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467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包括:由路基基面内凹设置的渗滤沟,渗滤沟两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或渗滤沟一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路缘侧石沿路基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渗滤沟和路缘侧石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路缘侧石上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多个排水通孔在路缘侧石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各排水通孔的进水端与铺设于路基基面上的道路层的路面连通,排水通孔的排水端与渗滤层连通,以供路面上的雨水渗流至渗滤层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中,不仅可加大排水速率,同时降低排水对路基和绿化带土体的冲刷力,且可增大对雨水的渗透率和雨水渗透速率,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路面雨水侧排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司承建的深圳市龙岗区布坂联络道项目施工中,该道路按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在道路的路缘石上设置了将雨水渗入路基土体和绿化带土体的入水口(雨水收集口)。但由于该项目施工时间跨度长,施工过程中发现已施工完的雨水收集入水口处由于水流过于集中,造成雨水收集口处绿化带和路基有水损的现象;而路缘石上的雨水收集入水口也不能设置太多(至少每隔20m设置一个),以免影响道路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在路缘石上设置雨水收集口存在的造成雨水收集口处绿化带和路基有水损的现象、及影响道路行车安全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包括:由路基基面内凹设置的渗滤沟,渗滤沟沿路基的长度方向延伸,渗滤沟两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或渗滤沟一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路缘侧石沿路基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渗滤沟和路缘侧石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路缘侧石上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多个排水通孔在路缘侧石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各排水通孔的进水端与铺设于路基基面上的道路层的路面连通,排水通孔的排水端与渗滤层连通,以供路面上的雨水渗流至渗滤层内。
[0006]进一步地,排水通孔布设于路缘侧石的侧壁面上,且沿路缘侧石的厚度方向垂直贯穿路缘侧石;或者排水通孔布设于路缘侧石的侧壁面上,且沿路缘侧石的进水侧至出水侧方向向下倾斜贯穿路缘侧石。
[0007]进一步地,排水通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排水通孔的截面面积由其进水端至出水端方向逐渐减少。
[0008]进一步地,排水通孔的直径为60mm~80mm;排水通孔进水端的最低点距路面的高度为0~20mm。
[0009]进一步地,多个排水通孔在路缘侧石的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布设,且相邻两个排水通孔之间的间距为300mm~500mm。
[0010]进一步地,渗滤层包括碎石层和回填土层;碎石层填充于渗滤沟的沟底至排水通孔上方50mm~100mm处;回填土层铺设于碎石层上,且回填土层的上表面与路缘侧石的顶面齐平,或回填土层的上表面距路缘侧石的顶面50mm~100mm。
[0011]进一步地,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还包括用于渗透雨水的第一渗透管,第一渗透
管的进水端与对应设置的排水通孔连通,第一渗透管的排水端插入渗滤沟内的渗滤层中;渗滤层包括碎石层和回填土层;碎石层填充于渗滤沟内;回填土层铺设于碎石层上,且回填土层的上表面与路缘侧石的顶面齐平,或回填土层的上表面距路缘侧石的顶面50mm~100mm。
[0012]进一步地,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还包括用于渗透雨水的第二渗透管,第二渗透管布设于渗滤沟内的渗滤层内,且沿渗滤沟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渗透管的排水端与第二渗透管的侧壁连通。
[0013]进一步地,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还包括用于防止路基土体反渗入碎石层内的土工布,土工布包裹在碎石层外。
[0014]进一步地,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还包括铺设于路基基面上的路缘平石,路缘平石布设于道路层与对应侧的路缘侧石之间,且路缘平石的两侧分别顶抵道路层的侧边和路缘侧石的侧壁面,并路缘平石沿路基的长度方向延伸;路缘平石的上表面与道路层的路面齐平。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中,通过设置沿路基长度方向延伸的渗滤沟,且渗滤沟和路缘侧石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并路缘侧石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排水通孔,且各排水通孔分别与路面和渗滤层连通,从而可使道路路面上的雨水通过多个排水通孔均匀、分散、且快速地排入渗滤层内,相比现有技术中,雨水通过雨水收集口集中排放,通过多个排水通孔排放时,不仅可加大排水速率,同时降低排水对路基和绿化带土体的冲刷力,避免因降雨量过大对路基和绿化带的冲刷水损,且通过渗滤层的设置,可增大对雨水的渗透率和雨水渗透速率,从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排水通孔布设于路缘侧石中,而无需断开路缘侧石,使得路缘侧石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连续,从而有利于道路的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且无需在路基上设置雨水收集口,使路缘侧石下防的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进而提高道路的耐用年限。
[001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的第一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的第二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中路缘侧石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1中路缘侧石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例说明
[0026]10、渗滤沟;20、路基;30、路缘侧石;301、排水通孔;40、道路层;401、路面;50、渗滤
层;51、碎石层;52、回填土层;60、第一渗透管;70、第二渗透管;80、路缘平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8]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包括:由路基基面内凹设置的渗滤沟10,渗滤沟10沿路基20的长度方向延伸,渗滤沟10两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30,或渗滤沟10一侧的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30,路缘侧石30沿路基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渗滤沟10和路缘侧石30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50。路缘侧石30上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301,多个排水通孔301在路缘侧石3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各排水通孔301的进水端与铺设于路基基面上的道路层40的路面401连通,排水通孔301的排水端与渗滤层50连通,以供路面401上的雨水渗流至渗滤层50内。
[0029]本技术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中,通过设置沿路基20长度方向延伸的渗滤沟10,且渗滤沟10和路缘侧石30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50,并路缘侧石3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排水通孔301,且各排水通孔301分别与路面401和渗滤层50连通,从而可使道路路面上的雨水通过多个排水通孔301均匀、分散、且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路基基面内凹设置的渗滤沟(10),所述渗滤沟(10)沿路基(2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渗滤沟(10)两侧的所述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30),或所述渗滤沟(10)一侧的所述路基基面上竖直支设有路缘侧石(30),所述路缘侧石(30)沿所述路基(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渗滤沟(10)和所述路缘侧石(30)构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用于渗滤雨水的渗滤层(50);所述路缘侧石(30)上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301),多个所述排水通孔(301)在所述路缘侧石(3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各所述排水通孔(301)的进水端与铺设于所述路基基面上的道路层(40)的路面(401)连通,所述排水通孔(301)的排水端与所述渗滤层(50)连通,以供路面(401)上的雨水渗流至所述渗滤层(5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孔(301)布设于所述路缘侧石(30)的侧壁面上,且沿所述路缘侧石(30)的厚度方向垂直贯穿所述路缘侧石(30);或者所述排水通孔(301)布设于所述路缘侧石(30)的侧壁面上,且沿所述路缘侧石(30)的进水侧至出水侧方向向下倾斜贯穿所述路缘侧石(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孔(30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所述排水通孔(301)的截面面积由其进水端至出水端方向逐渐减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孔(301)的直径为60mm~80mm;所述排水通孔(301)进水端的最低点距所述路面(401)的高度为0~2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水通孔(301)在所述路缘侧石(30)的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布设,且相邻两个所述排水通孔(301)之间的间距为300mm~50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侧排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层(50)包括碎石层(51)和回填土层(52);所述碎石层(51)填充于所述渗滤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宗幸戴习东孙志勇吴凯明李至王俊杰刘毅李龙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