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1309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及施工方法,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内设置有石笼(2),所述的石笼(2)的上方设置有植生结构(3);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包括位于底部的地板(13)和位于四周的侧板(16),所述的侧板(16)由一对开孔侧板(11)和一对拼接侧板(14)拼接而成,每个所述的开孔侧板(11)由钢筋(12)、透水孔(15)和混凝土板(17),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在水位骤降期或强降雨期,若脚槽排水结构失效将导致坡内水位降低困难,可能引起因坡内水压力过大造成岸坡整体失稳的危险的缺点,具有低了脚槽施工条件,能确保脚槽在一定水位情况下施工。水位情况下施工。水位情况下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水利工程的护岸工程设计施工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护岸工程是保护江河湖海堤岸免受水流、风浪、海潮侵袭和冲刷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0003]修筑护岸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河流河道因侧向侵蚀或局部冲刷而造成崩岸。
[0004]脚槽是护岸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传统的脚槽利用开挖断面作为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或浆砌石砌筑,最终形成整体块体结构。
[0005]目前有关脚槽设计、施工的研究较少,专利《水下承台堆石护脚施工方案》(专利申请号:201110432755.5)仅公开了一种砌筑脚槽的承台施工方案。
[0006]传统的脚槽结构及施工方式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性:(1)浇筑成型的混凝土或浆砌石块体透水性差,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专门的透水结构进行排水,以降低岸坡土体内水位。
[0007]在水位骤降期或强降雨期,若脚槽排水结构失效将导致坡内水位降低困难,可能引起因坡内水压力过大造成岸坡整体失稳的危险;(2)护岸工程脚槽一般位于河道枯水位附近,而传统脚槽施工需完全的旱地施工条件,对施工时机、施工场地、施工环境要求较高;(3)传统的脚槽的施工完成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护期,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4)传统的脚槽结构只考虑了岸坡的力学稳定性,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景观的要求。
[0008]因此,急需一种结构和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技术内容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它包括混凝土框架、石笼、植生结构、开孔侧板、钢筋、底板、拼接侧板、透水孔、石料层、钢筋网笼、土工布、耕植土层、三维植生毯结构和草本植物结构;
[0011]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内设置有石笼,所述的石笼的上方设置有植生结构;
[0012]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包括位于底部的地板和位于四周的侧板,
[0013]所述的侧板由一对开孔侧板和一对拼接侧板拼接而成,
[0014]每个所述的开孔侧板由钢筋、透水孔和混凝土板,
[0015]所述的混凝土板呈三排六列均匀布置在开孔侧板上,每个所述的混凝土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所述的钢筋位于两排透水孔中间位置和第三排透水孔上部50mm处,每侧所述的开孔侧板内设置有三根钢筋;
[0016]所述的石笼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土工布、耕植土层和三维植生毯结构,所述的三
维植生毯结构上设有草本植物结构。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呈无盖中空的长方形结构。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外部尺寸为1000mm
×
1000mm
×
2000mm,内部尺寸为800mm
×
900mm
×
1900mm。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开孔侧板平行于脚槽线,所述的拼接侧板垂直于脚槽线;所述的开孔侧板的厚度为100mm,拼接侧板的厚度为50mm。
[00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石笼的材质为低碳钢丝,且两根第一单丝互相捻合形成螺旋结构,所述的螺旋结构的长度不小于50mm,钢丝直径为2mm,所述的石笼地网孔的孔径为60mm。
[0021]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施工方法,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的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0022]①
、在工厂制作预制50个脚槽外部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框架包含开孔侧板、钢筋、底板、拼接侧板以及透水孔,混凝土框架外部尺寸为1000mm
×
1000mm
×
2000mm,混凝土选用C20混凝土,钢筋选用直径为20mm的钢筋;内部尺寸为800mm
×
900mm
×
1900mm;在石料厂制作填装石笼,钢筋网笼网孔的孔径为60
×
80mm,钢筋网笼内的石料层的石料的粒径8-15cm,钢筋网笼的尺寸为800mm
×
700mm
×
1900mm;
[0023]②
、根据设计确定脚槽的位置进行放样,并确定土方开挖边线;
[0024]③
、根据测量放线脚槽的边线及高程,按控制线挖至设计高程,脚槽开挖面横截面尺寸为1000mm
×
1000mm;
[0025]④
、将50个预制好的混凝土框架外框放入工程范围内的脚槽开挖面,将制作的填装好的石笼放入混凝土框架的外框中,在石笼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土工布、耕植土层结构和三维植生毯结构;
[0026]⑤
、种植草本植物结构,根据施工场地气候和水文特征,选择栽种马尼拉草,完成施工。
[00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50个预制好的混凝土框架的总长度为100米。
[002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

中,需要在开挖面底层铺一层150mm厚的砂石垫层。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

中,耕植土层结构中的耕植土厚150mm,三维植生毯结构中的三位植生毯厚50mm。
[003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有效排水,降低岸坡土体内水压力。2、本专利技术降低了脚槽施工条件,能确保脚槽在一定水位情况下施工。3、本专利技术提高了脚槽施工的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与传统混凝土脚槽相比,每公里可以缩短施工工期约15天(传统混凝土脚槽施工工期约为55天/公里)。4、本专利技术在保证岸坡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前提下,顾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工程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混凝土框架透水孔和钢筋位置示意图。
[0033]图中:混凝土框架1、石笼2、植生结构3、开孔侧板11、钢筋12、底板13、拼接侧板14、透水孔15、侧板16、石料层21、钢筋网笼22、土工布31、耕植土层32、三维植生毯结构33、草本
植物结构34。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和方法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和附图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但不是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5]参照图1-2所示: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凝土框架1、石笼2、植生结构3、开孔侧板11、钢筋12、底板13、拼接侧板14、透水孔15、石料层21、钢筋网笼22、土工布31、耕植土层32、三维植生毯结构33和草本植物结构34;
[0036]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内设置有石笼2,所述的石笼2的上方设置有植生结构3;
[0037]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混凝土框架(1)、石笼(2)、植生结构(3)、开孔侧板(11)、钢筋(12)、底板(13)、拼接侧板(14)、透水孔(15)、石料层(21)、钢筋网笼(22)、土工布(31)、耕植土层(32)、三维植生毯结构(33)和草本植物结构(34);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内设置有石笼(2),所述的石笼(2)的上方设置有植生结构(3);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包括位于底部的地板(13)和位于四周的侧板(16),所述的侧板(16)由一对开孔侧板(11)和一对拼接侧板(14)拼接而成,每个所述的开孔侧板(11)由钢筋(12)、透水孔(15)和混凝土板(17),所述的混凝土板(17)呈三排六列均匀布置在开孔侧板(11)上,每个所述的混凝土板(17)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15),所述的钢筋(12)位于两排透水孔(15)中间位置和第三排透水孔(15)上部50mm处,每侧所述的开孔侧板(11)内设置有三根钢筋(12);所述的石笼(2)由上至下依次铺设有土工布(31)、耕植土层(32)和三维植生毯结构(33),所述的三维植生毯结构(33)上设有草本植物结构(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呈无盖中空的长方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框架(1)外部尺寸为1000mm
×
1000mm
×
2000mm,内部尺寸为800mm
×
900mm
×
190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孔侧板(11)平行于脚槽线,所述的拼接侧板(14)垂直于脚槽线;所述的开孔侧板(11)的厚度为100mm,拼接侧板(14)的厚度为5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护岸工程的预制透水生态脚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石笼(2)的材质为低碳钢丝,且两根第一单丝互相捻合形成螺旋结构,所述的螺旋结构的长度不小于50mm,钢丝直径为2mm,所述的石笼(2)地网孔的孔径为60mm。6.施工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护岸工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钦杨阳吕鹏王罗斌彭良泉郑华康邓建王敏潘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