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9127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属于大型机械测量仪器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下底板、链轮链条系统、驱动电机、滚珠丝杠、立柱、移动平台、液压涨套、Y加载横梁、X+加载横梁、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属于大型机械测量仪器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多分量力传感器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工业、加工制造业等各领域。目前,多分量力传感器的校准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两种:一、根据被测多分量力传感器的型号加工特定的加载工装,在传统单分量力校准装置上开展实验,以实现对该传感器各分量的分别校准;二、建立专门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配合专用加载工装,实现对被测传感器的各分量分别校准实验及组合加载校准实验。由于多分量力传感器各分量输出之间存在耦合误差,在多分量力传感器的实际使用中需要同时感知各分量力大小并输出相应信号,采用第一种校准方法仅能实现单分量力加载并校准,因此采用该校准方法得到的多分量力传感器灵敏度与实际使用中的传感器灵敏度存在较大的误差。
[0003]为了得到多分量力传感器精确的灵敏度,提高多分量力传感器的校准精度,保证多分量力传感器量值准确,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为采用第二种多分量力传感器校准方法,开发专用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
[0004]加载机构是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实现多分量力组合加载的核心,它通过同时对被测多分量力传感器施加不同方向的载荷实现对多分量力传感器的组合校准。
[0005]用于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的加载机构,其传统结构为使用砝码或液压油缸对被测传感器组合施加正压力,实现多分量力的组合加载。这种结构存在只能施加压向载荷,加载不连续,小量程下加载力值控制精度低等问题。
[0006]为实现多分量力组合加载校准,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776506A),提出了提出了一种大型多维力标定加载台,该加载台采用液压油缸作为力发生装置,通过对力发生装置进行不同位置的安装实现多分量力传感器不同方向的加载。但是,该加载台只能实现部分方向力值的组合加载,不能实现六个力值及扭矩分量的组合加载,存在相应局限性。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926038A),提出了一种位姿可控的多维力传感器标定装置,该标定装置可实现对位姿的调整及动平台机构,配合钢丝、砝码实现对被测传感器的组合加载。但是,该加载装置使用砝码作为力值发生装置,仅能对被测传感器实现固定点位的加载,不能实现连续加载。同时,采用钢丝、砝码作为力发生装置会对该位姿可控的多维力传感器标定装置引入耦合误差,降低装置的加载精度。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884470A)提出了一种液压式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该装置采用液压油缸作为动力源,可以实现对被测传感器多个分量的连续组合加载校准。但是,由于使用液压油缸作为动力源,该装置只能对被测传感器施加压向力,不能实现被测传感器拉向校准。液压油缸作为动力源存在加载小力值时力值控制精度低,波动大等问题。该设备为实现多分量力组合加载校准需要使用13条加载缸,成本及所需安装空间均较高。同时,该多分量力组合加载校准装置受结构设计局限性的影响,无法对被测传感器施加单纯扭矩分量,在施加扭矩分量的
同时必将引入力值分量。无法对被测传感器的所有分量实现单独及组合考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的目的是:改进传统多分量力校准装置的加载机构部分,在克服传统多分量力校准装置加载系统缺点的同时,还具有力值控制精度高,能够实现对被测传感器连续加载校准,实现对被测传感器进行拉向校准,实现对被测传感器的所有分量进行单独及组合测试,对加载缸的数目需求更少,具有成本及所需安装空间均低于传统多分量力组合加载校准装置等优点。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底板、立柱、移动平台动力系统、移动平台、X/Y向加载横梁系统、上顶板。
[0010]所述下底板为板状结构。下底板上布置有立柱,立柱穿过下底板并固定在下底板上。立柱的中段穿过X/Y向加载横梁系统,并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固定。立柱的顶端穿过上顶板,并与上顶板相固定。
[0011]作为优选,下底板上布置有四根立柱。
[0012]下底板上布置有移动平台动力系统,其中包括驱动电机、链轮链条系统、滚珠丝杠。滚珠丝杠的下端固定在下底板上。上端固定在X/Y向加载横梁系统上,驱动电机、链轮链条系统布置在下底板上,随着驱动电机、链轮链条系统的动作,滚珠丝杠发生旋转动作。
[0013]所述移动平台为板状结构,作用为安装并固定被测传感器,用于上下移动调整被测传感器在Z向的位置,布置在下底板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中间。移动平台穿过滚珠丝杠,随滚珠丝杠的旋转在下底板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之间沿Z向发生移动。移动平台穿过立柱,移动平台移动时,立柱承担导向作用。移动平台与立柱之间设置有液压涨套,实现在加载过程中对移动平台的支撑与固定。
[0014]所述X/Y向加载横梁系统由三个独立的加载横梁组合而成,为加载缸提供定位和支撑,实现对被测传感器的加载。分别为X+加载横梁,X-加载横梁,以及Y加载横梁组成。三个独立的加载横梁相互组合,并固定在立柱上,位于移动平台和上顶板之间。
[0015]X+加载横梁为横梁结构,在X+加载横梁上设置有三个孔位,安装有三个电动加载缸,分别为X+加载缸,X+副Y+加载缸,X+副Y-加载缸。X+加载缸作用为向被测传感器提供X+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的中间孔位。X+副Y+加载缸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z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的右侧孔位。X+副Y-加载缸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z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的左侧孔位。
[0016]X-加载横梁为横梁结构,在X-加载横梁上设置导向槽,安装有一个电动加载缸,X-加载缸,所述X-加载缸能够在X-加载横梁上沿导向槽移动,实现X-向力值加载,通过偏心加载实现Mz的单独及组合的灵活加载。
[0017]Y加载横梁为横梁结构,在Y加载横梁的中心设置孔位,Y加载缸固定在孔位内,实现Y向力值的加载。
[0018]所述上顶板为板状结构,作用为提高整机刚度并开有孔位对Z向加载系统提供定位与支撑,立柱穿过上顶板与上顶板相固定。上顶板安装有Z加载缸,作用为向被测传感器提供Z向载荷。上顶板安装有Z副X加载缸,作用为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y向载
荷。上顶板安装有Z副Y加载缸,作用为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x向载荷。
[0019]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的工作方法为:在工作时,首先将被测传感器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移动平台上下移动调整被测传感器Z向位置。根据被测传感器检定需要,改变不同的加载工装,对被测传感器连续施加拉向或压向力值。各加载缸单独或组合施加载荷,实现对被测传感器全部六个分量的单独或组合加载校准。
[0020]作为优选,每一个加载缸上都布置有参考传感器,以实现对施加载荷的控制。
[0021]作为优选,在空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动缸的多分量力组合校准装置加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底板(1)、链轮链条系统(2)、驱动电机(3)、滚珠丝杠(4)、立柱(5)、移动平台(6)、液压涨套(7)、Y加载横梁(8)、X+加载横梁(9)、X-加载横梁(10)、Y加载缸(11)、X-加载缸(12)、X+副Y-加载缸(13)、X+加载缸(14)、X+副Y+加载缸(15)、上顶板(16)、Z加载缸(17)、Z副Y加载缸(18)、Z副X加载缸(19)组成;所述下底板(1)为板状结构;下底板(1)上布置有立柱(4),立柱(4)穿过下底板(1)并固定在下底板(1)上;立柱(4)的中段穿过X/Y向加载横梁系统,并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固定;立柱的顶端穿过上顶板(16),并与上顶板相固定;下底板(1)上布置有移动平台动力系统,其中包括驱动电机(3)、链轮链条系统(2)、滚珠丝杠(4);滚珠丝杠(4)的下端固定在下底板(1)上;上端固定在X/Y向加载横梁系统上,驱动电机(3)、链轮链条系统(2)布置在下底板(1)上,随着驱动电机(3)、链轮链条系统(2)的动作,滚珠丝杠(4)发生旋转动作;所述移动平台(6)为板状结构,作用为安装并固定被测传感器,能够上下移动调整被测传感器在Z向的位置,布置在下底板(1)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中间;移动平台(6)穿过滚珠丝杠(4),随滚珠丝杠(4)的旋转可在下底板(1)与X/Y向加载横梁系统之间沿Z向发生移动;移动平台(6)穿过立柱(4),移动平台(6)移动时,立柱(4)承担导向作用;移动平台(6)与立柱(4)之间设置有液压涨套(7),在加载过程中锁紧;所述X/Y向加载横梁系统由三个独立的加载横梁组合而成,为加载缸提供定位和支撑,实现对被测传感器的加载;分别为X+加载横梁(9),X-加载横梁(10),以及Y加载横梁(8)组成;三个独立的加载横梁相互组合,固定在立柱上,位于移动平台和上顶板之间;X+加载横梁(9)为横梁结构,在X+加载横梁(9)上设置有三个孔位,安装有三个电动加载缸,分别为X+加载缸(14),X+副Y+加载缸(15),X+副Y-加载缸(13);X+加载缸(14)作用为向被测传感器提供X+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9)的中间孔位;X+副Y+加载缸(15)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z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9)的右侧孔位;X+副Y-加载缸(13)通过偏心加载向被测传感器提供Mz向载荷,固定在X+加载横梁(9)的左侧孔位;X-加载横梁(10)为横梁结构,在X-加载横梁(10)上设置导向槽,安装有一个电动加载缸,X-加载缸(12),该加载缸可以在X-加载横梁(10)上沿导向槽移动,实现X-向力值加载以及通过偏心加载实现Mz的灵活加载;Y加载横梁(8)为横梁结构,在Y加载横梁的中心设置孔位,Y加载缸(11)固定在孔位内,实现Y向力值的加载;所述上顶板(16)为板状结构,作用为提高整机刚度并开有孔位对Z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海峰李鹤王露睎刘思博刘永录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