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3737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电容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主体、罩以及装设在主体与罩盖合后形成的封闭空间中的线路板、微端开关、支撑件等零件,主体的上表面设有接线柱和支柱,支柱上套设有支撑件,支撑件上开设有安装孔,线路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与安装孔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简化结构、优化布局,省去了零件的数量以及相应的安装关系,进而大大减少所需的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结构的难度;其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各个需装配的零件之间的装配结构差异化,每个零件的装配关系唯一,有效避免安装过程中出现混淆,以便于实现“傻瓜式装配”,适于新手进行装配。装配。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电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型安装结构的智能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智能电容器集成了现代测控、电力电子、网络通讯、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的一种电力电容器,其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落后的控制器技术、和落后的机械式接触器或机电一体化开关用于投切电容器的投切技术,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体积庞大和笨重的结构模式,从而使低压无功补偿设备具有更好的补偿效果,当然,相比于传动电容器,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价格更廉、使用更加灵活、维护更加方便、可靠性更高,适应了现代电网对无功补偿的更高要求。
[0003]智能电容器依照其结构特点划分为位于上、下两个部分,电容、电抗等器件通常安装于下部,通讯、温度检测、控制等相关的电路控制结构以及微断开关等控制器器件通常安装在上部。
[0004]在现有智能电容器上部的控制结构中,存在由于零件繁多以及安装位置较为分散导致的以下问题:一、安装步骤多、所需空间大,装配难度很高、非熟练工难以操作,并且所需装配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二,内部布局混乱且各零件无规律地分布在空间内,存在造成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足而影响使用安全性。
[0005]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备安装结构的智能电容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电容器中、尤其上部分的安装结构复杂、不便于生产装配的问题,使智能电容器便于安装、易于新手安装,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智能电容器结构如下:包括
[0008]主体,其内部配置有电容器、顶部封闭;
[0009]支柱,垂直于主体顶部表面设置,其有多个且成对分设于主体两侧;
[0010]接线柱,设于主体顶部、其底部与主体内部连通;
[0011]支撑件,与成对的支柱插接配合;
[0012]线路板,形状与主体的顶部相适应,其上集成有控制、通讯、温度检测的相应电路,线路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于支撑件上;
[0013]固定导轨,安装于线路板表面、与线路板一同可拆卸固定于支撑件上;
[0014]微断开关,卡接于固定导轨上;
[0015]罩,位于主体上方、与主体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将线路板、微断开关、支撑件遮罩。
[0016]上述结构中,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撑件将支撑柱进行联结,一方面使其形成稳定、可靠的结构,提高安装接的支撑强度,一方面使支撑柱与线路板隔离,而另支撑件与线路板进行固定安装,提高了定位的便利性。并且,上述结构将控制、通讯、温度检测以及微断开关等部件
均集中安装在线路板上,使智能电容器上部的多个零件集中至线路板上,既简化了结构、也避免因相关电路或相应零件过于分散导致过大的空间占用。
[0017]再者,上述结构中为微断开关的安装提供了固定导轨,采用卡接方式安装微断开关,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
[0018]综上,通过上述多处结构的简化安装设计,本专利技术大大简化了智能电容器的安装结构、尤其是智能电容器的上部的安装结构,使其结构简化、布局合理,且便于安装,更适于新手或生手进行安装操作。
[0019]为简化结构,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支柱数量为4个,其中2个支柱组成第一组设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剩余2个支柱为第二组设于主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
[0020]上述结构通过限制支柱的数量、控制了线路板与支柱连接时所需的连接点数量,以此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和连接点的数量,实现简化结构。同时,配合支柱两两成对的配合关系以及分设于主体两侧的结构设计,在简化结构的情况下,也确保了支撑结构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002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成组的2个支柱沿主体的宽度方向排列。
[0022]上述结构可以减少对顶部空间的不良占用、优化空间布局,为接线、散热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使支撑件与接线柱以及线路板中的部分电气元件保持足够的距离,确保电路以及接线柱上的线路安全。
[002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第一组设于主体的一端端部附近,第二组与主体的另一端端部之间间隔设置。
[0024]由于智能电容器的产品深度(即前述主体长度)较大,若只在主体的两侧设置支持结构,线路板的中部区域容易在其上集成的电路元件的重力作用下下弯,致使接线柱与线路板之间距离过近,且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均无法满足生产标准,电容器使用安全存在隐患。故在现有解决方式是于线路板的中部区域也设置支柱和支撑件,然而,其虽然能够加强线路板的稳定,当由于支柱的存在,导致线路板同接线柱之间的距离被缩短,致使爬电距离被缩小。其次,该方式必然导致主体上部的零件增多、结构复杂化,主体的上部同线路板之间的空间亦被挤压、占用或分割,既增加了成本、也不便于在主体上方与线路板之间的空间中进行接线等装配、调试等操作,实用性差。
[0025]为此,上述结构将第二组支柱设置在靠近于主体中部的区域上而非设置在端部。一方面,其能够使第二组在支撑线路板的端部的同时,也能够分担线路板中部区域的的重力,并防止线路板的中部区域下弯,从而以最少零件实现对线路板的支撑,极大地简化了结构、并相应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组支柱与第一组支柱之间相隔较远、二者之间存在大量空间,故第二组支柱与主体上的接线柱之间的距离满足微断开关所需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002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间隔为应满足微断开关与主体之间的电气间隙,该间隙使第二组尽量远离了主体的中部区域而靠近于端部的同时,为主体的中部区域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满足接线操作、散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等需求,一举多得。同时,在与下一条特征结构时,可确保微断开关靠近于主体的端部,以便于操作微断开关。
[0027]为降低线路板所受到的重力作用,进一步防止未与支撑件接触的部分受力下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固定导轨装设于所述第二组上。
[002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支撑件为拱桥形,其底部两侧设有与支柱配合插接或套接的开孔,其顶部设有第一安装孔。
[0029]上述结构通过将支撑件设计为结构稳定、支撑作用更好的拱桥形,在便于安装的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支撑件具备足够的支撑强度支撑线路板。
[0030]为满足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设计需要,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支撑件的顶部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所述凸台中。
[0031]上述结构通过凸台抬高了支撑件的支撑高度,以满足生产要求;同时,凸台结构有利于线路板安装过程中与支撑件配合时的快速定位,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此外,凸台结构具有足够的接触面与线路板接触,可以避免线路板与凸台的接触处压强过大,并能够快速地分散线路板所施加的力。
[003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在主体宽度方向上,支撑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罩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孔上。
[0033]上述结构作用如下:一、减少于主体上的开孔,尽可能保持主体的完整性;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其内部配置有电容器、顶部封闭;支柱,垂直于主体顶部表面设置,其有多个且成对分设于主体两侧;接线柱,设于主体顶部、其底部与主体内部连通;支撑件,与成对的支柱插接配合;线路板,形状与主体的顶部相适应,其上集成有控制、通讯、温度检测的相应电路,线路板通过连接件可拆卸固定于支撑件上;固定导轨,安装于线路板表面、与线路板一同可拆卸固定于支撑件上;微断开关,卡接于固定导轨上;罩,位于主体上方、与主体配合形成封闭空间将线路板、微断开关、支撑件遮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数量为4个,其中2个支柱组成第一组设于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剩余2个支柱为第二组设于主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成组的2个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显升金鑫梅耿耿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