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5242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叶轮,包括轮毂,在轮毂的中心位置设置安装孔,在轮毂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底部叶片和多个轴流叶片,底部叶片设置在轴流叶片的下方,多个轴流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外圆壁上,轴流叶片沿轮毂的径向设置,多个底部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底边缘,底部叶片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底部叶片的迎水方向设置成锲形,锲形的顶端向轮毂底边缘的内侧壁倾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叶轮的叶片数量多,不仅具备搅动水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将臭氧气泡充分的切割成细小臭氧气泡,显著地提高水中的臭氧浓度,满足对浸泡在水中的物品进行消毒和净化的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小巧,便于携带。带。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消毒杀菌
,涉及一种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种植瓜果、蔬菜基本上都是采用化肥和农药在植物上喷洒,使果蔬成熟后其表面仍可能有部分有毒有机物残留,在食用前若不能有效地将这些残留物彻底清除,食用后在人体内将逐步形成慢性积累,时间长久对人体产生危害。各种肉类会有大量沙门细菌,用水冲洗会导致细菌四溅,污染了餐具上可能会导致疾病。传统的消毒方式是使用消毒液、漂白粉或电解自来水产生氯气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设备等处理,但这种消毒方式在消毒时同时会产生卤代物,造成二次污染;市场上也有臭氧消毒的果蔬机,但使用简单的爆气石或射流器,臭氧很难溶于水中,水中臭氧浓度达不到消毒的要求,还会导致大量臭氧挥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同时现有的消毒装置体积较大,携带比较麻烦,具有改进的空间。
[0003]另一方面,虽然现有的臭氧水生成系统有的采用叶轮搅拌水流,以增加臭氧的溶解量达到提高水中臭氧浓度的目的,但是改进后水中的臭氧浓度仍然偏低达不到消毒的剂量。虽然有的臭氧水生成系统的叶轮在搅动水流的同时还具有破碎臭氧气泡以增加水中的臭氧浓度的作用,但是,由于叶轮的叶片的数量少,破碎臭氧气泡的效果有限,水中的臭氧浓度还是仍然偏低达不到消毒的剂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叶轮的叶片数量多,不仅具备搅动水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将臭氧气泡充分的切割成细小臭氧气泡,显著地提高水中的臭氧浓度,满足对浸泡在水中的物品进行消毒和杀菌的效果。而且结构简单、小巧,便于携带。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叶轮,包括轮毂,在轮毂的中心位置设置安装孔,在轮毂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底部叶片和多个轴流叶片,底部叶片设置在轴流叶片的下方,多个轴流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外圆壁上,轴流叶片沿轮毂的径向设置,多个底部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底边缘,底部叶片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底部叶片的迎水方向设置成锲形边,锲形边的顶端向轮毂底边缘的内侧壁倾斜。
[0006]进一步地,底部叶片的内侧壁与轮毂底边缘的内侧壁的弧形一致。
[0007]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底部叶片的间距为1mm~100mm。
[0008]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不同侧面上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壳体内分别设置臭氧扩散环和如前所述的叶轮,在臭氧扩散环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隔离的气体分散腔和混合腔,气体分散腔通过进气管道与臭氧发生器连通,混合腔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通,位于气体分散腔中的臭氧通过臭氧扩散环渗透到混合腔成为臭氧气泡,多个底部叶片分别沿臭氧扩散环的圆弧壁设置,叶轮旋
转时多个底部叶片分别对臭氧气泡进行剥离和切割使得臭氧气泡被切割成细小臭氧气泡,多个轴流叶片则将水从进水口吸入到混合腔与细小臭氧气泡混合后再一起从出水口排出。
[000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前盖、扩散圈、基座以及后壳,基座设置在壳体内,扩散圈位于壳体的侧面,前盖、扩散圈和基座组成壳体的上部腔体,基座和后壳组成壳体的下部腔体,下部腔体为防水密封腔,驱动叶轮旋转的驱动装置设置在下部腔体内,叶轮设置在上部腔体内,进水口设置在前盖上,出水口设置在扩散圈上。
[0010]进一步地,在基座上设置多个基座过水孔,在后壳上设置多个后壳过水孔,在后壳上还设置后壳装饰圈,在后壳装饰圈上设置多个第二出水口,多个第二出水口通过对应的后壳过水孔和基座过水孔后分别与混合腔连通。
[0011]进一步地,基座过水孔的上端外形尺寸大于其下端的外形尺寸,后壳过水孔和第二出水口的外形尺寸分别大于基座过水孔的下端外形尺寸。
[0012]进一步地,在臭氧扩散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臭氧扩散环上密封圈和臭氧扩散环下密封圈,在臭氧扩散环上密封圈上还设置臭氧扩散环固定盖,臭氧扩散环固定盖、臭氧扩散环上密封圈和臭氧扩散环组成气体分散腔。
[0013]进一步地,扩散圈设置在前盖的外侧部,在基座的外侧壁上设置卡合装置与前盖卡合连接,在前盖的侧壁上还设置前盖出水槽,混合腔内的臭氧水通过前盖出水槽和扩散圈的出水口后排出壳体。
[001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消毒装置,在所述消毒装置内安装并使用了如前所述的叶轮,或者,在所述消毒装置安装并使用了如前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和消毒装置具有以下特点:
[0016]一、臭氧水生成系统中设置三维立体臭氧扩散环,臭氧的扩散速度更快更均匀;
[0017]二、叶轮采用双风叶设计,包括两种不同功能的叶片,底部叶片的数量多,底部叶片的切割速度更快,提高臭氧与水的融合速度;
[0018]三、在叶轮的轴流叶片的带动下,水流速度比同类产品更快,带动臭氧水生成系统壳体内的水不断循环;
[0019]四、臭氧水生成系统采用双出水通道设计,臭氧水能更好的扩散出去。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叶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臭氧水生成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5为图3中去除扩散圈、后壳和后壳装饰圈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去除前盖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0027]图8为图4中N-N剖面示意图;
[0028]图9为图8中M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叶轮的较佳实施例,包括轮毂1,在轮毂1的中心位置设置安装孔2,在轮毂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底部叶片3和多个轴流叶片4。
[0031]底部叶片3设置在轴流叶片4的下方。多个轴流叶片4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1的外圆壁上,轴流叶片4沿轮毂1的径向设置。多个底部叶片3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1的底边缘,底部叶片3沿轮毂1的轴向设置。底部叶片3的迎水方向设置成锲形边31,锲形边31的顶端向轮毂1底边缘的内侧壁所在方向倾斜。
[0032]底部叶片3的内侧壁与轮毂1底边缘的内侧壁的弧形一致。相邻两个底部叶片3的间距为1mm~100mm。底部叶片3的数量至少大于5个,一般为5~30个。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叶片3的数量为18个。
[0033]底部叶片3与轴流叶片4相互垂直。叶轮A旋转时,旋转的轴流叶片4带动水流轴向流动,流动的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轮,包括轮毂,在轮毂的中心位置设置安装孔,其特征在于,在轮毂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底部叶片和多个轴流叶片,底部叶片设置在轴流叶片的下方,多个轴流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外圆壁上,轴流叶片沿轮毂的径向设置,多个底部叶片分别均匀分布在轮毂的底边缘,底部叶片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底部叶片的迎水方向设置成锲形边,锲形边的顶端向轮毂底边缘的内侧壁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底部叶片的内侧壁与轮毂底边缘的内侧壁的弧形一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底部叶片的间距为1mm~100mm。4.一种臭氧水生成系统,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不同侧面上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在壳体内分别设置臭氧扩散环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叶轮,在臭氧扩散环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隔离的气体分散腔和混合腔,气体分散腔通过进气管道与臭氧发生器连通,混合腔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通,位于气体分散腔中的臭氧通过臭氧扩散环渗透到混合腔成为臭氧气泡,多个底部叶片分别沿臭氧扩散环的圆弧壁设置,叶轮旋转时多个底部叶片分别对臭氧气泡进行剥离和切割使得臭氧气泡被切割成细小臭氧气泡,多个轴流叶片则将水从进水口吸入到混合腔与细小臭氧气泡混合后再一起从出水口排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盖、扩散圈、基座以及后壳,基座设置在壳体内,扩散圈位于壳体的侧面,前盖、扩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祥孟颜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星月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