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组件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0637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组件和烹饪器具。其中,热交换组件包括:壳体,壳体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换热组件,设置于换热腔内,换热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换热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开口,开设于壳体,且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二开口,开设于壳体,且与第二腔体连通。从而通过换热组件对蒸汽进行降温处理,避免高温排汽的烫伤风险,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同时,通过第一腔体对蒸汽进行进一步分离,有效降低蒸汽的湿度,从而使排汽具有较低温度及含湿量,减少对木质橱柜的不良影响。不良影响。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交换组件和烹饪器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蒸汽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烹饪媒介,现在已广泛的应用于蒸箱、蒸烤箱、微蒸烤一体机等厨房电器中。但是蒸汽产品的排放蒸汽在周围木质橱柜表面冷凝,对其周围的木质橱柜等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如木板开裂、胶条脱落等,同时高温排汽也存在对使用人的烫伤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组件。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0006]有鉴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热交换组件,包括:壳体,壳体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换热组件,设置于换热腔内,换热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腔体连通,换热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开口,开设于壳体,且与第一腔体连通;第二开口,开设于壳体,且与第二腔体连通。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交换组件,壳体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换热腔内设置有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在进行换热时,换热腔内除换热组件以外的区域通入冷媒,高温蒸汽通过第二开口进入第二腔体,并流入换热组件进行换热,换热后部分蒸汽冷凝为液态水,少量未及时冷凝的低温蒸汽通过换热组件进入第一腔体,蒸汽夹带的微小液滴由于惯性作用直击第一腔体壁面,微小液滴附着在壁面上或受重力作用沿壁面向下流,以使低温蒸汽中气液分离,冷凝和分离后的液态水受重力作用回流至第二腔体并经第二开口排出。一方面,通过换热组件对蒸汽进行降温处理,避免高温排汽的烫伤风险,保障用户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第一腔体对蒸汽进行进一步分离,有效降低蒸汽的湿度,从而使排汽具有较低温度及含湿量,减少对木质橱柜的不良影响,再一方面,第二开口既能导入高温蒸汽,又能排出液态水,使得热交换组件中的液态水在排出过程中带走蒸汽的部分热量,使换热效率最大化。
[0008]进一步地,目前蒸箱排汽冷凝大多采用空气源冷凝换热器冷凝或蒸汽与空气掺混,但考虑到空气比热较小,可采用冷却水或其它比热较大的介质作为冷媒,从而在减少冷媒需求量的同时增强换热效率,有利于减少热交换组件所需的换热空间和成本。
[0009]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热交换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交换组件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壳体内部,安装板将壳体分隔成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安装板上设置有通孔,换热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通孔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
[0011]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壳体内设置安装板,通过两块安装板将壳体分隔成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换热组件安装于安装板的通孔位置,使换热组件通过通孔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从而导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高温蒸汽经第二腔体、换热腔和第一腔体实现冷凝降温减湿处理,使排汽具有较低温度及含湿量,不仅避免高温排汽的烫伤风险,还能够减少蒸汽对木质橱柜的不良影响。
[00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至少一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通孔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翅片,连接于换热管,且位于换热腔内。
[0013]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在进行换热时,高温蒸汽进入第二腔体后被分为多股蒸汽流入被分为多股蒸汽流入被分为多股蒸汽流入被分为多股蒸汽流入多个换热管,通过多个换热管同时对高温蒸汽进行冷凝处理,提高换热效率,同时任一换热管上连接有翅片,通过翅片进一步增大蒸汽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有利于减小热交换组件体积。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换热管间隔设置;和/或翅片被构造成螺旋结构。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换热管间隔设置,以保证每一个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另外,翅片被构造成螺旋结构,且沿换热管的外周面径向延伸,在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换热管外周围流动的冷媒与螺旋状翅片冲击,使得冷媒流路发生混乱,进而引起冷媒不规则流动,促进冷媒之间的混合、扩散效果,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0016]具体地,螺旋结构的螺旋轴与换热管的中心轴相同,相邻两个传热管中任一换热管的翅片部的前端插入另一个换热管的螺旋翅片之间,从而能够减小相邻换热管中心轴间的距离,而且翅片之间的间隔变得狭窄,进行热交换时,狭窄的通道能够使换热腔内的冷媒流速变快,加快换热管外壁对热量传导,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一腔体沿垂直于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和/或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二腔体沿垂直于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也即蒸汽流动方向,第一腔体沿垂直于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第一腔体被构造为倒“漏斗”形结构,该设置可有效增大对蒸汽的阻挡能力,进而增大蒸汽能够直击第一腔体壁面的面积,提升气液分离效果,而且第一腔体壁面能够相对于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倾斜,有利于分离后的液滴回流。同样的,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二腔体沿垂直于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也即第二腔体被构造为“漏斗”形结构,该设置使得第二腔体壁面能够相对于垂直于蒸汽流动方向倾斜,能够将换热组件流出的液态水收集在底部,有利于液态水排出。
[001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沿垂直于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也可以相同,也即被构造为柱形结构,该结构构成简单,便于实现。
[00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背离换热腔的一端;和/或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的背离换热腔的一端。
[0021]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第二腔体至第一腔体的方向,第一开口位于第一腔体背离换热腔的一端,第二开口位于第二腔体的背离换热腔的一端,从而有利于蒸汽在第一腔体内进行蒸汽分流和液体回流,以及保证第二腔体内蒸汽与避免的充分接触,进而提高降温去湿效果。
[0022]具体地,基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被构造成“漏斗”形结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顶角位置。
[00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交换组件还包括:冷媒进口,开设于壳体,且与换热腔连通,冷媒进口位于壳体靠近第二腔体的一侧;冷媒出口,开设于壳体,且与换热腔连通,冷媒出口位于壳体靠近第一腔体的一侧。
[0024]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从靠近第二腔体的冷媒进口进入换热腔,并通过靠近第一腔体的冷媒出口流出,使得冷媒低进高出,从而促进冷热冷媒形成逆流换热,进而使冷媒的换热效率最大化。
[00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安装板与换热组件焊接连接。
[0026]在该技术方案中,焊接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依次设置有第一腔体、换热腔和第二腔体;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安装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换热腔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换热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至少一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翅片,连接于所述换热管,且位于所述换热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管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翅片被构造成螺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腔体至所述第一腔体的方向,所述第一腔体沿垂直于所述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和/或沿所述第二腔体至所述第一腔体的方向,所述第二腔体沿垂直于所述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6.根据权利要求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延凯司鹏奚俊男赵鹏飞张红帅唐相伟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