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610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6 11:19
在门装置中,第1轿厢门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第1层站门在与第1轿厢门对置的状态下与第1轿厢门一起移动,由此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传感器检测进入到第1检测区域的物体。引导部件配置于第1轿厢门与第1层站门之间。此外,引导部件配置于第1轿厢门和第1层站门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进而,通过引导部件与第1轿厢门和第1层站门一起向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关闭的方向移动,将跨过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的长条的物体引导至第1检测区域。的长条的物体引导至第1检测区域。的长条的物体引导至第1检测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为了检测在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的一对轿厢门之间夹着长条物这一情况,公知有如下的电梯的门装置:在轿厢门的门板的门挡侧端部设置有压力检测传感器,在轿厢门的门板的下端部设置有引导板。在这种现有的门装置中,在长条物横穿过配置于轿厢出入口的下部的轿厢地坎的上表面的情况下,通过在轿厢门的关闭动作时移动的引导板将长条物引导至压力检测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66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门装置中,引导板从轿厢门的门板的下端部向轿厢地坎的地坎槽内突出。因此,在从轿厢地坎向上方离开的空中存在长条物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引导板的移动将长条物引导至压力检测传感器。因此,产生了即使在轿厢出入口存在长条物,也无法通过压力检测传感器检测长条物的情况。
[0008]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更加可靠地检测跨过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的物体的门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门装置具有: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第1层站门,其在与第1轿厢门对置的状态下与第1轿厢门一起移动,由此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传感器,其检测进入到第1检测区域的物体;引导部件,其配置于第1轿厢门与第1层站门之间,并且配置于第1轿厢门和第1层站门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通过引导部件与第1轿厢门和第1层站门一起向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关闭的方向移动,将跨过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的物体引导至第1检测区域;以及门控制部,其根据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对第1轿厢门和第1层站门的移动进行控制。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门装置,能够更加可靠地检测跨过轿厢出入口和层站出入口的物体。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门装置的主视图。
[0014]图2是示出图1的门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0015]图3是示出图1的门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0016]图4是示出图3的引导部件和按压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0017]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门装置中的引导部件和按压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0018]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门装置中的引导部件和按压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0019]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门装置中的引导部件和按压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0020]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门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0021]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门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0022]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的门装置的放大俯视图。
[0023]图1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8的门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0024]图12是示出图11的门装置的引导部件和按压部件的放大主视图。
[0025]图1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9的门装置的门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0026]图1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0的门装置的门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实施方式1
[0029]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门装置的主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图1的门装置的放大立体图。进而,图3是示出图1的门装置的放大俯视图。在附图中,在电梯的井道内,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有轿厢1。在轿厢1设置有轿厢出入口2。此外,在轿厢1固定有配置于轿厢出入口2的上部的吊架壳3、以及配置于轿厢出入口2的下部的轿厢地坎4。
[0030]在吊架壳3固定有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配置的门轨道5。对轿厢出入口2进行开闭的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悬吊于门轨道5。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能够沿着门轨道5向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移动。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向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移动,由此,轿厢出入口2进行开闭。
[0031]此外,在吊架壳3设置有门驱动装置8和从动带轮10。门驱动装置8和从动带轮10配置于比门轨道5靠上方的位置。
[0032]门驱动装置8是产生使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移动的驱动力的装置。在门驱动装置8的驱动轴设置有驱动带轮9。驱动带轮9通过门驱动装置8的驱动力而以门驱动装置8的驱动轴为中心旋转。
[0033]驱动带轮9和从动带轮10在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配置。在驱动带轮9和从动带轮10卷绕有环状的传递带11。传递带11根据驱动带轮9的旋转而移动。
[0034]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经由连接部件12而与传递带11单独连接。由此,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根据传递带11的移动而彼此向相反方向移动。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彼此向相反方向移动,由此,轿厢出入口2进行开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是电梯的双开门式的门装置。
[0035]轿厢地坎4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配置。在轿厢地坎4,沿着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的移动方向设置有未图示的地坎槽。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分别具有对轿厢出入口2进行开闭的门板25、设置于门板25的上端部的门吊架26、以及设置于门板25的下端部的多个腿。
[0036]从上方观察时,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板25配置于沿着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的直线上。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各自的门吊架26挂在门轨道5上。第1轿厢门6和第2轿厢门7各自的腿被插入到轿厢地坎4的地坎槽中。
[0037]如图3所示,在建筑物的各楼层设置有将层站和井道内连通的空间即层站出入口21。在层站出入口21的下部设置有沿着层站出入口21的宽度方向的未图示的层站地坎。此外,在建筑物的各楼层设置有对层站出入口21进行开闭的第1层站门22和第2层站门23。
[0038]在轿厢1停止于楼层的状态下,在轿厢出入口2和层站出入口21的进深方向上,第1轿厢门6与第1层站门22对置。此外,在轿厢1停止于楼层的状态下,在轿厢出入口2和层站出入口21的进深方向上,第2轿厢门7与第2层站门23对置。
[0039]在第1轿厢门6与第1层站门22对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1轿厢门6和第1层站门22在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卡合装置24限制。由此,在第1轿厢门6与第1层站门22对置的状态下,第1轿厢门6向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移动,由此,第1层站门22与第1轿厢门6一起移动。
[0040]在第2轿厢门7与第2层站门23对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2轿厢门7和第2层站门23在轿厢出入口2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卡合装置24限制。由此,在第2轿厢门7与第2层站门23对置的状态下,第2轿厢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门装置,其具有:第1轿厢门,其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第1层站门,其在与所述第1轿厢门对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轿厢门一起移动,由此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传感器,其检测进入到第1检测区域的物体;引导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层站门之间,并且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和所述第1层站门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内,通过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第1轿厢门和所述第1层站门一起向所述轿厢出入口和所述层站出入口关闭的方向移动,将跨过所述轿厢出入口和所述层站出入口的物体引导至所述第1检测区域;以及门控制部,其根据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息,对所述第1轿厢门和所述第1层站门的移动进行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层站门之间的第1传感器部,所述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传感器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层站门之间的第1传感器部,所述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层站门与所述第1传感器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第1传感器部通过传感器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第1轿厢门或所述第1层站门,所述引导部件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安装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具有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层站门之间的第1传感器部,所述引导部件设置于所述第1传感器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门装置具有按压部件,在所述第1轿厢门和所述第1层站门位于使所述轿厢出入口和所述层站出入口全闭的全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长条的物体按压到所述引导部件,所述按压部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轿厢出入口和所述层站出入口的进深方向偏移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具有:第1传感器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轿厢门与所述第1层站门之间;以及第2传感器部,其在所述第1轿厢门和所述第1层站门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1传感器部对置,所述第1检测区域被设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纐缬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