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0958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电路调节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设有高速水射流装置可对纺织设备进行旋转冲洗,避免纺织设备中的冲洗死角,保证清洗效果,多个高速水射流装置本体同时对纺织设备进行冲洗,进一步提高清洗效率,清洗辊对冲洗部分进行擦洗,提高洁净效果和清洗效率,夹持调节轮使纺织设备来回往复移动,使高速水射流装置对纺织设备进行均匀冲洗,避免清洗死角,进一步提高清洗效果和清洗效率,水循环装置对使用后的污水进行过滤并进行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泥沙存储箱对污渍进行收集,并进行集中处理,避免污水乱流导致污染,纺织设备放置导入机构方便纺织设备的装卸,降低人员工作负担,提高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路调节设备
;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现有的逆变器输出功率基本保持不变,需要改变输出功率时,通常时改变接入的直流电源功率或者搭配并增加额外的负载,由于逆变器的电路较为负载,普通的用户可能根本无法或者难以进行调节,进而导致传统的逆变器的使用较为困难,导致传统的逆变器使用较为局限,无法推广使用,因此,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同时方便接入逆变器,无需拆卸仅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快速改变逆变器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的装置的出现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及方法。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包括侧盖、第一开关、冷却装置、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变压器、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第一变阻器、第二变阻器、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设备壳体、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以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冷却装置、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变压器、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第一变阻器、第二变阻器以及第二开关皆设于设备壳体内侧,所述侧盖设于设备壳体前端面上,所述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以及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皆内嵌于设备壳体右端面上,且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以及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皆贯穿设备壳体右端面,所述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与变压器电性连接,所述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皆内嵌于设备壳体左端面上,且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皆贯穿设备壳体左端面,所述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与变压器电性连接,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且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一端与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滑动连接,所述变压器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且变压器位于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左侧,所述变压器左侧设有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所述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且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一端分别与第一变阻器输出端以及第一开关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滑动连接,第一变阻器输入端与第一开关电性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且冷却装置与变压器紧密接触,所述第二变阻器输出端与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变阻器输入端与第二开关电性连
接,所述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皆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为单刀双掷开关,且第一开关的输入端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电性连接,第一开关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对应与第一变阻器输入端以及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为单联单控开关,且第二开关两端分别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以及第二变阻器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微型水泵、水箱、散热管、散热片、连接管道以及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为螺旋管状,所述冷却管内嵌于变压器的铁芯内侧,所述冷却管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与散热管一端固定贯通连接,所述散热管另一端通过连接管道与水箱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管内嵌于散热片内,所述散热片一端面上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穿透设备壳体伸于设备壳体外侧,所述水箱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与微型水泵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所述微型水泵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与冷却管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结构与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装置侧盖、固定导线、调节装置壳体、固定导电片以及导电滑块,所述调节装置壳体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所述固定导电片竖直固定于调节装置壳体内侧,所述固定导线固定于调节装置壳体上,且固定导线一端与固定导电片后端面固定连接,固定导线另一端穿透调节装置壳体与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滑块滑动设于调节装置壳体内侧,且导电滑块一端与固定导电片前端面滑动连接,导电滑块另一端与穿透调节装置壳体侧壁与变压器的次线圈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变压器的次线圈通过导电滑块与固定导电片电性连接,与变压器的主线圈侧壁滑动连接。
[0007]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滑块包括滑块壳体、第一导电触头、限位卡块、导电挤压弹簧、扳动钮以及第二导电触头,所述滑块壳体上下端面上皆固定有限位卡块,所述限位卡块内嵌于调节装置壳体内侧,且滑块壳体通过限位卡块与调节装置壳体滑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触头内嵌于滑块壳体后端面上,且第一导电触头与滑块壳体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电触头内嵌于滑块壳体前端面上,且第二导电触头与滑块壳体滑动配合,所述导电挤压弹簧设于滑块壳体内侧,且导电挤压弹簧一端与第二导电触头末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电触头固定连接,所述扳动钮固定于滑块壳体上端面上,所述扳动钮穿透调节装置壳体以及侧盖伸于侧盖外侧,所述滑块壳体以及扳动钮皆由绝缘材料制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阻器结构与第二变阻器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一变阻器包括旋转调节转盘、电阻导体、输入连接端、变阻器壳体、输出连接端、固定导电圆盘以及调节旋钮,所述变阻器壳体为无顶有底空心圆柱壳体,所述电阻导体由多个竖直排布且开口向上的U型导体棒组成,多个所述U型导体棒沿着变阻器壳体内侧壁均匀排布,多个所述U型导体棒相邻之间首尾相接形成一条开环导线,多个所述U型导体棒外侧壁皆涂有绝缘漆,且相邻U型导体棒之间的连接处无绝缘漆,所述电阻导体末端位于变阻器壳体下端,电阻导体首端位于变阻器壳体上端,所述电阻导体末端与输入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输入连接端穿透变阻器壳体下端面伸于变阻器壳体外侧,所述电阻导体上端设有旋转调节转盘,所述旋转调节转盘转动固定于变阻器壳体内侧,且旋转调节转盘与电阻导体电性连接,所述旋转调节转盘上端设有固定导电圆盘,所述固定导电圆盘固定于变阻器壳体内侧,且固定导电圆盘与旋转调节转盘电性连接,所述输出连接端固定于变阻器壳体外侧壁上端,且输出连接端穿透变阻器壳体外侧壁与固定导电圆盘电性连接,所述调节旋钮设有变阻器壳体上侧,
且调节旋钮下端穿透固定导电圆盘与旋转调节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旋钮、固定导电圆盘以及变阻器壳体皆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变阻器壳体固定于设备壳体内侧,且调节旋钮设于设备壳体外侧上端。
[0009]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调节转盘包括旋转转盘、转盘触点、转盘触点弹簧、转盘导电环以及固定导电片,所述转盘触点内嵌于旋转转盘下端面上,且转盘触点与旋转转盘滑动配合,所述转盘导电环内嵌于旋转转盘上端面上,所述转盘触点弹簧内嵌于旋转转盘内侧,且转盘触点弹簧下端与转盘触点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转盘触点弹簧上端与转盘导电环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盘导电环通过转盘触点弹簧与转盘触点电性连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包括侧盖(1)、第一开关(2)、冷却装置(3)、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4)、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5)、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变压器(7)、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第一变阻器(9)、第二变阻器(10)、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11)、设备壳体(12)、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以及第二开关(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2)、冷却装置(3)、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变压器(7)、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第一变阻器(9)、第二变阻器(10)以及第二开关(14)皆设于设备壳体(12)内侧,所述侧盖(1)设于设备壳体(12)前端面上,所述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4)以及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5)皆内嵌于设备壳体(12)右端面上,且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4)以及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5)皆贯穿设备壳体(12)右端面,所述交流电第一连接端口(4)与变压器(7)电性连接,所述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11)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皆内嵌于设备壳体(12)左端面上,且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11)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皆贯穿设备壳体(12)左端面,所述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11)与变压器(7)电性连接,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固定于设备壳体(12)内侧,且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一端与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5)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7)滑动连接,所述变压器(7)固定于设备壳体(12)内侧,且变压器(7)位于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左侧,所述变压器(7)左侧设有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所述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固定于设备壳体(12)内侧,且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一端分别与第一变阻器(9)输出端以及第一开关(2)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7)滑动连接,第一变阻器(9)输入端与第一开关(2)电性连接,所述冷却装置(3)固定于设备壳体(12)内侧,且冷却装置(3)与变压器(7)紧密接触,所述第二变阻器(10)输出端与直流电第一连接端口(11)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变阻器(10)输入端与第二开关(14)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2)以及第二开关(14)皆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2)为单刀双掷开关,且第一开关(2)的输入端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电性连接,第一开关(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对应与第一变阻器(9)输入端以及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14)为单联单控开关,且第二开关(14)两端分别与直流电第二连接端口(13)以及第二变阻器(10)输入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3)包括微型水泵(31)、水箱(32)、散热管(33)、散热片(34)、连接管道(35)以及冷却管(36),所述冷却管(36)为螺旋管状,所述冷却管(36)内嵌于变压器(7)的铁芯内侧,所述冷却管(36)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35)与散热管(33)一端固定贯通连接,所述散热管(33)另一端通过连接管道(35)与水箱(32)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管(33)内嵌于散热片(34)内,所述散热片(34)一端面上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穿透设备壳体(12)伸于设备壳体(12)外侧,所述水箱(32)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35)与微型水泵(31)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所述微型水泵(31)输出端通过连接管道(35)与冷却管(36)输入端贯通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结构与变压主线圈调节装置(8)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变压次线圈调节装置(6)包括调节装置侧盖(61)、固定导线(62)、调节装置壳体(63)、固定导电片(64)以及导电滑块(65),所述调节装置壳体(63)固定于设备壳体(12)内侧,所述固定导电片(64)竖直固定于调节装置壳体(63)内侧,所述固定导线(62)固定于调节装置
壳体(63)上,且固定导线(62)一端与固定导电片(64)后端面固定连接,固定导线(62)另一端穿透调节装置壳体(63)与交流电第二连接端口(5)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滑块(65)滑动设于调节装置壳体(63)内侧,且导电滑块(65)一端与固定导电片(64)前端面滑动连接,导电滑块(65)另一端与穿透调节装置壳体(63)侧壁与变压器(7)的次线圈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变压器(7)的次线圈通过导电滑块(65)与固定导电片(64)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PID控制的谐振型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滑块(65)包括滑块壳体(651)、第一导电触头(652)、限位卡块(653)、导电挤压弹簧(654)、扳动钮(355)以及第二导电触头(656),所述滑块壳体(651)上下端面上皆固定有限位卡块(653),所述限位卡块(653)内嵌于调节装置壳体(63)内侧,且滑块壳体(651)通过限位卡块(653)与调节装置壳体(63)滑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触头(652)内嵌于滑块壳体(651)后端面上,且第一导电触头(652)与滑块壳体(65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电触头(656)内嵌于滑块壳体(651)前端面上,且第二导电触头(656)与滑块壳体(651)滑动配合,所述导电挤压弹簧(654)设于滑块壳体(651)内侧,且导电挤压弹簧(654)一端与第二导电触头(656)末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电触头(652)固定连接,所述扳动钮(355)固定于滑块壳体(651)上端面上,所述扳动钮(355)穿透调节装置壳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艳邢勤李占锋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