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941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包括胶材本体,胶材本体由铝箔层一、石墨烯纤维层、无纺布层一、复合纤维材料层、无纺布层二、韧性层、环氧树脂层、高导热碳纤维布和铝箔层二组成,胶材本体的上端设置有铝箔层一,铝箔层一的下端设置有石墨烯纤维层,石墨烯纤维层的下端设置有无纺布层一,无纺布层一的下端设置有复合纤维材料层,复合纤维材料层的下端设置有无纺布层二,无纺布层二的下端设置有韧性层,韧性层的下端设置有环氧树脂层,环氧树脂层的下端设置有高导热碳纤维布,高导热碳纤维布的下端设置有铝箔层二。有益效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补强胶材的强度,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性能和外观。在汽车长期使用过程中,薄弱处如车门拐角、拉手等部位经常开启、关闭受到反复的拉力、撞击和震动等应力作用,导致这些部位产生裂纹,因此,汽车的这些部位就需要粘贴补强胶材,来提高钢板的疲劳撕裂强度和刚度。
[0003]市场上在对汽车进行加工时,会使用到补强胶片,但是现有的补强胶材在使用过程中强度不高,在使用时容易导致出现崩裂的情况,会给使用者造成危险的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了实用性。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包括胶材本体,所述胶材本体由铝箔层一、石墨烯纤维层、无纺布层一、复合纤维材料层、无纺布层二、韧性层、环氧树脂层、高导热碳纤维布和铝箔层二组成,所述胶材本体的上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一,所述铝箔层一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石墨烯纤维层,所述石墨烯纤维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一,所述无纺布层一的下端设置有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二,所述无纺布层二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韧性层,所述韧性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二。
[0008]进一步的,所述胶材本体的上端设置有隔离纸层,所述胶材本体通过粘接层与所述隔离纸层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由沥青基和气相成长碳纤维组成。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由竹炭纤维层、聚丙烯纤维层、玻璃纤维层、金属网层、涤纶纤维层和聚酰胺纤维层组成,所述竹炭纤维层均位于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的上端,所述竹炭纤维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聚丙烯纤维层,所述聚丙烯纤维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玻璃纤维层,所述玻璃纤维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金属网层,所述金属网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涤纶纤维层,所述涤纶纤维层的下端设置有所述聚酰胺纤维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均设置有泡沫铝层。
[0012]进一步的,所述韧性层包括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的内部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
橡胶层的中部且位于所述加强筋之间设置有乳胶带。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铝箔层一、石墨烯纤维层、无纺布层一、复合纤维材料层、无纺布层二、韧性层、环氧树脂层、高导热碳纤维布和铝箔层二配合复合纤维材料层上的泡沫铝层,泡沫铝层具备吸声、隔音、隔热、散热、阻燃、减振、阻尼、抗冲击和电磁波屏蔽等多种物理性能,能够有效的增加该补强胶材的强度,可以有效的保护该补强胶材的正常使用,对人们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且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补强胶材的强度,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的复合纤维材料层示意图;
[0017]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的韧性层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胶材本体;2、铝箔层一;3、石墨烯纤维层;4、无纺布层一;5、复合纤维材料层;6、无纺布层二;7、韧性层;8、环氧树脂层;9、高导热碳纤维布;10、铝箔层二;11、隔离纸层;12、粘接层;13、竹炭纤维层;14、聚丙烯纤维层;15、玻璃纤维层;16、金属网层;17、涤纶纤维层;18、聚酰胺纤维层;19、泡沫铝层;20、橡胶层;21、加强筋;22、乳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
[0022]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包括胶材本体1,所述胶材本体1由铝箔层一2、石墨烯纤维层3、无纺布层一4、复合纤维材料层5、无纺布层二6、韧性层7、环氧树脂层8、高导热碳纤维布9和铝箔层二10组成,所述胶材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一2,所述铝箔层一2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石墨烯纤维层3,所述石墨烯纤维层3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一4,所述无纺布层一4的下端设置有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二6,所述无纺布层二6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韧性层7,所述韧性层7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8,所述环氧树脂层8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9,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9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二10。
[0023]如图1-3所示,所述胶材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隔离纸层11,所述胶材本体1通过粘接层12与所述隔离纸层11连接。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9由沥青基和气相成长碳纤维组成。所述
复合纤维材料层5由竹炭纤维层13、聚丙烯纤维层14、玻璃纤维层15、金属网层16、涤纶纤维层17和聚酰胺纤维层18组成,所述竹炭纤维层13均位于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的上端,所述竹炭纤维层13的下端设置有所述聚丙烯纤维层14,所述聚丙烯纤维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玻璃纤维层15,所述玻璃纤维层15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金属网层16,所述金属网层16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涤纶纤维层17,所述涤纶纤维层17的下端设置有所述聚酰胺纤维层18。
[0024]如图1-3所示,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均设置有泡沫铝层19。所述韧性层7包括橡胶层20,所述橡胶层20的内部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筋21,所述橡胶层20的中部且位于所述加强筋21之间设置有乳胶带22。
[0025]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6]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复合纤维材料层5上的泡沫铝层19具备吸声、隔音、隔热、散热、阻燃、减振、阻尼、抗冲击和电磁波屏蔽等多种物理性能,通过竹炭纤维层13、聚丙烯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材本体(1),所述胶材本体(1)由铝箔层一(2)、石墨烯纤维层(3)、无纺布层一(4)、复合纤维材料层(5)、无纺布层二(6)、韧性层(7)、环氧树脂层(8)、高导热碳纤维布(9)和铝箔层二(10)组成,所述胶材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一(2),所述铝箔层一(2)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石墨烯纤维层(3),所述石墨烯纤维层(3)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一(4),所述无纺布层一(4)的下端设置有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所述复合纤维材料层(5)的下端设置有所述无纺布层二(6),所述无纺布层二(6)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韧性层(7),所述韧性层(7)的下端设置有所述环氧树脂层(8),所述环氧树脂层(8)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9),所述高导热碳纤维布(9)的下端设置有所述铝箔层二(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纤维制补强胶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材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隔离纸层(11),所述胶材本体(1)通过粘接层(12)与所述隔离纸层(11)连接。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涛韦达韦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博臣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