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熊文江专利>正文

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805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6
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属于水田机械技术领域。它提供一种适合水田工作环境,能够快速、平稳的携带作业机具通过池埂、复杂地形等障碍,可实现多池越埂连续作业的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位于前后的两组驱动轮均安装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上,位于中间的一组驱动轮安装在中间驱动桥上,所述中间驱动桥和两个转向驱动桥通过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安装在机架下侧,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驱动三组驱动轮转动,发动机、操作台和座椅均设置在机架前端,所述机架前后两端均设有三点悬挂架,所述两个三点悬挂架均用于连接作业机具,所述机架上座椅的后侧设有货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高了工作效率。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水田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水稻生产的特殊性,普通车辆在水田行驶困难,遇池埂或复杂地形通过性极差。因此传统水田机械均以单个池子为作业单位,机具在池内往复作业,频繁掉头,作业效率低下,不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趋势。此外单个池子作业结束时,插秧机、播种机需要进行圈边作业,圈边作业后其他机械无法再进入田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合水田工作环境,能够快速、平稳的携带作业机具通过池埂、复杂地形等障碍,可实现多池越埂连续作业的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
[0004]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包括操作台、座椅、货箱、机架、传动机构、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中间驱动桥、发动机、两个三点悬挂架、两个转向驱动桥及三组驱动轮;位于前后的两组所述驱动轮均安装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上,位于中间的一组所述驱动轮安装在中间驱动桥上,所述中间驱动桥和两个转向驱动桥通过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安装在机架下侧,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驱动三组驱动轮转动,发动机、操作台和座椅均设置在机架前端,所述机架前后两端均设有三点悬挂架,所述两个三点悬挂架均用于连接作业机具,所述机架上座椅的后侧设有货箱。
[000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6]1.本技术满足高效、规模化大农业生产需求,适合水田工作环境,能够快速、平稳的携带作业机具通过池埂、复杂地形等障碍,能够实现多池越埂连续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播种或插秧作业后整片水田成垄成行,免去单个池子圈边工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水田单个池子作业的落后生产方式。使后续机械化追肥、喷药、除草成为可能,同时水田机械化除草的实现,为绿色水稻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0007]2.本技术可与整地、秧苗运输、水稻移栽、水稻直播、机械除草、植保喷药、追肥、割晒等作业机具挂接,实现一机多用。
[0008]3.本技术为适合水田环境作业的全地形多轮驱动车,其装备有超大行程的悬挂装置;该悬挂装置能够随地形主动快速调节各驱动轮悬挂装置的支撑力,驱动轮随地形的超大行程浮动,保证了车体的稳定,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驱动轮对池埂损伤,从而实现快速直线越埂作业。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轴测图;
[0011]图3是本技术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技术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主视图;
[0013]图5是本技术机架平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6是本技术机架平衡装置俯视图;
[0015]图7是本技术传动机构主视图;
[0016]图8是本技术传动机构轴测图;
[0017]其中:1-操作台;2-座椅;3-货箱;4-机架平衡装置;4-1-平衡架;4-11
-ꢀ
纵梁;4-2-左右限位板;4-21-卡槽;4-3-纵向平衡油缸;4-4-耐磨板;4-5-滑轨;4-6-上下限位梁;5-机架;6-传动机构;6-1-动力箱;6-2-上传动轴;6-3
-ꢀ
下传动轴;6-4-下动力输出轴;6-5-外输动力输出轴;7-三点悬挂架;8-作业机具;9-转向驱动桥;10-驱动轮;11-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1-悬挂升降油缸;11-2-连杆;11-3-立柱;11-4-连接板;11-5-轴座;11-6-加强筋;12-中间驱动桥。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图8所示,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包括操作台1、座椅2、货箱3、机架5、传动机构6、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中间驱动桥12、发动机、两个三点悬挂架7、两个转向驱动桥9及三组驱动轮10;位于前后的两组所述驱动轮10均安装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上,前后两组驱动轮10同步转向,通过转向驱动桥9具有驱动和转向功能,位于中间的一组所述驱动轮 10安装在中间驱动桥12上,位于中间的驱动轮10通过中间驱动桥12只驱动不转向,且还可以外挂两个驱动轮10,形成八轮车,所述中间驱动桥12 和两个转向驱动桥9通过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安装在机架5下侧,采用三组驱动轮10轴距长,避免了因现有车辆为两组车轮,轴距短,在越埂时,车辆容易翘起的问题,同时驱动轮10与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的浮动式悬挂配合使用,使多功能车能够能够快速、平稳的通过池埂、复杂地形等障碍;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6驱动三组驱动轮10转动,发动机、操作台1和座椅2均设置在机架5前端,所述机架5前后两端均设有三点悬挂架7,所述两个三点悬挂架7均用于连接作业机具8,作业机具8包括整地、秧苗运输、水稻移栽、水稻直播、机械除草、植保喷药、追肥、割晒等机具,作业机具8根据现场需要作业的内容进行选择,
[0019]所述机架5上座椅2的后侧设有货箱3。
[0020]如图3、图4所示,所述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包括悬挂升降油缸11-1、连接板11-4、四个连杆11-2及两个立柱11-3;所述四个连杆11-2呈上下左右矩形排布,四个连杆11-2前端均与机架5铰接,所述两个立柱11-3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或者中间驱动桥12的左右两端上,两个立柱11-3 铰接安装在四个连杆11-2后端,所述连接板11-4两端通过销轴连接两个位于下方的连杆11-2,所述悬挂升降油缸11-1的伸缩杆外端与连接板11-4中部铰接,悬挂升降油缸11-1的缸体通过销轴与机架5连接,悬挂升降油缸 11-1的内部或者管路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0021]工作原理:在越障时,正在越障的那组驱动轮10受到障碍的压力,该组驱动轮10上的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内的压力传感器接受到的压力超过设定阈值时,该处的悬挂升降油缸11-1泄油,使三组驱动轮10所受到的压力相同,且随着的悬挂升降油缸11-1收缩,四个连杆11-2后端也随着越埂仿形上升,起到浮动效果,前进速度基本不受影响。
[0022]所述两个立柱11-3和四个连杆11-2均采用方钢制成。
[0023]所述连接板11-4为倒U型板。
[0024]所述连接板11-4上表面中部通过轴座11-5与悬挂升降油缸11-1的伸缩杆外端铰接,且连接板11-4两端和轴座11-5之间设有加强筋11-6。
[0025]如图7、图8所示,所述传动机构6包括四个动力箱6-1、三个上传动轴6-2及三个下传动轴6-3;四个动力箱6-1前后依次排列固定在机架5上,并由前至后依次为第一个动力箱、第二个动力箱、第三个动力箱和第四个动力箱,发动机通过动力输出轴一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个动力箱,所述第二个动力箱通过三个上传动轴6-2依次串接其余的三个动力箱6-1并传递动力,位于前方的三个动力箱6-1设有的下动力输出轴6-4均通过下传动轴6-3与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或者中间驱动桥12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个动力箱和第四个动力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1)、座椅(2)、货箱(3)、机架(5)、传动机构(6)、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中间驱动桥(12)、发动机、两个三点悬挂架(7)、两个转向驱动桥(9)及三组驱动轮(10);位于前后的两组所述驱动轮(10)均安装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上,位于中间的一组所述驱动轮(10)安装在中间驱动桥(12)上,所述中间驱动桥(12)和两个转向驱动桥(9)通过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安装在机架(5)下侧,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6)驱动三组驱动轮(10)转动,发动机、操作台(1)和座椅(2)均设置在机架(5)前端,所述机架(5)前后两端均设有三点悬挂架(7),所述两个三点悬挂架(7)均用于连接作业机具(8),所述机架(5)上座椅(2)的后侧设有货箱(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连杆液压悬挂装置(11)包括悬挂升降油缸(11-1)、连接板(11-4)、四个连杆(11-2)及两个立柱(11-3);所述四个连杆(11-2)呈上下左右矩形排布,四个连杆(11-2)前端均与机架(5)铰接,所述两个立柱(11-3)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或者中间驱动桥(12)的左右两端上,两个立柱(11-3)铰接安装在四个连杆(11-2)后端,所述连接板(11-4)两端通过销轴连接两个位于下方的连杆(11-2),所述悬挂升降油缸(11-1)的伸缩杆外端与连接板(11-4)中部铰接,悬挂升降油缸(11-1)的缸体通过销轴与机架(5)连接,悬挂升降油缸(11-1)的内部或者管路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越埂作业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6)包括四个动力箱(6-1)、三个上传动轴(6-2)及三个下传动轴(6-3);四个动力箱(6-1)前后依次排列固定在机架(5)上,并由前至后依次为第一个动力箱、第二个动力箱、第三个动力箱和第四个动力箱,发动机通过动力输出轴一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个动力箱,所述第二个动力箱通过三个上传动轴(6-2)依次串接其余的三个动力箱(6-1)并传递动力,位于前方的三个动力箱(6-1)设有的下动力输出轴(6-4)均通过下传动轴(6-3)与对应的转向驱动桥(9)或者中间驱动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文江张雅熠冯馨于永梅王欣熊心玉
申请(专利权)人:熊文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