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390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包括管夹本体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固定安装在管夹本体底部,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对称分布于连接部两侧,所述连接部件通过连接部与管夹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与管夹本体的之间的间隙小于网状绷带单根网线的直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在管夹本体底部的连接部件与网状绷带头套的网线连接,然后再通过管夹本体夹持引流管外径,进而实现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通过夹持部与两根不同的绷带网线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连接问题。与网状绷带头套连接问题。与网状绷带头套连接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引渡管的附属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属于医疗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0002]引流管是供临床外科引流用,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0003]刚刚做过头部手术的患者,为了解决头部包扎的纱布容易脱落,进而造成头部伤口的感染的问题,会采用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头套来解决头部的包扎问题;同时头部引流管通常是脑部患者做完手术后引出的引流管,虽然在创口部位引流管已经进行了固定,但是在医用网状弹力绷带头套与引流管之间没有连接装置进行固定,在引流的过程中,一旦固定装置固定不稳就会容易发生积液逆流,导致病人创口感染,而且经常会出现病人意外拔管的情况。
[0004]目前,医务工作人员为了解决引流管走向和固定的问题通过会用夹子或胶布进行固定,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医务人员观察引流管内引流的情况,并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缺少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不利于管理。
[0005]中国专利申请 201911000571.4公开了一种新型头部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所述支撑机构底部的周侧设置有弹性固定圈,所述弹性固定圈的底部设置 与弹性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外表面设置有透气机构,所述透气机构外表面的中心设 置有穿管机构,所述穿管机构的中心穿插有引流管,所述透气机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与引 流管相对应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靠近第二穿管孔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伸缩机构。该申请虽然解决了引流管的走向的固定问题,但是需要在配戴专门的支撑机构,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并且结构复杂,增加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
[0007]技术方案: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包括管夹本体和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固定安装在管夹本体底部,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对称分布于连接部两侧,所述连接部件通过连接部与管夹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与管夹本体的之间的间隙小于网状绷带单根网线的直径。
[0008]本技术通过安装在管夹本体底部的连接部件与网状绷带头套的网线连接,然后再通过管夹本体夹持引流管外径,进而实现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通过夹持部与两根不同的绷带网线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
地解决了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连接问题。
[0009]优选项,为了提高夹持部与绷带网线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夹持部上沿宽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卡线槽。绷带网线位于卡线槽内能够避免网线的脱落,设置多个卡线槽可以同时与多根网线连接。
[0010]优选项,为了进一步提高夹持部与绷带网线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卡线槽内设有锯齿状凸起部。通过锯齿状凸起部可以避免网线在卡线槽内窜动。
[0011]优选项,为了方便绷带网线进入夹持部内,所述夹持部端部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为一个斜面,从横截面来看形成上底长小于下底长的梯形结构;网线沿导向部的斜面能够顺利的进入夹持部的内部。
[0012]优选项,为了提高配戴舒适性,所述管夹本体底部设有内凹的开放式型腔,所述连接部件位于型腔内,所述连接部件的下底面不低于管夹本体的下底面。连接部件位于型腔内部不会与患者头部直接接触,提高了配戴舒适性,同时内凹的结构提高了网线与连接部件的连接可靠性。
[0013]优选项,为了方便操作,所述型腔包括与夹持部匹配的夹持面和向内收缩的导向曲面,所述夹持部位于夹持面中心,夹持面的宽度大于夹持部的宽度。所述夹持部两侧需要能够容纳两根手指的宽度,操作时需要用手指按住网线沿导向曲面一直滑入卡线槽内。
[0014]优选项,为了能够方便调节引流管的走向,所述连接部件可以绕连接部的中心旋转。由于连接部件可以绕连接部的中心旋转,进而实现管夹本体与连接部件之间角度的调整,从而实现引流管走向的调节。
[0015]优选项,为了方便内凹结构的引流管走向的调节,所述型腔包括与夹持部匹配的夹持面和向内收缩的导向曲面,所述夹持面的投影为圆形,所述夹持面投影的圆形直径大于夹持部投影的对角线的长度;所述导向曲面的投影为圆环状,所述导向曲面和夹持面平滑过渡。所述夹持部上表面可能是平面也可能是曲面,但是夹持面与夹持部的上表面的间隙是一致的;为了方便连接部件在型腔内转动所述夹持面的投影为圆形,同时导向曲面需要与夹持面平滑过渡。
[0016]优选项,为了适应不同管径的引流管,所述管夹本体内设有松软的弹性部件。弹性部件不仅能够提高管夹本体与引流管夹持的可靠性,还可以夹持不同管径的引流管,提高了本技术的适应性。
[0017]优选项,为了方便医务人员观察引流管内引流的情况,所述管夹本体为透明的弹性材质。透明材料能够直接整体的观察引流情况,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
[0018]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安装在管夹本体底部的连接部件与网状绷带头套的网线连接,然后再通过管夹本体夹持引流管外径,进而实现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通过夹持部与两根不同的绷带网线连接提高了连接可靠性;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地解决了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连接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卡线槽的内部结构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实施例。
[0025]第一实施例
[0026]如图1、2、3和5所示,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包括管夹本体1和连接部件2,所述连接部件2固定安装在管夹本体1底部,所述连接部件2包括连接部21和夹持部22,所述夹持部22对称分布于连接部21两侧,所述连接部件2通过连接部21与管夹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22与管夹本体1的之间的间隙小于网状绷带单根网线的直径。
[0027]所述夹持部22上沿宽度方向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卡线槽23。所述卡线槽23内设有锯齿状凸起部24。所述夹持部22端部设有导向部25。
[0028]所述管夹本体1底部设有内凹的开放式型腔11,所述连接部件2位于型腔11内,所述连接部件2安装在内凹的开放式型腔11内部,安装完成后,所述连接部件2的下底面不低于管夹本体1的下底面。
[0029]所述型腔11包括与夹持部22匹配的夹持面12和向内收缩的导向曲面13,所述夹持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夹本体(1)和连接部件(2),所述连接部件(2)固定安装在管夹本体(1)底部,所述连接部件(2)包括连接部(21)和夹持部(22),所述夹持部(22)对称分布于连接部(21)两侧,所述连接部件(2)通过连接部(21)与管夹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部(22)与管夹本体(1)的之间的间隙小于网状绷带单根网线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2)上沿宽度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卡线槽(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槽(23)内设有锯齿状凸起部(2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2)端部设有导向部(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本体(1)底部设有内凹的开放式型腔(11),所述连接部件(2)位于型腔(11)内,所述连接部件(2)的下底面不低于管夹本体(1)的下底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11)包括与夹持部(22)匹配的夹持面(12)和向内收缩的导向曲面(13),所述夹持部(22)位于夹持面(12)中心,夹持面(12)的宽度大于夹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林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