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4387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结构和进入辊结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与所述进入辊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包括底盘、螺纹杆和支撑柱,所述底盘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下侧,且固定设置于所述螺纹杆的周侧,所述支撑柱则分别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入辊结构,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竖直方向设置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和所述进入辊结构,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因重力作用导致抛光打磨过程出现位置偏置的问题,同时,又利用所述底盘和所述支撑柱增强了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在打磨过程中的稳定性,且还利用所述螺纹杆和所述进入辊结构之间的调节,以达到调节打磨装置深入零部件内孔的深入程度的目的。磨装置深入零部件内孔的深入程度的目的。磨装置深入零部件内孔的深入程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零部件打磨
,尤其涉及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零部件的内孔中设置凹槽是机器或设备中常采用的结构,比如在一些轴承座类的零部件的内孔上设置凹槽,在凹槽的位置装配密封圈,用来密封润滑油。当零部件内孔中凹槽的光洁度要求不高时,通常采用机床加工来实现。但当凹槽光洁度要求比较高时,对其装配处的凹槽表面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的零部件大多都是人工打磨,其缺点存在劳动强度大和工作效率低的不足,且当凹槽较窄时,人工打磨的操作难度较大,另外,打磨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也十分的不美观,而且打磨的速度慢、效率低,不利于批量生产,提高了人工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而机械化的打磨装置通常是平行于地面设置,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导致打磨棒向下倾斜,也即会导致零部件的内孔的抛光不够均匀,同时,由于内孔的深度不同,现有的打磨设备通常无法进行适配,导致打磨效果不佳,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零部件内孔打磨装置,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打磨棒会在重力作用下倾斜导致打磨效果不佳以及无法适配不同深度的内孔的问题,提出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
[0004]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结构和进入辊结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进入辊结构的下侧,且与所述进入辊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包括底盘、螺纹杆和支撑柱,所述底盘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下侧,且固定设置于所述螺纹杆的周侧,所述支撑柱则分别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入辊结构。
[0005]其中,所述承载底座结构还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与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且所述定位座设置于所述螺纹杆的下侧。
[0006]其中,所述定位座包括定位框、环形板、座本体和电机,所述定位框与所述螺纹杆固定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上侧,所述座本体套设于所述环形板的外周侧,且直径与所述底盘相同,所述电机则通过所述定位框与所述螺纹杆电性连接。
[0007]其中,所述螺纹杆沿竖直方向套设于所述进入辊结构的内部,且与所述进入辊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具有内透孔,所述内透孔则沿所述螺纹杆的长度延伸方向均匀设置,并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螺纹杆。
[0008]其中,所述进入辊结构包括辊杆和固定柱,所述辊杆套设于所述螺纹杆的外侧,所述固定柱则分别与所述辊杆和所述螺纹杆卡扣连接。
[0009]其中,所述辊杆为空心圆柱型结构,且直径为所述螺纹杆直径的两倍。
[0010]其中,所述进入辊结构还具有输液管道、外透孔、喷射孔和集液板,所述输液管道沿所述辊杆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辊杆的内侧,所述外透孔的直径与所述固定柱的直径相同,并沿所述辊杆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内透孔平行设置,且贯穿所述辊杆,所述喷射孔
则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辊杆并与所述输液管道连通,所述集液板则沿平行于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辊杆的底部。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竖直方向设置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和所述进入辊结构,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的因重力作用导致抛光打磨过程出现位置偏置的问题,同时,又利用所述底盘和所述支撑柱增强了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在打磨过程中的稳定性,且还利用所述螺纹杆和所述进入辊结构之间的调节,以达到调节打磨装置深入零部件内孔的深入程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径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定位座和螺纹杆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辊杆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的辊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10-承载底座结构、20-进入辊结构、11-底盘、12-螺纹杆、13-支撑柱、14-定位座、21-辊杆、22-固定柱、23-外透孔、24-喷射孔、25-集液板、26-输液管道、121-内透孔、141-定位框、142-环形板、143-座本体、144-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包括承载底座结构10和进入辊结构20,所述承载底座结构10固定设置于所述进入辊结构20的下侧,且与所述进入辊结构20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底座结构10包括底盘11、螺纹杆12和支撑柱13,所述底盘11设置于所述支撑柱13的下
侧,且固定设置于所述螺纹杆12的周侧,所述支撑柱13则分别连接所述底盘11和所述进入辊结构20。
[002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座结构用于承载打磨装置的转动,以及提供转动,而所述进入辊结构20则用于对内孔的抛光打磨工作,所述底盘11的作用是保持转动过程中的平衡,所述螺纹杆12则用于传递给所述进入辊结构20转动,同时,调节所述螺纹杆12和所述进入辊结构20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使得所述进入辊结构20进入零部件内孔的深度发生变化,从而达到针对不同内孔深度进行打磨工作的目的,所述支撑柱13的作用是将所述底盘11与所述进入辊结构20连接起来,以保证打磨装置在转动过程中的平衡性,防止所述进入辊结构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0025]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10还包括定位座14,所述定位座14与所述螺纹杆12转动连接,且所述定位座14设置于所述螺纹杆12的下侧。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座14用于稳定打磨装置,所述定位座14为打磨装置的配重,可选用密度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底座结构和进入辊结构,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进入辊结构的下侧,且与所述进入辊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底座结构包括底盘、螺纹杆和支撑柱,所述底盘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下侧,且固定设置于所述螺纹杆的周侧,所述支撑柱则分别连接所述底盘和所述进入辊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座结构还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与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且所述定位座设置于所述螺纹杆的下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包括定位框、环形板、座本体和电机,所述定位框与所述螺纹杆固定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环形板的上侧,所述座本体套设于所述环形板的外周侧,且直径与所述底盘相同,所述电机则通过所述定位框与所述螺纹杆电性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内孔抛光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沿竖直方向套设于所述进入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少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帝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