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9750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包括有埋入地下的雨水排出口,雨水排出口的正面与雨水排出总管末端连通,其背部临近河道或水体,雨水排出口左、右两侧各连接有1根渗透管,渗透管管身上密布有渗透管开孔,雨水排出口背面底部设有溢流堰,溢流堰上方与外界环境导通。该系统是一种不影响周边环境和景观、占用地面面积很小、方便维护管理的一种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可以实现径流雨水总量削减、调蓄,初期雨水净化的功能。初期雨水净化的功能。初期雨水净化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具体应用于雨水排水系统及海绵城市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中国现在面临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堪忧、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目前城市雨水基本都是通过市政管道排入河道等受纳水体,由于径流雨水直接排放会使城市河道或受纳水体径流量急增,导致发生洪水或内涝灾害,同时也造成浅层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另外初期雨水污染物含量较高,所以初期雨水往往是城市水体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如若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水体会污染城市水环境。目前常用的处理措施为在城市雨水总出口处建设调蓄池,收集调蓄径流雨水,同时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后排放,还有采用雨水调蓄塘、生物滞留塘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雨水径流量的削减和初期雨水的净化功能。但是上述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工程占地面积大,投资较大,维护管理困难,与周边景观环境冲突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该系统是一种不影响周边环境和景观、占用地面面积很小、方便维护管理的一种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可以实现径流雨水总量削减、调蓄,初期雨水净化的功能。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包括有埋入地下的雨水排出口,雨水排出口的正面与雨水排出总管末端连通,其背部临近河道或水体,雨水排出口左、右两侧各连接有1根渗透管,渗透管管身上密布有渗透管开孔,雨水排出口背面底部设有溢流堰,溢流堰上方与外界环境导通。
[0005]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溢流堰与河道或水体之间设置有八字型排水渠道,八字型排水渠道底部铺设有卵石缓冲带。
[0006]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所述渗透管管身被粗粒径砾石层包裹住,粗粒径砾石层外部再设有细粒径砂石层。
[0007]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所述雨水排出总管、渗透管与雨水排出口的连接端距离雨水排出口底部一定高度,使得雨水排出口底部形成沉泥槽。
[0008]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每根渗透管上间隔一定距离布置1个渗透管检修井。
[0009]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所述渗透管与渗透管检修井的连接端距离渗透管检修井底部一定高度,使得渗透管检修井底部形成沉泥槽。
[0010]前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中,所述雨水排出总管管底高于渗透管管顶,溢流堰堰顶高于渗透管管顶。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1、本技术通过在雨水排水系统末端设置渗透设施,同时利用河道沿线地埋式渗透管及过滤层的方法,将渗透设施分散布置在河道或水体沿线,不再集中设置,对场地的占用面积减小;
[0013]2、该渗透系统大部分布置在地下,对地面以上建筑物及景观影响很小,且该系统构件均为浅埋式设置,不需要进行较大面积开挖及设施的布置,降低了对施工场地的要求;
[0014]3、渗透管的分散布置大大提高了渗透能力,在雨水排水总管的出口设置排水口,排水口背部设置溢流堰,实现了对初期径流雨水的截留,同时溢流堰高度与渗透管管顶几乎相平,能最大程度利用渗透管将截留雨水进行下渗,实现径流雨水总量的控制和初期径流雨水的截留处理;
[0015]4、渗透管外侧设置了两侧砂石过滤层,能一定程度过滤和处理截留雨水中的杂质及污染物,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能补充地下水,提高了周围的地下水含水率;
[0016]5、渗透管布置了检修井方便定期维护渗透管,同时检修井底部设置了沉泥槽,对雨水中较大颗粒的杂质进行了沉淀,避免堵塞渗透管道,雨水排出口底部设置有沉淀槽,可以将颗粒密度较大的杂质进行沉淀截留;
[0017]6、雨水口溢流堰外侧设置了八字型排水渠道,渠道底部布置卵石缓冲区,雨水径流量较大时可以实现减缓雨水流速,减小了雨水对水体环境及河床的冲刷破坏。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2为附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3为附图1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4为渗透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5为渗透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雨水排出口,2-雨水排出总管,3-卵石缓冲带,4-渗透管,5-渗透管检修井,6-溢流堰,7-沉泥槽,8-粗粒径砾石层,9-细粒径砂石层,10-渗透管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5]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如附图1-5所示,包括有埋入地下的雨水排出口1,雨水排出口1为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雨水排出口1的正面与雨水排出总管2末端连通,雨水排出口1背部临近河道或水体,雨水排出口1左、右两侧各连接有1根渗透管4,渗透管4管身上密布有渗透管开孔10,渗透管4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铸铁、钢制件等,连接采用柔性连接为宜,渗透管4向外侧做一定的向上坡度,便排空管道和沉积的泥沙排出。雨水排出口1背面底部设有溢流堰6,溢流堰6上方与外界环境导通。
[0026]该系统可用于新建雨水排水系统或者现有雨水排出口的改造,主要是在雨水排出口1对径流雨水进行截流之后利用渗透管4进行下渗。使用过程中,雨水排出总管2内的径流雨水流入至雨水排出口1中,然后通过渗透管4进行分流,截流的雨水包括污染较大的初期
雨水经渗透管4上的渗透管开孔10向地下渗透。当径流雨水逐渐增大并超过渗透管4的渗透能力后超量雨水将通过溢流堰6顶部向外溢流排出至背部临近的河道或水体中。溢流堰6和雨水排出总管2分别设置在雨水排出口1的两端,这样可以通过雨水排出口1对径流雨水实现截留,同时可以优先将径流雨水分流至渗透管4中。
[0027]渗透管4为沿水岸线布置,避免集中在某一点进行下渗,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下渗水量,对提高海绵城市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初期雨水的污染处理能力有重大作用。雨水排出口1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实现向外部水体排出雨水及向雨水渗透管4分配径流雨水的功能,同时也具备截留雨水初期雨水的功能。
[0028]溢流堰6与河道或水体之间设置有八字型排水渠道,降低溢流径流雨水进入河道或水体的水流速度,八字型排水渠道底部铺设有卵石缓冲带3,进一步减小水流对河道、湖泊等底部河床淤泥的冲刷和扰动。
[0029]所述渗透管4管身被粗粒径砾石层8包裹住,砾石的平均粒径较渗透管开孔10孔径大,粗粒径砾石层8外部再设有细粒径砂石层9,砾石粒径为砂石粒径的2~4倍。进一步过滤杂质,减小对地下水的水质影响。通过避免细粒径的砂石通过渗透管开孔10进入到渗透管4中造成渗透管4堵塞。
[0030]所述雨水排出总管2、渗透管4与雨水排出口1的连接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埋入地下的雨水排出口(1),雨水排出口(1)的正面与雨水排出总管(2)末端连通,其背部临近河道或水体,雨水排出口(1)左、右两侧各连接有1根渗透管(4),渗透管(4)管身上密布有渗透管开孔(10),雨水排出口(1)背面底部设有溢流堰(6),溢流堰(6)上方与外界环境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溢流堰(6)与河道或水体之间设置有八字型排水渠道,八字型排水渠道底部铺设有卵石缓冲带(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管(4)管身被粗粒径砾石层(8)包裹住,粗粒径砾石层(8)外部再设有细粒径砂石层(9)。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军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