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913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它含有具有负焦距的物镜1、具有正焦距的目镜3、液晶视场框4以及半透半反镜2;通过把半透半反镜2配置在物镜1和目镜3之间的位置上,形成了从液晶框4到目镜3的光路,从而有可能观察相重合的视场像和仅仅由目镜3形成的视场框像。在射向半透半反镜2的光线的入射角为45°,并且光的波长在可见光波段内的条件下,半透半反镜2对P偏振光的平均反射率Rp<0.35,对S偏振光的平均反射率Rs>0.65。(*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本专利技术可以用于透镜快门照相机和摄像机等的取景器。近来,透镜快门照相机的发展主流是其画面可以在标准画面尺寸(24mm×3.6mm)和所谓动态(或半幅,Panoramic)画尺寸(13mm×36mm)之间任意切换。与之对应,可以认为取景器的发展主流也变成了其视场画面可以任意切换。同时,强烈要求在切换视场画面时能够自动补偿透镜快门照相机中不可避免的摄影透镜和取景器之间的视差。作为不使用复杂机构的、能够切换视场画面的取景器,已经提出了利用液晶视场框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例如参见特开昭57-173824号公报)。这种液晶视场框含有向列扭曲型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夹在对应于可切换的视场框的形状和位置的透明电极图案之间。液晶层的前后配置了一对偏光板。这对偏光板的两个偏光方向是互相正交的。从物体方面发出的光,透过前方偏光板和液晶层,到达后方偏光板。当在液晶层上没有施加电压时,从液晶层透过的光保持着从前方偏光板透过的直线偏振光的直线偏振状态,到达后方偏光板。因此,后方偏光板将阻止该光通过。与之相反,当在液晶层上施加电压时,从前方偏光板透过的直线偏振光在通过液晶层时其偏振方向将旋转90°。结果透过液晶层的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后方偏光板的偏光方向。从而,它能透过后方偏光板。也就是说,如果给对应于视场框的形状的液晶层施加电压,则由于透过前方偏光板的光在通过加有电压的液晶层后可以透过后方偏光板,所以能够看到视场框的形状和位置。这样,只要改变加有电压的透明电极的图案,就可以切换视场框的形状和位置。然而,由于这种液晶视场框利用了一对偏光板的偏光特性来使光透过或者遮断,光量将受到损失,假定对前方偏光板的入射光总量为1,则从后方偏光板出射的光总量为0.5。也就是说,透过液晶视场框的光量是液晶视场框的入射光光量的50%。而且,实际上由于偏光板和液晶层的光吸收等原因,透过的光量在50%之下,只是为了说明方便而没有加以考虑。除此之外,在这种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中,透过液晶视场框的光是利用半透半反镜而和取景器的光路相重合在一起的。因此,透过液晶视场框的光只有一部分能入射到目镜中去。这样,以往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存在光的利用效率低,视场内视场框的像较暗、不易看清楚等问题。为了解决由光的利用效率低而引起的不容易看清视场框的像的问题,已有从照相机上方进行采光的结构(见期刊写真工业,1994年3月号,第62页以后)。然而,从照相机上方进行足够的采光不一定总是可能的。因此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视场框的像不易看清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透镜快门照相机向小型化发展的情况,所以期望取景器自身也是结构紧凑的。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采用液晶视场框的情形下获得明亮的视场框的像和明亮的取景器视场像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本专利技术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含有物镜、目镜、半透半反镜、反射镜、液晶视场框和控制手段等。物镜和目镜构成了取景器的视场像观察系统。也即,通过具有正焦距的目镜观察由具有负焦距的物镜所成的物体的虚像。半透半反镜配置在物镜和目镜之间。取景器的视场像由透过物镜并且又透过半透半反镜的光以虚像的形式形成。液晶视场框允许对应于视场框的光透过。控制手段起着控制液晶视场框的作用。反射镜使从液晶视场框射出的光转向半透半反镜。反射镜和半透半反镜形成了从液晶视场框到目镜的光路。也就是说,反射镜和半透半反镜使液晶视场框的光路和从物镜到目镜的光路结合在一起。物镜、半透半反镜以及目镜的组合叫做取景器系统;液晶视场框、反射镜、半透半反镜以及目镜的组合叫做视场框系统。上述取景器系统具有逆向伽利略望远镜形式。视场框系统是液晶视场框、反射镜、半透半反镜以及目镜的组合。从而,该视场框的像是仅仅由目镜形成的虚线,有可能和由取景器系统所成的视场像重合在一起进行观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的特征是具有上述的结构,其中的半透半反镜具有偏光特性。在射向半透半反镜的光线的入射角为45°,并且光在可见光波段内的条件下,该半透半反镜具有如下的偏光特性对P偏振光的平均反射率Rp有Rp<0.35,对S偏振光的平均反射率Rs有Rs>0.65。该半透半反镜的结构可以是在透明平行平板上形成半透半反层。另外,该半透半反层既可以形成在透明平行平板的一个表面上,也可以夹在两块平行平板之间。再有,该半透半反镜还可以由夹着一层半透半反层而胶合在一起的胶合棱镜构成。对于这一情形,半透半反镜还可以在构成视场框系统的反射镜和半透半反镜的胶合棱镜的一个棱镜面上形成。在此情形下,可以把反射镜和半透半反镜做成一体。这时,由一个棱镜面构成的反射镜既可以利用该棱镜面上发生的全反射,也可以在该棱镜面上形成反射膜。再有,液晶视场框既可以配置在照相机本体的前面,也可以配置在照相机本体的上部。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的图。图2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的光学配置。图3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的光学配置。图4是用来说明一个实施例中取景器视场框的切换的图。图5是用来说明实施例中半透半反镜的图。图6是用来说明另一实施例中取景器视场框的切换的图。图1(a)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的光学配置的一个例子。代号1表示具有负焦距的物镜,代号2表示半透半反镜,代号3表示具有正焦距的目镜,代号4表示液晶视场框,代号5表示反射镜,代号6表示瞳面。物镜1、半透半反镜2以及目镜3构成取景器系统。利用该取景器系统观察取景器的视场像。半透半反镜2由在其上设有半透半反层的透明平行平板构成。液晶视场框4、反射镜5、半透半反镜2以及目镜3构成视场框系统。也就是说,透过液晶视场框4的光经反射镜5的反射后入射到半透半反镜2上,由该半透半反镜2反射的那一部分光入射到目镜3上。液晶视场框4如图1(b)所示,在向列扭曲型液晶层8的前后设置了一对偏光板7和9。该液晶视场框4被夹在对应于可切换的视场框的形状和视场框的位置的透明电极图案之间。上述偏光板对7和9的偏光方向互相正交。当借助透明电极图案在液晶层8上施加电压时,对应于施加电压的图案,将有50%的光透过液晶视场框4。如图1(a)所示那样,透过液晶视场框4的光被反射镜5反射。为了说明的方便,假定反射镜5可以反射100%的光。由该反射镜5反射的光再被半透半反镜2反射,入射到目镜3上。设半透半反镜2的反射率为R,透过率T=1-R,则在视场框系统光路中,通过液晶视场框4到达目镜3的光的百分比为0.5×R,而在取景器系统光路中,通过物镜1到达目镜3的光的百分比为T=1-R。象通常的半透半反镜那样,如果半透半反镜2的反射率R取为50%,则由于在视场框系统中到达目镜3的光的百分比为25%,而在取景器系统中为50%,所以视场框的像较取景器视场的像为暗,不易看清视场框的像。如果假定反射率R取为66.7%(透过率T为33.3%),则取景器系统和视场框系统中到达目镜3的光的百分比都变成33.3%。其结果是,虽然视场框的像变得容易看清了,但取景器视场的像变得过于暗了。在与之不同的本专利技术中,给半透半反镜2的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光式明亮视场框取景器,其特征为,它含有具有负焦距的物镜、具有正焦距的目镜、液晶视场框、半透半反镜、反射镜以及控制上述液晶视场框的控制手段,通过把上述半透半反镜配置在上述物镜和上述目镜之间,形成了从上述液晶视场框经过上述反射镜和上述半透半反镜到达上述目镜的光路,从而有可能观察相重合的视场像和仅仅由上述目镜形成的视场框的像;上述半透半反镜具有偏光特性;上述偏光特性是,在射向该半透半反镜的光线的入射角为45°并且光的波长在可见光波段内的条件下,该半透半反镜对P偏振光的 平均反射率Rp>0.35,对S偏振光的平均反射率Rs>0.6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桥和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