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器和外层工作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140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流器,包括:筒状主体;胶筒,所述胶筒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外侧,所述胶筒包括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固定的固定端,以及沿着纵向方向而从所述固定端延伸出去的自由端,其中,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所述胶筒与所述筒状主体间隔开而形成空闲空间;以及插入体,所述插入体沿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胶筒的设置有自由端的一侧,所述插入体构造为能相对于所述胶筒而沿纵向方向移动以插入到所述空闲空间内,以径向向外地推动所述胶筒。这种节流器的可靠性较高。这种节流器的可靠性较高。这种节流器的可靠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流器和外层工作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气气井井下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节流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与该节流器相配合的外层工作筒。

技术介绍

[0002]在天然气井的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井段水合物堵塞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通常采用井下节流器来疏通井段。这种工艺将地面节流过程转移至井筒之中,可以利用地层温度加热低温天然气体,使节流后温度基本恢复到筒深度地层温度,降低冰堵风险,是延长气井生产寿命的一种有效途径。
[0003]现有技术中的节流器通常包括上端和下端均固定在管柱上的胶筒。在该胶筒的中段膨胀出时,可实现坐封。然而,这种坐封方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较差。尤其是在井况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顺利的坐封和解封。
[0004]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性较高的节流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靠性高的节流器。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节流器,包括:筒状主体,胶筒,所述胶筒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外侧,所述胶筒包括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固定的固定端,以及沿着纵向方向而从所述固定端延伸出去的自由端,其中,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所述胶筒与所述筒状主体间隔开而形成空闲空间;以及插入体,所述插入体沿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胶筒的设置有自由端的一侧,所述插入体构造为能相对于所述胶筒而沿纵向方向移动以插入到所述空闲空间内,以径向向外地推动所述胶筒。
[0007]通过使插入体沿着轴向方向插入到空闲空间内,可径向向外地推动胶筒,以使得胶筒的自由端径向向外地移动,直至与外层工作筒实现密封式接合为止。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有效而可靠的坐封。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体包括朝向所述胶筒的第一端,以及远离所述胶筒的第二端,所述插入体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朝向所述胶筒的倾斜的外表面。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插入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棘齿卡簧的容纳槽,在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一棘齿卡簧,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外侧通过剪切销钉而连接有止退环,在所述止退环的外侧壁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棘齿卡簧相配合的棘齿,所述止退环和所述第一棘齿卡簧配合成阻止所述插入体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向下移动。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胶筒的朝向所述空闲空间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接触件,在所述插入体插入到所述空闲空间内时,所述金属接触件与所述插入体的外表面相接合。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接触件沿着纵向方向在所述胶筒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延伸,所述自由端至少部分不被所述金属接触件所覆盖。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的内套筒,所述内套
筒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内套筒的下端从所述筒状主体内延伸出去,所述插入体固定在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处,在送放过程中,所述内套筒和所述筒状主体均通过剪切销钉而与送放工具相固定,并由此来实现所述内套筒和所述筒状主体之间的相对固定,在所述节流器下入到预定位置处之后,用于固定所述筒状主体的剪切销钉剪断,以允许所述送放工具能带着所述内套筒而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移动,在所述胶筒坐封之后,用于固定所述内套筒的剪切销钉剪断,以回收所述送放工具。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下入所述节流器时,在所述送放工具的上端处连接有扶正短节。通过设置该扶正短节可确保胶筒坐封时的同轴度要求,使得坐封更为可靠。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处构造有朝向下方的台阶面,在所述台阶面下方的所述内套筒上构造有平面部分,在所述台阶面、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插入体之间设置有防止所述插入体相对于所述内套筒旋转的键。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外套设有气嘴座,在所述气嘴座内承载有气嘴,所述气嘴处于所述内套筒的下端的下方,在所述气嘴与所述内套筒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插入体与所述筒状主体和所述内套筒之间构造有间隔空间,在所述插入体的第二端上构造有连通所述间隔空间和所述节流器的下方环境的通道。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棘齿卡簧,所述第二棘齿卡簧构造有朝向所述筒状主体的内部空腔的棘齿,所述棘齿构造为能与打捞工具的伸入到所述内部空腔中的杆件的外表面上的棘齿相配合,以防止所述杆件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向上移动。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上方的双向卡定弹片,在所述双向卡定弹片上构造有径向向外延伸的引导凸齿和与所述引导凸齿间隔开地位于所述引导凸齿之上的承载凸齿,所述双向卡定弹片在所述引导凸齿嵌入到外层工作筒的相应的引导凹槽内时径向向外地撑开,使所述承载凸齿嵌入到所述外层工作筒的相应的承载凹槽内,所述承载凸齿能在纵向向上和纵向向下的方向上与所述承载凹槽卡定,所述双向卡定弹片还构造为在打捞工具向下推动所述内套筒至所述胶筒解封之后与所述外层工作筒分离开。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与上述节流器相匹配的外层工作筒,在所述外层工作筒的内表面上构造有相应的引导凹槽和承载凹槽,在外层油管的不同深度处设置不同的外层工作筒,不同的外层工作筒具有不同的引导凹槽和承载凹槽,所述节流器在下入到所述引导凸齿和所述承载凸齿分别与引导凹槽和承载凹槽相对应的深度时进行坐挂,所述外层油管为全通径油管,所述引导凹槽和所述承载凹槽构造为耐冲蚀合金件。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使插入体沿着轴向方向插入到空闲空间内,可径向向外地推动胶筒,以使得胶筒的自由端径向向外地移动,直至与外层工作筒实现密封式接合为止。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有效而可靠的坐封。
附图说明
[0021]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22]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节流器以及送入工具的示意结构图;
[0023]图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节流器以及送入工具的示意结构图;
[0024]图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与节流器配合的外层工作筒的结构;
[0025]图4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用于节流器的打捞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图7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节流器的不同状态;
[0027]图8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节流器的局部放大图。
[0028]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节流器100包括具有一定变形能力的胶筒131。胶筒131具有与筒状主体相固定的固定端131A,以及从该固定端131A处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出去的自由端131B。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端131A为上端(位于图1中的相对左侧),而自由端131B为下端(位于图1中的相对右侧)。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流器,包括:筒状主体;胶筒,所述胶筒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外侧,所述胶筒包括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固定的固定端,以及沿着纵向方向而从所述固定端延伸出去的自由端,其中,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所述胶筒与所述筒状主体间隔开而形成空闲空间;以及插入体,所述插入体沿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胶筒的设置有自由端的一侧,所述插入体构造为能相对于所述胶筒而沿纵向方向移动以插入到所述空闲空间内,以径向向外地推动所述胶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体包括朝向所述胶筒的第一端,以及远离所述胶筒的第二端,所述插入体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朝向所述胶筒的倾斜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棘齿卡簧的容纳槽,在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一棘齿卡簧,在所述筒状主体的外侧通过剪切销钉而连接有止退环,在所述止退环的外侧壁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棘齿卡簧相配合的棘齿,所述止退环和所述第一棘齿卡簧配合成阻止所述插入体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向下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胶筒的朝向所述空闲空间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接触件,在所述插入体插入到所述空闲空间内时,所述金属接触件与所述插入体的外表面相接合,优选地,所述金属接触件沿着纵向方向在所述胶筒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延伸,所述自由端至少部分不被所述金属接触件所覆盖。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内套筒的下端从所述筒状主体内延伸出去,所述插入体固定在所述内套筒的下端处,在送放过程中,所述内套筒和所述筒状主体均通过剪切销钉而与送放工具相固定,并由此来实现所述内套筒和所述筒状主体之间的相对固定,在所述节流器下入到预定位置处之后,用于固定所述筒状主体的剪切销钉剪断,以允许所述送放工具能带着所述内套筒而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移动,在所述胶筒坐封之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健刘涛赵伟滕汶江赵哲军姚麟昱胡丹崔警宇钱江周怡君陈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