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591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包括灯本体,灯本体内设置有灯体的通电的安装座,在灯本体的安装架上安设有透光罩,所述透光罩两端开设有贯通的散热槽,在透光罩两端开设有与散热槽连通的非贯通的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槽通过安装孔安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伸入至灯本体内,在所述换热管上固定有若干陶瓷筒,在所述陶瓷筒内填充有电气石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灯罩可排气设置,内设电气石粉,受热后产生游离的负离子并与外界空气的粉尘结合并沉淀,使得灯体周边空气中粉尘相对含量较少,不易结合吸附在灯罩表面。合吸附在灯罩表面。合吸附在灯罩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线反射灯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红外反射灯
,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红外反射灯是可见光的红外线灯,它辐射频率高,渗透性强,用于户外照明具有较高的亮度,目前的红外反射灯一般是将灯体安装在预留有灯座接头的透光罩或安装架内,对灯体起到保护作用。
[0003]反射灯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会影响灯体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照射效果,因此需要对灯体进行散热改造;另外,灯体使用时,灯罩表面会产生静电,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也会影响灯光的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灯罩可排气设置,内设电气石粉,受热后产生游离的负离子并与外界空气的粉尘结合并沉淀,使得灯体周边空气中粉尘相对含量较少,不易结合吸附在灯罩表面。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包括灯本体,灯本体内设置有灯体的通电的安装座,在灯本体的安装架上安设有透光罩,所述透光罩两端开设有贯通的散热槽,在透光罩两端开设有与散热槽连通的非贯通的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槽通过安装孔安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伸入至灯本体内,在所述换热管上固定有若干陶瓷筒,在所述陶瓷筒内填充有电气石粉。
[000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高度高于散热槽。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陶瓷筒顶部开设有微孔。
[0009]进一步的,所述透光罩包括连接固定的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所述散热槽相对的设置在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上,所述安装槽开设在下透光罩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可通过卡扣连接。
[0011]进一步的,在所述灯本体的安装架下部开设有用于透光罩插入的插入槽,在所述透光罩的两端侧设有可自适应伸缩调节的固定杆,对应所述固定杆在所述灯本体的安装架上开设有贯通的定位孔用于固定杆的穿设,所述灯本体的安装架端侧和顶部开设有与透光罩厚度匹配的滑槽,用于透光罩的定位。
[00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设置在上透光罩两端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透光罩的端侧开设有与固定杆长度匹配的滑动槽,在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固定杆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并抵靠在所述弹簧的端面,且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弹簧接触的端面与所述滑动槽尺寸匹配,同时所述固定杆远离弹簧的一端直接小于所述滑动槽,在所述透光罩端侧开设有与所述滑动槽连通的螺接孔,所述螺接
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滑动槽,在所述螺接孔内螺接有中空的螺柱,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螺柱。
[0014]进一步的,在所述下透光罩底部固定有卡接条,在所述卡接条上套接有挡水胶条,对应所述挡水胶条在所述插入槽端侧开设有匹配的隔水槽,用于挡水胶条的贴合。
[0015]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高度高于散热槽的安装槽,可避免雨水进入后累积在安装槽内,在安装槽内安设换热管可与安装座上的热量换热,并从散热槽排出热量,另外散热槽贯通设置,有利于空气流通;通过在换热管上安装陶瓷筒,陶瓷筒内填充有电气石微粉,可受热后释放负氧离子,并从散热槽中释放出来,负离子与外界空气的粉尘结合并下沉,使得灯体周边空气中粉尘相对含量较少,不易结合吸附在灯罩表面;通过在透光罩端侧设置可活动调节的固定杆,并在安装架上开设有孔洞,使得透光罩和安装架可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红外线反射灯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红外线反射灯组件的透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红外线反射灯组件灯本体的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中透光罩的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中箭头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5中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安装座;2-灯本体;21-插入槽;22-隔水槽;23-定位孔;3-透光罩; 31-上透光罩;311-滑动槽;312-弹簧;313-螺接孔;314-螺柱;315-固定杆;32
-ꢀ
下透光罩;321-卡接条;33-挡水胶条;4-散热槽;5-安装槽;51-安装孔;6-换热管;7-陶瓷筒;71-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参照图1-6,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包括灯本体2(与常规反射灯一致),灯本体2内设置有灯体的通电的安装座1,在灯本体2的安装架上安设有透光罩 3(可通过玻璃胶密封固定),透光罩3两端开设有贯通的散热槽4,在透光罩3 两端开设有与散热槽4连通的非贯通的安装槽5,安装槽5的高度高于散热槽4 (可避免雨水进入后累积在安装槽5内),在安装槽5上开设有安装孔51,安装槽5通过安装孔51安设有换热管6(安装孔51周侧涂覆有防水
胶),换热管 6伸入至灯本体2内(换热管6可为环形的换热铜管,焊接连接固定),在换热管6上固定有若干陶瓷筒7,在陶瓷筒7内填充有电气石粉,陶瓷筒7内径略大于换热管6,填充电气石粉后,两端通过胶密封固定,为了便于电气石粉受热后释放负氧离子,在陶瓷筒7顶部开设有微孔71用于负氧离子释放,并从散热槽 4中释放出来,负离子与外界空气的粉尘结合并下沉,使得灯体周边空气中粉尘相对含量较少,不易结合吸附在灯罩表面。通过换热管6也可将灯本体2的热量导出,换热更为直接迅速,设置散热槽4,通过空气流通,能够更迅速的将热量导出。
[0029]如图3和图5,透光罩3包括连接固定的上透光罩31和下透光罩32,上透光罩31和下透光罩32可通过卡扣连接,并在接缝处防水处理,散热槽4相对的设置在上透光罩31和下透光罩32上,此时,安装槽5开设在下透光罩32上。
[0030]如图4和图5,在灯本体2的安装架下部开设有用于透光罩3插入的插入槽 21,在透光罩3的两端侧设有可自适应伸缩调节的固定杆315,对应固定杆315 在灯本体2的安装架上开设有贯通的定位孔23用于固定杆315的穿设。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15设置在上透光罩31两端侧。另外,灯本体2的安装架端侧和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包括灯本体,灯本体内设置有灯体的通电的安装座,在灯本体的安装架上安设有透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两端开设有贯通的散热槽,在透光罩两端开设有与散热槽连通的非贯通的安装槽,在所述安装槽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槽通过安装孔安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伸入至灯本体内,在所述换热管上固定有若干陶瓷筒,在所述陶瓷筒内填充有电气石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高度高于散热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陶瓷筒顶部开设有微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包括连接固定的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所述散热槽相对的设置在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上,所述安装槽开设在下透光罩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光罩和下透光罩可通过卡扣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红外线反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灯本体的安装架下部开设有用于透光罩插入的插入槽,在所述透光罩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竹宋岳云宋雨辰姜春萍
申请(专利权)人:海宁市友联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