天气环境执行任务,提高无人机生存力;相对于传统直机翼,环形翼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降低了对材料属性的要求,同时,可根据任务需求,优化结构性能;从气动性能上看,环形机翼无明显翼梢,从本质上解决了直机翼存在的翼尖涡带来的诱导阻力,明显减小飞行阻力,可达 8%以上,同时,环形机翼改善了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提高了气动升力,有助于提高无人机航程和巡航时间;采用融合式机身,可将多种载荷置于机身内部,实现不同人物需求。
[0014]与现有直机翼无人机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5](1)本技术将立式环形翼机翼用于飞行器尤其是无人机设计,可用于山区低空任务,如物流、紧急救援、医药投递等,具有较为优秀的抗风能力,可适应于恶劣天气飞行。
[0016](2)立式环形翼机翼结构具有较为优秀的结构强度,提高了飞行器的起飞、降落、飞行过程中的结构强度、刚度性能,减低了结构强度设计难度。
[0017](3)环形机翼无明显翼梢,从根本上消除了诱导阻力产生的根源,减低了飞行阻力,阻力降低8%以上,同时,双翼结构、合理的螺旋桨布置有效改善了流场分布,提高了升力,提高5%以上,利于提高航程和巡航时间。
[0018](4)本技术将载荷置于融合式机身内部,可根据需求布置,具有较为开阔的任务视角,利于航测航拍等任务执行,且不影响飞行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斜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2]其中,1融合式机身、2立式环形翼机翼、21上部椭圆形机翼、22下部椭圆形机翼、3 双尾撑、4垂尾、5平尾、6螺旋桨推进系统、61推进系统支撑架、62推进系统驱动装置、 63螺旋桨,7操纵系统、71方向舵、72升降舵、73副翼。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本技术的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机翼无人机,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机翼无人机包括融合式机身1、立式环形翼机翼2、双尾撑3、垂尾4、平尾5、螺旋桨推进系统6、操纵系统7。
[0026]所述的融合式机身1采用曲面融合方式置于下部椭圆形机翼22中部,可用于红外、光电、医疗器械、紧急药品等,有效载荷重为8kg。
[0027]所述的立式环形翼机翼2包括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22,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22在翼梢处相连接形成环形机翼2;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22采用NACA系列4位数翼型;上部椭圆形机翼21可采用前掠方式,下部椭圆形机翼 22可采用后掠方式,前掠角和后掠角为5度。
[0028]所述的双尾撑3分别设置于立式环形翼机翼2左右翼梢且向后延伸,采用碳纤维杆材料。
[0029]所述的垂尾4由左右对称分布两部分组成,分别设置于双尾撑3的后端,表面形状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包括融合式机身(1)、立式环形翼机翼(2)、双尾撑(3)、垂尾(4)、平尾(5)、螺旋桨推进系统(6)和操纵系统(7);所述的垂尾(4)设置于双尾撑(3)的后端,所述的平尾(5)与垂尾(4)相连接,所述的融合式机身(1)采用曲面融合方式置于下部椭圆形机翼(22)中部,所述立式环形翼机翼(2)下部连接于融合式机身(1)后端,两侧翼梢分别连接于双尾撑(3),所述螺旋桨推进系统(6)置于椭圆形机翼(22)中部上侧及融合式机身(1)后段,所述操纵系统(7)的方向舵(71)、升降舵(72)分别位于垂尾(4)、平尾(5)后侧,副翼(73)置于下部椭圆形机翼(22)两侧后缘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尾(4)由左右对称分布两部分组成,分别设置于双尾撑(3)的后端,所述的平尾(5)用于连接左右两垂尾(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双尾撑立式环形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式环形翼机翼(2)包括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22),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22)在翼梢处相连接形成立式环形翼机翼(2);上部椭圆形机翼(21)和下部椭圆形机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战合张芦田秋丽田博韬王菲郝爱民王菁罗丽红张淦秦国平夏陆林祝令杰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