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竿的竿先以及具有该竿先的钓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262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钓竿的竿先,其包含一竿先本体、一近环凸部、一远环凸部及一远环圈;竿先本体的其中一端为钓竿固定端;近环凸部环绕突出于竿先本体的外环面;远环凸部环绕突出于竿先本体的外环面,并且位于近环凸部相对钓竿固定端的一侧;远环圈套设竿先本体外,且位于该近环凸部与该远环凸部之间,并且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远环圈与近环凸部之间形成钓线套设环槽;当钓线套设于竿先时,软质的远环圈位于钓线及远环凸部之间,借由远环圈的缓冲而可避免钓线直接抵靠摩擦远环凸部,进而增加钓线与竿先连接可靠度以及钓线耐用度。竿先连接可靠度以及钓线耐用度。竿先连接可靠度以及钓线耐用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钓竿的竿先以及具有该竿先的钓竿


[0001]本技术系涉及一种安装于钓竿尾端,用于固定钓线的竿先,尤指一种适用于手竿、虾竿或溪流竿等无卷线器的钓竿的竿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钓竿的竿先如图5及图6所示,其为一细长状,并具有一固定段91及一绑线环槽92;使用竿先时,将其固定段91穿设固定于一钓竿(图中未示)的尾端(远离使用者的一端),并使绑线环槽92突出于钓竿的尾端。此时使用者便可将钓线(图中未示)的一端打结并环绕套设于绑线环槽92中,钓线的另一头则可连接鱼钩。
[0003]然而,现有的竿先系由坚硬的金属材质制作,当上钩的鱼反复大力拉扯钓线时,绑线环槽92中钓线会受拉扯而朝远离固定段91的方向滑动,并反复紧抵并摩擦绑线环槽92的侧壁面921,因而容易造成钓线的绳结松脱,甚至因为钓线与侧壁面921的接触压力或摩擦力过大而造成钓线受损断裂。
[0004]因此,现有技术的钓竿的竿先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钓竿的竿先以及具有该竿先的钓竿,其中竿先的绑线环槽内套设安装有软质的垫圈,垫圈位于钓线与绑线环槽的侧壁面之间,以增加钓线连接的可靠度及钓线的耐用度。
[0006]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钓竿的竿先,其中包含:
[0007]一竿先本体,该竿先本体的其中一端为一钓竿固定端;
[0008]一近环凸部,其环绕突出于该竿先本体的一外环面;
[0009]一远环凸部,其环绕突出于该竿先本体的该外环面,并且位于该近环凸部相对该钓竿固定端的一侧;
[0010]一远环圈,其套设该竿先本体外,且位于该近环凸部与该远环凸部之间,并且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
[0011]其中,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凸部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
[0012]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中该钓竿的竿先进一步具有一近环圈,其套设该竿先本体外,并位于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凸部之间,并且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其中,该钓线套设环槽形成于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圈之间。
[0013]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中该远环圈的材质为橡胶。
[0014]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中该远环圈及该近环圈的材质均为橡胶。
[0015]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中该远环凸部的外径为该近环凸部的外径的1.2倍以上,且为2倍以下。
[0016]进一步而言,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中该竿先本体具有:一固定段,该钓竿固定端
位于该固定段;一旋转段,其可相对该固定段转动地连接该固定段;该近环凸部及该远环凸部均位于该旋转段。
[0017]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钓竿,其包含:
[0018]一钓竿本体,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使用者握持端及一竿先端;
[0019]一如前述的竿先,该竿先本体的该钓竿固定端连接该钓竿本体的该竿先端。
[0020]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竿先本体进一步设置有一软质的远环圈,当使用者将钓线打结套设于竿先时,远环圈位于钓线及远环凸部之间而可避免钓线直接抵靠或摩擦远环凸部,也就是说,当上钩的鱼反复大力拉扯钓线时,钓线会朝远离钓竿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并抵靠软质的远环圈,然后再透过软质的远环圈间接地抵靠远环凸部朝向钓竿固定端的一侧面,其中软质环圈可变形贴靠于钓线外,并且可将钓线抵靠远环凸部的力量均匀分散于钓线的表面,如此便可改善绳结易松脱的状况,并且也可降低钓线与远环凸部的接触压力及摩擦力,进而增加钓线与竿先连接的可靠度以及钓线的耐用度。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钓竿的竿先的立体外观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钓竿的竿先的组件分解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钓竿的竿先的剖视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钓竿的侧视示意图。
[0025]图5是现有技术的钓竿的竿先的立体外观图。
[0026]图6是现有技术的钓竿的竿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0028]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钓竿包含一钓竿本体10及一竿先20,钓竿本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使用者握持端(图中未示)及一竿先端12,竿先20连接于钓竿本体10的竿先端12。钓竿本体10较佳地为手竿、虾竿或溪流竿等无卷线器的钓竿的细长杆状本体。
[0029]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3所示,前述的竿先20具有一竿先本体21、一近环凸部22、一远环凸部23及一远环圈24;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包含有一近环圈25。竿先本体21的其中一端为钓竿固定端211,钓竿固定端211连接钓竿本体10的竿先端12。
[0030]前述的近环凸部22及远环凸部23均环绕突出于竿先本体21的外环面,远环凸部23位于近环凸部22相对钓竿固定端2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竿先本体21具有一固定段212及一旋转段213(如图3所示),钓竿固定端211位于固定段212,旋转段213可相对固定段212转动地穿设固定段212,近环凸部22及远环凸部23均位于旋转段213,但竿先本体21不以具有一旋转段213为限。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远环凸部23的外径为近环凸部22的外径的1.2倍以上,且为2倍以下。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远环凸部23形成于竿先本体21相对于钓竿固定端211的一端,但远环凸部23不以形成于竿先本体21的端部为限。
[0031]前述的远环圈24及近环圈25均套设于竿先本体21外,且位于近环凸部22与远环凸部23之间,近环凸部22、近环圈25、远环圈24及远环凸部23依序排列,且远环圈24与近环圈
25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30;但不以此为限,本技术也可以只有远环圈24,而且当本技术只有远环圈24时,钓线套设环槽30则是形成于远环圈24与近环凸部22之间。远环圈24及近环圈25均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且该材质较佳地为橡胶。另外,所谓“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30”指的是当钓线A套设于竿先20时,远环圈24及近环圈25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的空间,而当钓线A并未套设于竿先20时,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之间则可任意滑动至相互贴靠,例如当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是可滑动地套设于竿先本体21时,仅要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之间可朝远离彼此的方向滑动,而使钓线A可套设于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之间,如此即等同于远环圈24与近环圈25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30。相同地,当竿先仅有远环圈24时,所谓“远环圈24与近环凸部22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30”指的是当钓线A套设于竿先20时,远环圈24及近环凸部22之间彼此间隔而形成的空间,而当钓线A并未套设于竿先20时,远环圈24则可任意滑动而贴靠近环凸部22。
[0032]本技术于使用时,将钓线A的一端打结并环绕套设于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竿的竿先,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竿先本体,该竿先本体的其中一端为一钓竿固定端;一近环凸部,其环绕突出于该竿先本体的一外环面;一远环凸部,其环绕突出于该竿先本体的该外环面,并且位于该近环凸部相对该钓竿固定端的一侧;一远环圈,其套设该竿先本体外,且位于该近环凸部与该远环凸部之间,并且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其中,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凸部之间形成一钓线套设环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特征在于,该钓竿的竿先进一步具有一近环圈,其套设该竿先本体外,且位于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凸部之间,并且采用软质的材料制作;其中,该钓线套设环槽形成于该远环圈与该近环圈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的竿先,其特征在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俊源
申请(专利权)人:渔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