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9791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涉及机械设备操作平台领域。该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包括吸风平台,所述吸风平台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多根分区吸风管,所述分区吸风管远离吸风平台的一端下侧固定设置有接头安装板,所述接头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区吸风管接头,所述分区吸风管接头的上端通至分区吸风管内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吸风平台内部由隔板分成多个区间,每个区间连通都通过多个气缸控制,当装置使用时,可以通过控制气缸开关来控制吸风平台的不同区间连通风机,使得工作时吸风平台分区内可以形成高负压状态,从而让吸力更加集中强力,避免了能源浪费。避免了能源浪费。避免了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操作平台
,具体为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在机器设备以及生产线操作平台的
,真空吸附工作平台被广泛应用,其具有盛放零件设备和吸附固定功能,如平面打印机、皮革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等,其系统的构成是吸气平台与风泵连接,吸气平台是一个蜂窝板结构,从上到下包括面板、蜂窝芯、底板,为使设在面板上的吸气孔与底板上的抽气孔连通,在蜂窝芯的端面进行开槽或在蜂窝芯中间开孔,令每一个蜂窝孔格都互相连通,在中间层内部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导气槽。
[0003]目前市场上吸风平台的内部时连通设置,当设备工作时,整个台面都具备了吸力,这种设置虽然简单便捷,然而使得吸风时,吸力分布到整个台面,减小了吸附效果,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是整个吸风平台的台面都会用到,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力做了无用功,既浪费了能源同时吸附效果还不佳,为此需要设计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解决了目前吸风平台工作时吸风效果无法集中,导致工作时会出现较多的能源浪费,且吸附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包括吸风平台,所述吸风平台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多根分区吸风管,所述分区吸风管远离吸风平台的一端下侧固定设置有接头安装板,所述接头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分区吸风管接头,所述分区吸风管接头的上端通至分区吸风管内端,所述分区吸风管位于吸风平台正下端的管身下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吸风气缸安装板,所述吸风气缸安装板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分区吸风气缸,所述分区吸风气缸的输出端贯穿分区吸风管底端且固定连接有分区吸风气缸顶板,位于所述分区吸风气缸顶板正上端的所述分区吸风管顶板上开设有下吸风口,所述吸风平台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下吸风口相对应的上吸风口,所述吸风平台的内端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吸风平台的顶端板身上开设有多个吸风孔。
[0006]优选的,每根所述分区吸风管的下端均设置有三个分区吸风气缸,且三个分区气缸等间距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下吸风口和上吸风口的内径大小相同。
[0008]优选的,所述分区吸风气缸顶板设置成圆板状,且所述分区吸风气缸顶板的直径大于下吸风口的内径。
[0009]优选的,所述分区吸风气缸顶板的外圈设置有“O”形密封圈。
[0010]优选的,所述吸风平台的内端固定设置有多块分区隔板,多块所述分区隔板将吸风平台的内端分成多个大小相同的区间。
[0011]优选的,所述加强板由多块横向卡板和多块纵向卡板卡接而成。
[0012]优选的,多根所述分区吸风管等间距设置。
[0013]工作原理:该装置使用时,首先将多根分区吸风管连接到高速涡轮真空风机上,然后将分区吸风气缸连接到控制器,工作时,打开风机,然后根据吸风平台上的材料位于哪个区,就通过控制器打开对应区的分区吸风气缸,气缸工作,带动分区吸风气缸顶板下移,此时分区吸风管和吸风平台通过上下吸风口连通,高速涡轮真空风机工作将该区间的吸风平台内端吸成高负压状态,对材料进行强力吸附。
[0014](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吸风平台内部由隔板分成多个区间,每个区间的下端都设有分区吸风管,吸风管和吸风平台之间的连通有多个气缸控制,当装置使用时,可以通过控制气缸开关来控制吸风平台的不同区间连通风机,使得工作时吸风平台分区内可以形成高负压状态,从而让吸力更加集中强力,避免了能源浪费。
[0015]2、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吸风平台内部设置有有多块横向卡板和多块纵向卡板卡接而成的加强板,该加强板类似蜂窝板结构,开设有多个通风槽,但是结构更加稳定,强度更高,流道加大,吸风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轴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加强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吸风平台的俯视图。
[0017]其中,1、吸风平台;2、分区吸风管;3、接头安装板;4、分区吸风管接头;5、吸风气缸安装板;6、分区吸风气缸;7、分区吸风气缸顶板;8、下吸风口;9、加强板;10、分区隔板;11、上吸风口;12、横向卡板;13、纵向卡板;14、吸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包括吸风平台1,吸风平台1设置成矩形板状,且内端为中空状态,吸风平台1的底端固定设置有5根分区吸风管2,5根分区吸风管2等间距设置,分区吸风管2远离吸风平台1的一端下侧固定设置有接头安装板3,接头安装板3上固定设置有分区吸风管接头4,分区吸风管接头4的上端通至分区吸风管2内端,分区吸风管接头4的外端与高速涡轮真空风机连接,是整个装置的吸风源
头,每根分区吸风管2位于吸风平台1正下端的管身下端面上均固定设置有3个吸风气缸安装板5,3个吸风气缸安装板5的下端均固定安装有分区吸风气缸6,且3个分区气缸6等间距设置,分区吸风气缸6的输出端贯穿分区吸风管2底端且固定连接有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位于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正上端的分区吸风管2顶板上开设有下吸风口8,在未工作状态下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的上端面紧贴在下吸风口8的下端,吸风平台1的下端开设有与下吸风口8相对应的上吸风口11,吸风平台1的内端设置有加强板9,吸风平台1的顶端板身上开设有多个吸风孔14。
[0020]下吸风口8和上吸风口11的内径大小相同,保证了不会分区吸风管2与吸风平台1之间不会出现泄漏的情况,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设置成圆板状,且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的直径大于下吸风口8的内径,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的外圈设置有“O”形密封圈,该设计保证了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能够完全将下吸风口8封住,保证了设备的整体密封性,吸风平台1的内端固定设置有4块分区隔板10,4块分区隔板10将吸风平台1的内端分成5个大小相同的区间,加强板9由多块横向卡板12和多块纵向卡板13卡接而成,横向卡板12和纵向卡板13的板身上均开设有多根通风槽,且同一块板上的通风槽为上下交错设置,且通风槽均设置在两种卡板的交接处,该设计使得加强板9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强度更高,流道加大,吸风效果更佳。
[00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包括吸风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平台(1)的底端固定设置有多根分区吸风管(2),所述分区吸风管(2)远离吸风平台(1)的一端下侧固定设置有接头安装板(3),所述接头安装板(3)上固定设置有分区吸风管接头(4),所述分区吸风管接头(4)的上端通至分区吸风管(2)内端,所述分区吸风管(2)位于吸风平台(1)正下端的管身下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吸风气缸安装板(5),所述吸风气缸安装板(5)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分区吸风气缸(6),所述分区吸风气缸(6)的输出端贯穿分区吸风管(2)底端且固定连接有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位于所述分区吸风气缸顶板(7)正上端的所述分区吸风管(2)顶板上开设有下吸风口(8),所述吸风平台(1)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下吸风口(8)相对应的上吸风口(11),所述吸风平台(1)的内端设置有加强板(9),所述吸风平台(1)的顶端板身上开设有多个吸风孔(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负压大流量自动分区吸风平台,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分区吸风管(2)的下端均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家暖刘红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喜和喜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