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651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29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以及绿地公园区域。其中,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充分利用地底空间,与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一起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保障生态海绵城市对于雨水的滞留、积蓄能力;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水体整体的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蓄池的净化单元进行净化,保证区域水质,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并对雨水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渗、滞、蓄、净、用”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也是海绵城市水生态构建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要实现上述功能,对于区域内水环境的规划利用必不可少,合理的水环境规划利用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蓄水、进水能力,还可以通过水景提高区域的整体形象,以及为区域内的绿植覆盖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设计新颖,布局合理,不仅具有较佳的功能性,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的功能,还兼具较佳的观赏游玩性,供人们休闲娱乐。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包括:城市河道,城市河道沿生态海绵城市分布的地表结构,城市河道具有地势相对较高的高位端,以及地势相对较低的低位端;低位端与外水连通,并且在低位端与外水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控制二者连通状态的闸门;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位于排洪渠的高位端;水生态景观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第一表流湿地区;高水位消能沉淀区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排洪渠的所述低位端连通,输水管道设置有输水泵;多级生态跌水区由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跌水平台组成,多级生态跌水区包括较高的进水侧,以及较低的出水侧,多级生态跌水区的进水侧与高水位消能沉淀区连通;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与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的出水侧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位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远离多级生态跌水区的一侧,并与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连通;第一表流湿地区与排洪渠的高位端连通;生态湿地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位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并与城市河道的低位端连通;绿地公园区域,绿地公园区域位于城市河道沿岸,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绿地公园区域的地面设置有多个溢流口,溢流口通过溢流管与雨水汇总管连通,雨水汇总管连接至调蓄池的进水井。
[0005]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势周边高、中间低,在绿地公园区域的中部形成有中心湖体。
[0006]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绿地公园区域设置有多个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花坛、生态树池、以及植草沟中的至少一种。
[0007]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调蓄池内设置有多个雨水调蓄PP模块;雨
水汇总管还设置有拦污挂篮装置和弃流过滤装置;调蓄池还包括取水管,取水管与调蓄池的出水井连通,取水管设置有雨水一体化处理器。
[0008]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多级生态跌水区所包含的跌水平台数量为2~5个;每个跌水平台的水深均为0.3~1.0 m;每个跌水平台向下一级跌水平台的跌水高度为30~80 cm。
[0009]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多级生态跌水区的面积为生态跌水增氧区域总面积的10%~20%;中央水生态景观区的面积为生态跌水增氧区域总面积的35%~50%;中央水生态景观区的水深为2~4 m;第一表流湿地区的面积为生态跌水增氧区域总面积的30%~40 %;第一表流湿地区的水深为0.3~0.6 m。
[0010]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生态湿地区域包括植物塘、潜流湿地区、以及第二表流湿地区,潜流湿地区位于植物塘和第二表流湿地区之间。
[0011]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植物塘的面积为生态湿地区域总面积的15%~20%;第二表流湿地区的面积为生态湿地区域总面积的20%~30%,潜流湿地区的面积为生态湿地区域总面积的40%~50%。
[0012]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潜流湿地区的长宽比≤5:1,水力坡度为0.5%~2.0%;第二表流湿地区的长宽比为3:1~7:1,水力坡度<0.5%。
[001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其它较佳实施例中,城市河道内设置有多个太阳能浮水式推流曝气机。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以及绿地公园区域。其中,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充分利用地底空间,与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一起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保障生态海绵城市对于雨水的滞留、积蓄能力;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水体整体的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蓄池的净化单元进行净化,保证区域水质,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并对雨水充分利用。除此之外,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绿地公园区域提供了多层次的水生态景观和水生生物的栖息或繁育生境,既具备一定的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效果与周边排洪渠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供人们观赏游玩;又营造了浅水、深潭、石砾滩涂等复合生境,为本地生物多样性抚育提供场所,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生态功。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的水循环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的生态跌水增氧区
域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的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的生态湿地区域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的调蓄池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标:10-水综合循环系统;100-城市河道;110-闸门;200-生态跌水增氧区域;210-水景区域;211-高水位消能沉淀区;212-多级生态跌水区;2121-跌水平台;213-中央水生态景观区;214-第一表流湿地区;220-陆地区域;300-生态湿地区域;310-植物塘;320-潜流湿地区;330-第二表流湿地区;400-绿地公园区域;410-调蓄池;411-进水井;412-雨水调蓄PP模块;413-出水井;420-溢流口;430-雨水汇总管;431-拦污挂篮装置;432-弃流过滤装置;440-取水管;441-雨水一体化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河道,所述城市河道沿所述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设置,所述城市河道具有地势相对较高的高位端,以及地势相对较低的低位端;所述低位端与外水连通,并且在所述低位端与外水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以控制二者连通状态的闸门;生态跌水增氧区域,所述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位于所述城市河道的所述高位端;所述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第一表流湿地区;所述高水位消能沉淀区通过输水管道与所述城市河道的所述低位端连通,所述输水管道设置有输水泵;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由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跌水平台组成,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包括较高的进水侧,以及较低的出水侧,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的进水侧与高水位消能沉淀区连通;所述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与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的出水侧连通;所述第一表流湿地区位于所述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远离所述多级生态跌水区的一侧,并与所述中央水生态景观区连通;所述第一表流湿地区与所述城市河道的高位端连通;生态湿地区域,所述生态湿地区域位于所述城市河道的所述低位端,并与所述城市河道的所述低位端连通;绿地公园区域,所述绿地公园区域位于所述城市河道沿岸,所述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所述绿地公园区域的地面设置有多个溢流口,所述溢流口通过溢流管与雨水汇总管连通,所述雨水汇总管连接至所述调蓄池的进水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势周边高、中间低,在所述绿地公园区域的中部形成有中心湖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地公园区域设置有多个海绵设施,所述海绵设施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花坛、生态树池、以及植草沟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程赵丹杨宜文杨楚慧王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