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0957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带状造林整地、挖种植沟、种植穴施肥与保水剂、容器苗栽植、覆盖遮荫物和建造防沙屏障。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不但可以解决沿海沙质海岸基干林带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种植沟、保水剂、缓释肥配合,容器实生苗栽植极大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栽植后一个月造林成活率95%以上,6个月后林木保活率为90%以上,苗木平均生长高度达到88cm以上。平均生长高度达到88cm以上。平均生长高度达到88c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植树造林
,具体涉及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广东省沿海地区海岸线总长6543.0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4114.3km,岛屿海岸带长2428.7km;沙质海岸线长1357.1km;分布在粤东至粤西海岸线及岛屿的滨海地区,其土壤为滨海砂土,土壤层次不明显,砂粒大小和颜色不一,质地粗,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差,pH值6.0-6.5,有机质少于1%,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且由于沿海地区常年风速较大,光照强,蒸发强烈,盐碱含量高,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沿海沙质海岸困难地段造林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目前大多采取定点挖穴客土和秋季造林的措施。但是上述措施不但费时费力,且造林成活率比较低,效果比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a.造林整地:带状整地,带状走向与主风向垂直;所述的带状整地是通过机械清理掉杂草和灌木形成带状,带状整地的清理深度为土壤表层至20-30cm,在清理的带状中间挖栽植沟;
[0006]b.种植穴准备:在栽植沟底部挖种植穴,然后施入基肥和保水剂;
[0007]c.苗木种植:在雨后种植,在种植穴种植高50cm以上木麻黄容器实生苗,种植后在种植沟上覆盖树枝树叶作为遮荫物;
[0008]d.建造防沙屏障:沿造林地靠海的边缘前沿设一排防沙屏障;
[0009]e.清除遮荫物:造林1个月后,清除种植沟上的遮荫物。
[0010]优选,所述的带状整地带宽为2m,带间距预留的带宽为2m。
[0011]优选,所述的栽植沟宽0.3m、深0.4m。
[0012]优选,所述的种植穴为长0.2m
×
宽0.2m
×
深0.3m,相邻种植穴间距为2.0m。
[0013]优选,所述的施入基肥和保水剂,是施基肥芬兰复合肥80-100g/种植穴,施用保水剂40-60g/种植穴,所述的保水剂为吸水饱和的农林专用吸水树脂。
[0014]优选,所述的木麻黄容器实生苗是1年生木麻黄容器实生苗。
[0015]优选,所述的步骤d建造防沙屏障,具体为:沿造林地靠海的边缘前沿10m处用高1.5m的木桩打桩连成一线,相邻木桩间距2m,然后木桩间用遮荫网连接成为防沙屏障。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沿海沙质海岸基干林带的造林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了沿海沙质海岸基干林带整地造林方法,与全面整地造林相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造林作业区原立地类型,尽可能的减轻了原地貌的搅动,极大的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危害,提
高了造林成活率,缩短造林周期和植被恢复时间,保证了造林树种健康生长,降低了造林成本,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0018]本专利技术方法不但可以解决沿海沙质海岸基干林带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种植沟、保水剂、缓释肥配合,容器实生苗栽植极大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栽植后一个月造林成活率95%以上,6个月后林木保活率为90%以上,苗木平均生长高度达到88cm以上。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在种植沟上覆盖遮荫物。
[0020]图2是建造防沙屏障。
[0021]图3是造林后清除种植沟上的遮荫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3]本专利技术造林整地采用带状整地、挖沟造林对于沿海沙质海岸基干林带造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促进作用。(1)抗风、保持水土作用良好:沿海沙质海岸常年风速大,采用皆伐造林的方法常常会造成植被变化太大不利于抵御风害,带状整地则能有效降低风带状,而且预留的带间距保持了原地貌,原有植被得到保护,更好地阻止了水土流失。(2)沿海沙质海岸光照强,蒸发大,带状整地保留林木能起降低风速,遮挡阳光以致减少蒸发的作用,有利于林地水分的保持;挖沟后定穴造林则通过挖宽0.3m、深0.4m的栽植沟,使地表径流的水分流向沟底,有利于沟底水分的保持。
[0024]本专利技术方法主要如下:
[0025](1)作业小班造林规划:根据造林作业设计,在造林作业小班,依据造林区划的要求确定造林作业小班整地的方式,采用带状整地,选择适当的宽度,带状走向尽量与主风向垂直,带状宽度设置要根据造林密度确定;
[0026](2)造林株行距为2.0m
×
2.0m;带状整地带宽设置为2m,带间距预留的带宽为2m。
[0027](3)整地技术措施:在选定的造林作业小班,根据造林树种设计要求,采取带宽为2m的带状整地措施。在尽可能不破坏原立地类型的情况下,通过机械清理掉2m宽杂草和低矮灌木,清理杂草深度以土壤表层至20-30cm深为宜,为新栽造林树种创造良好的土壤生长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为造林树种生长、田间抚育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0028](4)为增加蓄水和保墒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在保持原地貌情况下,固定沙地采取带状整地方法,所整理土地带状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状植被带的整地方式,在整理的带中间挖宽0.3m、深0.4m的栽植沟,在栽植沟底部挖长0.2m
×
宽0.2m
×
深0.3m种植穴。与全面造林整地相比较而言,挖栽植沟由于保持了一定宽度间隔的原状植被带,地表有低矮灌木和林草植被,减缓了地表风速,减少了土壤地表风蚀,更加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0029](5)向所述种植穴内施用保水剂和肥料。所述保水剂为提前准备好的吸水饱和的农林专用吸水树脂,用量为40~60g/种植穴,所述肥料为芬兰复合肥80~100g/种植穴;
[0030](6)选择春季雨后造林,在种植穴内种植1年生木麻黄容器实生苗,苗高50-60cm。然后,在种植沟上覆盖一层树枝树叶遮荫;
[0031](7)在造林地的边缘处建造防沙屏障。沿造林地靠海的边缘(约靠海前沿10米处)设一线防沙屏障,用1.5m的木桩建造,木桩之间2m,然后用遮荫网连接;
[0032](8)造林后1个月,清除种植沟上的遮荫物。
[0033]本专利技术方法与全面整地造林相比,尽可能的减轻了原地貌的搅动,极大的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蚀的危害,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缩短了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周期,降低了造林成本,达到低效林提升改造的目的。
[0034]实施例1
[0035]需造林面积约135亩。具体方法如下:
[0036](1)造林整地:采用带状整地,带状走向与主风向垂直,带状整地带宽设置为2m,带间距预留的带宽为2m。带状整地是通过机械清理掉2m宽杂草和低矮灌木,清理深度以土壤表层至30cm深,在整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沙质海岸困难立地的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造林整地:带状整地,带状走向与主风向垂直;所述的带状整地是通过机械清理掉杂草和灌木形成带状,带状整地的清理深度为土壤表层至20-30cm,在清理的带状中间挖栽植沟;b.种植穴准备:在栽植沟底部挖种植穴,然后施入基肥和保水剂;c.苗木种植:在雨后种植,在种植穴种植高50cm以上木麻黄容器实生苗,种植后在种植沟上覆盖树枝树叶作为遮荫物;d.建造防沙屏障:沿造林地靠海的边缘前沿设一排防沙屏障;e.清除遮荫物:造林1个月后,清除种植沟上的遮荫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状整地带宽为2m,带间距预留的带宽为2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植沟宽0.3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圣敏赖卫林周小琰梁耀坤宋江李圳彬刘浩华张志欣陈殷炫罗珏吕元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荣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