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4037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包括壳体结构、素材存储单元、素材转运单元、素材连接机构、杆件推拉单元和若干素材;壳体结构为多棱柱,若干素材存储单元分别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各侧板上;各素材转运单元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边处;各杆件推拉单元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素材连接机构安装在壳体结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满足超长一维桁架结构的在轨无人自动制造需求,还可以为构建超大型航天器结构平台提供桁架素材,解决超大型空间结构受火箭约束,难以在轨直接构建的问题。难以在轨直接构建的问题。难以在轨直接构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及方法,属于超大型航天器在轨制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利用太空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展,对航天器性能和需求不断增加,大型空间载荷研制需求日益迫切。在军用领域,天基高能激光武器、天基高功率重频微波武器等大型天基武器的研制与应用需要具有大承载能力、高精度和高稳定度控制和大能源供给能力的大型航天器平台支持。在民用遥感、通信、导航等领域,人们对空间信息获取的精度、范围、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趋势是空间信息获取系统向更高能力、更大规模方向发展,如位于中轨的战术级天基预警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尺寸达几百米,平台需具备接近100kW的供电能力,这些超大型航天器系统都需要超大型空间结构作为支撑。
[0003]空间大型桁架作为大型空间天线反射面、大型射电望远镜、相控阵雷达和太阳能电池阵列等大型航天器的支撑结构,具有大口径、可扩展、质量轻、高包装密度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构建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结构形式,直接决定了天基装备的能量供给、分辨率及承载能力,是支持大型航天系统在轨构建的基础平台,是天基装备性能提升的重要标志。
[0004]空间大尺寸结构传统上一般采用收拢展开方式实现,如卫星太阳翼、天线等。对于一些大尺寸且构型复杂的空间结构,受运载火箭整流罩尺寸限制的,一般采用多次发射和在轨组装的方式实现,如国际空间站桁架结构。目前50米以内的空间结构主要通过在轨一次展开实现,如美国LLSBR相控阵雷达尺寸达到50m
×
2m,采用可展开桁架结构支撑;50-100米的空间结构主要通过在轨展开和在轨有人装配实现,如美国ADAM伸展臂在轨展开长度60m,国际空间站通过空间机械臂和大量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了长109m桁架的组装。对于尺寸更大且呈规模化形式的结构,如百米以上的桁架结构,几千-万平米的天线结构,单纯依靠收拢展开或在轨组装等方式难以实施,必须借助基于空间制造的在轨构建技术实现,如美国正在开展的“SpiderFab项目”、“建筑师项目”、“天港计划”等。
[0005]目前,针对空间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研究较多的有在轨3D打印和基于模块或素材的在轨组装。基于3D打印的在轨制造方式,由于其受工艺方法的限制,对于超大型空间结构在轨构建效率较低;基于模块或素材的在轨组装方式,由于其组装接口较多,无人自主组装操作方法相对复杂,结构构建效率及刚度都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及方法,可以满足超长一维桁架结构的在轨无人自动制造需求,还可以为构建超大型航天器结构平台提供桁架素材,解决超大型空间结构受火箭约束,难以在轨直接构建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结构、素材存储单元、素材转运单元、素材连接机构、杆件推拉单元和若干素材;
[0008]壳体结构为多棱柱,若干素材存储单元分别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各侧板上;各素材转运单元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边处;各杆件推拉单元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素材连接机构安装在壳体结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素材安装在素材存储单元中,杆件推拉单元推动安装在杆件推拉单元内的桁架纵梁杆件伸出,素材存储单元推动素材至素材转运单元的抓取位置,各素材转运单元同时抓取壳体结构各侧面上素材存储单元中的素材转移至桁架纵梁杆件相应安装位置处,各素材构成多边形对以各桁架纵梁杆件为棱边的桁架结构进行加强,素材连接机构完成对相邻两根素材端部的连接。
[0009]素材存储单元包括素材推动导轨和素材存储架,素材存储架为框架结构,素材推动导轨安装于素材存储架的下方;素材存储于素材存储架上,素材推动导轨推动素材沿素材存储架的导向槽移动。
[0010]素材转运单元包括安装架和直线模组,安装架为横梁结构,直线模组固定在安装架上,安装架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前端板上;直线模组末端安装有弹性卡抓,用于抓取素材,素材抓取后通过直线模组的上下运动实现素材的转运。
[0011]杆件推拉单元包括外壳、电机、主动摩擦轮、被动摩擦轮、弹簧顶销,主动摩擦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轴承安装在外壳内,电机与外壳固连,被动摩擦轮通过轴安装在外壳内;弹簧顶销安装在外壳上,弹簧顶销调节主动摩擦轮、被动摩擦轮对桁架纵梁杆件的摩擦力的大小。
[0012]使用所述的装置进行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0013]步骤一、将桁架纵梁杆件分别装入各杆件推拉单元中,将素材存储单元分别安装在壳体结构的各侧板上;
[0014]步骤二、控制杆件推拉单元向外输送桁架纵梁杆件;
[0015]步骤三、控制素材推动导轨推动素材沿素材存储架的导向槽移动至素材转运单元的抓取位置;
[0016]步骤四、控制素材转运单元抓取素材,将素材转移至桁架纵梁杆件上,并控制素材连接机构对相邻两素材的端部进行连接。
[001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自动制造装置及方法,采用多杆间的刚度增强连接,在空间环境下制造出具有合适力学性能和尺寸的一维桁架单元,进而实现空间超大型桁架结构的在轨组装。
[0019](2)本专利技术结合了3D打印和在轨组装等多种构建方法的技术优势,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型桁架的在轨建造效率和结构刚度,对于实现超大型空间结构而言具备较好的任务柔性,为超大型空间结构在轨构建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0020](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和方法,综合采用一维连续杆、多杆间刚度增强连接等技术,可以实现任意长度一维桁架单元的在轨自动制造,解决了一维连续杆刚度差、难于直接用于大型结构在轨组装的问题。一维桁架单元是超大型空
间桁架结构在轨建造的基础,本专利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超大型空间桁架结构的在轨建造,通用性高,扩展性好,灵活性强。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素材存储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3]图3(a)为本专利技术素材转运单元抓取素材抓取前状态示意图;
[0024]图3(b)为本专利技术素材转运单元抓取素材抓取后状态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维桁架结构截面示意图;
[0026]图5(a)为本专利技术桁架素材与杆件锁紧前状态示意图;
[0027]图5(b)为本专利技术桁架素材与杆件锁紧后状态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杆件推拉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结构(1)、素材存储单元(2)、素材转运单元(4)、素材连接机构(5)、杆件推拉单元(6)和若干素材(3);壳体结构(1)为多棱柱,若干素材存储单元(2)分别安装在壳体结构(1)的各侧板上;各素材转运单元(4)安装在壳体结构(1)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边处;各杆件推拉单元(6)安装在壳体结构(1)的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素材连接机构(5)安装在壳体结构(1)前端板上,位于前端板各顶点处;素材(3)安装在素材存储单元(2)中,杆件推拉单元(6)推动安装在杆件推拉单元(6)内的桁架纵梁杆件(7)伸出,素材存储单元(2)推动素材(3)至素材转运单元(4)的抓取位置,各素材转运单元(4)同时抓取壳体结构(1)各侧面上素材存储单元(2)中的素材(3)转移至桁架纵梁杆件(7)相应安装位置处,各素材(3)构成多边形对以各桁架纵梁杆件(7)为棱边的桁架结构进行加强,素材连接机构(5)完成对相邻两根素材(3)端部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素材存储单元(2)包括素材推动导轨(2-1)和素材存储架(2-2),素材存储架(2-2)为框架结构,素材推动导轨(2-1)安装于素材存储架(2-2)的下方;素材(3)存储于素材存储架(2-2)上,素材推动导轨(2-1)推动素材(3)沿素材存储架(2-2)的导向槽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一维连续杆的桁架在轨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素材转运单元(4)包括安装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闽涛颜家勇姚旗李茂伟肖燕妮龚康王存义王大鹏李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