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20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包括底座、导卫梁、下轧辊机构、上轧辊机构、轴向调整机构和压下机构;所述轴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座、第一液压马达、连接套、第一蜗杆、柔性联轴器、编码器和编码器保护罩;通过第一液压马达驱动第一蜗杆,第一蜗杆驱动上扎辊机构运动,从而实现上扎辊机构的自动轴向调整,且还能通过编码器控制上扎辊机构的轴向位移,提高轴向调整的精度,且还能通过柔性联轴器减少编码器的抖动,延长编码器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轧制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

技术介绍

[0002]短应力轧机作为小型轧机的主导机型,广泛应用于棒材、线材和型钢生产线,对提高产品性能、精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短应力线轧机辊系的轴向调整结构在装配过程起到轴向调整作用;但现有的短应力轧机辊系的轴向调整多为手动调整,这种调整方式的调整速度慢,调整精度差;且现有的短应力轧机的压下机构多通过在短应力轧机的四根立柱内部的拉杆上设置蜗轮,再通过电动机带动蜗杆运动,蜗杆带动拉杆上的蜗轮进行运动,然后通过拉杆与轧辊机构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短应力轧机的轧辊机构在拉杆的上下移动,进而完成短应力轧机的辊缝调整;但是这种四个蜗轮的压下机构的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和压下量不准确,需要额外增加一对液压缸进行平衡消除间隙,才能实现轧辊机构的带载压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轴向调整的、提高调整精度的、压下机构稳定性好的和压下机构的传动精度高的新型短应力轧机。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导卫梁,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立柱,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下轧辊机构,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下轧辊机构上方的上轧辊机构,设置在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一端的轴向调整机构,设置在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上方的压下机构;所述轴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立柱上的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一端的第一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马达一端的、位于所述固定座内部的连接套,设置在连接套远离第一液压马达一端的第一蜗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蜗杆远离连接套一端的柔性联轴器,设置在所述柔性连轴器远离第一蜗杆一端的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和柔性联轴器均位于编码器保护罩的内部。
[0005]作为优选,所述下轧辊机构包括下轧辊,设置在所述下扎辊两端的下轴承座;所述上轧辊机构包括上轧辊,设置在所述上轧辊两端的上轴承座,设置在所述上轧辊一端的、与所述第一蜗杆对应啮合的第一蜗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压下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减速箱,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箱一端的第二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箱远离第二液压马达一端的联轴器,设置在所述联轴器远离第一减速箱一端的蜗杆连接轴,设置在所述蜗杆连接轴远离联轴器一端的夹壳联轴器,设置在所述夹壳联轴器远离蜗杆连接轴一端的第二减速箱。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速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的蜗轮轴,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的、位于所述蜗轮轴一侧的第一空心轴,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的、位于所述蜗轮轴另一侧的第二空心轴,设置在所述蜗轮轴上的第二蜗轮,设置在所述蜗轮轴和第一空心轴
之间的、与所述第二蜗轮对应啮合的第二蜗杆,设置在所述蜗轮轴上的、位于所述第二蜗轮下方的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空心轴上的、与所述主动齿轮对应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空心轴上的、与所述主动齿轮对应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蜗杆的一端与第二液压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的另一端通过联轴器与蜗杆连接轴固定连接。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减速箱体的结构与第一减速箱的结构一致。所述立柱设置有四根,且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四角处,所述立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拉杆。所述第一减速箱和第二减速箱均通过拉杆固定安装在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一减速箱和第二减速箱均通过第一空心轴和第二空心轴与拉杆进行固定连接;所述下轧辊通过下轴承座与拉杆螺纹连接,所述上扎辊通过上轴承座与拉杆螺纹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顶部螺钉固定有位于所述蜗轮轴上方的蜗轮轴承盖。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空心轴的上端螺钉固定有位于所述箱体上方的刻度圈,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刻度圈一侧的指针。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空心轴的上端螺钉固定有位于所述箱体上方的编码器下顶盖;所述编码器下顶盖用于固定安装编码器,通过编码器控制压下机构的压下量。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蜗杆为双包络第二蜗杆。
[0013]本专利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通过第一液压马达驱动第一蜗杆,第一蜗杆驱动上扎辊机构运动,从而实现上扎辊机构的自动轴向调整,且还能通过编码器控制上扎辊机构的轴向位移,提高轴向调整的精度,且还能通过柔性联轴器减少编码器的抖动,延长编码器的使用寿命;第二液动马达通过第二蜗杆与第二蜗轮的一级传动,和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的二级传动,能驱动立柱上的上扎辊机构和下轧辊机构进行上下移动,调节轧机的开口度,相对于传统的四个蜗轮的压下机构,本轧机的压下机构通过蜗轮传动和齿轮传动的二级传动方式,传动稳定性更好,传动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左视图;
[0016]图3为图1的导卫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2的轴向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图1的压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图5的左视图;
[0020]图7为图5的俯视图;
[0021]图8为图5的A-A剖视图;
[0022]图9为图7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0024]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

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0026]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如图1-4所示,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导卫梁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立柱3,设置在所述立柱1上的下轧辊机构4,设置在所述立柱3上的、位于所述下轧辊4机构上方的上轧辊机构5,设置在立柱3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5一端的轴向调整机构6,设置在立柱3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5上方的压下机构7。
[0027]所述下轧辊机构4包括下轧辊41,设置在所述下扎辊41两端的下轴承座42;所述上轧辊机构5包括上轧辊51,设置在所述上轧辊51两端的上轴承座52,设置在所述上轧辊51一端的、与所述第一蜗杆64对应啮合的第一蜗轮53,所述下轴承座42和上轴承座52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用于承受径向载荷的圆柱滚子轴承和承受轴向载荷的推力滚子轴承。
[0028]所述轴向调整机构6包括固定安装在立柱3上的固定座61,设置在所述固定座61一端的第一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导卫梁,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立柱,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下轧辊机构,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下轧辊机构上方的上轧辊机构,设置在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一端的轴向调整机构,设置在立柱上的、位于所述上轧辊机构上方的压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调整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立柱上的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一端的第一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马达一端的连接套,设置在连接套远离第一液压马达一端的第一蜗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蜗杆远离连接套一端的柔性联轴器,设置在所述柔性连轴器远离第一蜗杆一端的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和柔性联轴器均位于编码器保护罩的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轧辊机构包括下轧辊,设置在所述下扎辊两端的下轴承座;所述上轧辊机构包括上轧辊,设置在所述上轧辊两端的上轴承座,设置在所述上轧辊一端的、与所述第一蜗杆对应啮合的第一蜗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短应力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下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上的第一减速箱,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箱一端的第二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一减速箱远离第二液压马达一端的联轴器,设置在所述联轴器远离第一减速箱一端的蜗杆连接轴,设置在所述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忠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恒华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