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033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恢复装置应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包括支柱、正方形框架、营养液槽、玻璃、固定机构、花洒;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槽;所述营养液槽的底部设置有花洒;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在边角处设置有推出机构;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铰接有玻璃;所述正方形框架的边角处设置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部设置有圆孔;所述支柱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圆台、推杆、直杆、铁板、插杆和支撑板;所述圆台的顶部通过弹簧与支柱固接;所述推杆焊接在圆台的壁体上;所述直杆的顶端铰接在圆台的底部;使得生态恢复装置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土地上。土地上。土地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恢复装置应用
,具体为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生态恢复装置是用来恢复石漠化地区土质的装置。
[0003]面对石漠化,现在大都采用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方法,但是石漠化地区的土质是非常贫瘠的,这给造林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现在的生态恢复装置仅仅是将支柱插入土地中,然后在支柱上设置土壤增肥装置,而支柱却不容易插入土地中,并且单一插杆不利于整个装置的固定,在风大的地方整个装置容易发生倾覆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以解决现在的生态恢复装置底部支柱却不容易插入土地中,并且单一插杆不利于整个装置的固定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包括支柱、正方形框架、营养液槽、玻璃、固定机构、花洒;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槽;所述营养液槽的底部设置有花洒;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在边角处设置有推出机构;所述正方形框架的顶部铰接有玻璃;所述正方形框架的边角处设置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部设置有圆孔;所述支柱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圆台、推杆、直杆、铁板、插杆和支撑板;所述圆台的顶部通过弹簧与支柱固接;所述推杆焊接在圆台的壁体上;所述直杆的顶端铰接在圆台的底部;所述支撑板的顶部铰接在直杆的底端;所述铁板通过弹簧与支撑板固接;所述插杆焊接在铁板的底部。
[0007]进一步,所述推出机构包括压杆、一号板、气囊、气缸;所述压杆插接于正方形框架的顶部;所述气囊安装在压杆的底部;所述气缸焊接在正方形框架上;所述一号板与气缸的输出端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一号板通过弹簧与二号板连接;所述一号板和二号板的中间设置有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的顶端铰接有卡块。
[0009]进一步,所述气囊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粘接于压杆的底部;所述气囊设置有导气管;所述气囊通过导气管与气缸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支柱的顶部设置有圆孔;所述支柱的底部外侧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玻璃的四周设置了铝合金边框。
[0011]进一步,所述圆台与支柱滑动配合;所述插杆的底端呈倒锥形设置;所述铁板呈V字型设置;所述支撑板呈L型设置。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固定机构,改变了单一插杆插入土地不利于生态恢复装置固定的现状,使得生态恢复装置能够稳定地安装在土地上,避免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0014]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推出机构,使得气缸在插入圆孔后不易发生松动,进而使得正方形框架平稳地安装在支柱的顶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的左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中支柱部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2中A区域放大图;
[0019]图5为图4中B区域放大图;
[0020]图例说明:支柱1、正方形框架2、营养液槽3、推出机构4、压杆41、卡块42、一号板43、二号板44、弹性杆45、气囊46、连接板461、导气管462、玻璃5、滑槽6、固定机构7、圆台71、推杆72、直杆73、铁板74、插杆75、支撑板76、圆孔8、花洒9。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参见图1~图5,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包括支柱1、正方形框架2、营养液槽3、推出机构4、玻璃5、固定机构7、花洒9;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槽3;所述营养液槽3的底部设置有花洒9;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在边角处设置有推出机构4;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铰接有玻璃5;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边角处设置有支柱1;所述支柱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7;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圆台71、推杆72、直杆73、铁板74、插杆75和支撑板76;所述圆台71的顶部通过弹簧与支柱1固接;所述推杆72焊接在圆台71的壁体上;所述直杆73的顶端铰接在圆台71的底部;所述支撑板76的顶部铰接在直杆73的底端;所述铁板74通过弹簧与支撑板76固接;所述插杆75焊接在铁板74的底部;在安装生态恢复装置时,拉动推杆72使得圆台71、铁板74、支撑板76整体向下移动,插杆75也逐渐插入土地中,待到支撑板76的顶部离开支柱1的底部时,两个支撑板76便向两侧撑开,并且部分插入土地中,支柱1不会插入土地中,此时支柱1便可以稳定地安装在土地上,工作时,营养液将从营养液槽3的底部的花洒9喷在土地上,玻璃可以防止大雨冲刷营养液槽3。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推出机构4包括压杆41、一号板43、气囊46、气缸47;所述压杆41插接于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所述气囊46安装在压杆41的底部;所述气缸47焊接在正方形框架2上;所述一号板43与气缸47的输出端连接;在连接支柱1和正方形
框架2时,先将气缸47插入支柱1顶端的圆孔8中,在将压杆41往下推动,气囊46由于受到挤压作用,气囊46内的气体通过导气管462送入气缸47内,并推动活塞杆向左移动。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一号板43通过弹簧与二号板44连接;所述一号板43和二号板44的中间设置有弹性杆45;所述弹性杆45的顶端铰接有卡块42;当活塞杆受到气体的挤压后,与之连接的一号板将向左移动,使得一号板和二号板之间的弹簧和弹性杆45受到挤压,弹性杆45顶端的卡块42便会向上移动,使得气缸47固定在圆孔8内。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囊46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461;所述连接板461粘接于压杆41的底部;所述气囊46设置有导气管462;所述气囊46通过导气管462与气缸47连接;气囊46受到挤压后,气囊46的气体可以通过导气管462流入气缸47。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柱1的顶部设置有圆孔8;所述支柱1的底部外侧壁上设置有滑槽6;所述玻璃5的四周设置了铝合金边框;推杆72可以在滑槽6内上下移动。
[0027]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柱(1)、正方形框架(2)、营养液槽(3)、玻璃(5)、推出机构(4)、固定机构(7)、花洒(9);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设置有营养液槽(3);所述营养液槽(3)的底部设置有花洒(9);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在边角处设置有推出机构(4);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顶部铰接有玻璃(5);所述正方形框架(2)的边角处设置有支柱(1);所述支柱(1)的顶部设置有圆孔(8);所述支柱(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机构(7);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圆台(71)、推杆(72)、直杆(73)、铁板(74)、插杆(75)和支撑板(76);所述圆台(71)的顶部通过弹簧与支柱(1)固接;所述推杆(72)焊接在圆台(71)的壁体上;所述直杆(73)的顶端铰接在圆台(71)的底部;所述支撑板(76)的顶部铰接在直杆(73)的底端;所述铁板(74)通过弹簧与支撑板(76)固接;所述插杆(75)焊接在铁板(74)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出机构(4)包括压杆(41)、一号板(43)、气囊(46)、气缸(47);所述压杆(41)插接于正方形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雨吴露李小川曾令江罗伟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柏霖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