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琴调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8664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琴调弦器,包括古琴主体、调弦器与七根琴弦,调弦器安装在古琴主体的底面,琴弦与调弦器相连接,古琴主体的底面设置有T型限位体,调弦器的前侧壁中心处与左右侧壁两侧均设置有与七根琴弦相对应的固定柱,固定柱后侧的调弦器上均设置有调节柱,调弦器的左右两侧壁的第一列柱体与前侧壁第一行柱体均为固定柱,其余柱体均为调节柱,左右两侧调节柱与固定柱呈九宫格状设置,调弦器的后半段内腔设置有滑动腔,滑动腔开口处左右两侧的调弦器上均开设有矩形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结构合理,能够控制调弦的紧张度,扩大琴弦松紧调节的范围,操作简单,便于初学者掌握,同时也能便于调弦器的安装与更换。同时也能便于调弦器的安装与更换。同时也能便于调弦器的安装与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琴调弦器


[0001]本技术涉及调弦器
,具体为一种古琴调弦器。

技术介绍

[0002]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古琴的长期的弹奏弹奏过程中琴弦会出现松动的情况,这就需要练习者调节调弦器对琴弦进行松紧的调节。
[0003]现有专利号为CN 208433209 U公开的一种古琴调弦器,其中旋钮眼位于旋钮水平方向前端,旋钮手柄位于旋钮垂直方向上端;调弦器底板的两侧分别是调弦器第一侧板和调弦器第二侧板,调弦器底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纽扣磁铁和第二纽扣磁铁,调弦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旋钮、第二旋钮、第三旋钮,调弦器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四旋钮、第五旋钮、第六旋钮、第七旋钮;调弦器第二侧板上位于第四旋钮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挂环和第二挂环,但是,申请人认为上述申请中的调弦器通过旋转的方式来调弦,不便于控制弦调的紧张度,调弦的范围较小,而且还需要固定件固定,不便于初学者和儿童掌握的调弦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琴调弦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琴调弦器,包括古琴主体、调弦器与七根琴弦,所述调弦器安装在古琴主体的底面,且在凤沼和龙龈的龈托之间,所述琴弦与调弦器相连接,所述古琴主体的底面设置有T型限位体,所述调弦器的前侧壁中心处与左右侧壁两侧均设置有与七根琴弦相对应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后侧的调弦器上均设置有调节柱,所述调弦器的左右两侧壁的第一列柱体与前侧壁第一行柱体均为固定柱,其余柱体均为调节柱,左右两侧所述调节柱与固定柱呈九宫格状设置,所述调弦器的后半段内腔设置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与T型限位体相卡接,所述滑动腔开口处左右两侧的调弦器上均开设有矩形通孔,所述滑动腔开口处的调弦器左右两侧壁之间贯穿插接有矩形定位柱,且矩形定位柱与T型限位体的侧壁相插接。
[0006]优选的,所述T型限位体包括横段与竖段,所述竖段呈矩形形状,所述竖段的长度与调弦器的厚度相同,这样能够便于对调弦器进行竖向固定,减少了调弦器脱落的可能。
[0007]优选的,所述T型限位体远离滑动腔腔底的竖段侧壁上与矩形通孔内腔顶部的调弦器上均设置有T型限位槽,所述矩形定位柱与竖段相贴合的一侧设置有与T型限位槽相配合的T型限位凸起,所述T型限位体竖段的左右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燕尾柱,所述滑动腔与竖段相贴合的左右两侧壁上均设置有与燕尾柱相配合的燕尾槽,这样能够对调弦器进行横向限位固定,减少了调弦器的左右滑动,同时卡接的方式也便于对调弦器安装与更换,从而方便了练习者的使用。
[0008]优选的,相连所述固定柱之间、相连调节柱之间和相连固定柱与调节柱之间的间
距均为1-1.5.毫米,这样能够便于调节琴弦的松紧,扩大了琴弦调节的范围。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柱与调节柱均设置蘑菇状,所述蘑菇状的根部与顶部之间的间距与琴弦的直径大小相同,所述蘑菇状的根部与顶部之间的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呈圆弧段,这样能够对琴弦进行限位固定,圆弧段将琴弦的横截面卡住,从而减少了琴弦从调节柱上脱落的可能。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的一种古琴调弦器通过九宫格状的固定柱与调节柱和琴弦绕接,改变琴弦与固定柱和调节柱之间的绕接方法,不同绕接方法下琴弦的绕接长度不同,从而实现对琴弦的松紧度的精确调节,在琴弦的绕接过程中不需要利用辅助工具,初学者直接用手调节即可,相连固定柱之间、相连调节柱之间和相连固定柱与调节柱之间的间距均为1-1.5.毫米,这样能够便于精确的调节琴弦的松紧,同时调弦器与T型限位体插接,T型限位体紧紧的贴合调弦器进行竖向固定,定位柱对调弦器进项横向的限位固定,从而便于调弦器的安装与更换。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调弦器主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调弦器侧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调弦器侧视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调弦过程中调弦器与琴弦的连接侧视图;
[0018]图7为本技术的调节柱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古琴主体;2-调弦器;3-琴弦;4-T型限位体;5-固定柱;6-定位柱;7-调节柱;8-滑动腔;9-矩形通孔;10-T型限位凸起;11-T型限位槽;12-圆弧段;13-燕尾柱;14-燕尾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0022]实施例一
[0023]参阅图1与图4-7,一种古琴调弦器,包括古琴主体1、调弦器2与七根琴弦3,调弦器2安装在古琴主体1的底面,且在凤沼和龙龈的龈托之间,琴弦3与调弦器2相连接,古琴主体1的底面设置有T型限位体4,调弦器2的前侧壁中心处与左右侧壁两侧均设置有与七根琴弦3相对应的固定柱5,相连固定柱5之间、相连调节柱7之间和相连固定柱5与调节柱7之间的间距均为1-1.5毫米,这样能够便于调节琴弦3的松紧,扩大了琴弦3调节的范围,固定柱5与调节柱7均设置蘑菇状,蘑菇状的根部与顶部之间的间距与琴弦3的直径大小相同,蘑菇状
的根部与顶部之间的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呈圆弧段12,这样能够对琴弦3进行限位固定,圆弧段12将琴弦3的横截面卡住,从而减少了琴弦3从调节柱7上脱落的可能,固定柱5后侧的调弦器2上均设置有调节柱7,当对调弦器2进行调节时,琴弦3在九宫格中的不同饶接方法来改变琴弦3的松紧程度,绕接方法包括相连固定柱5与调节柱7之间绕接、相连固定柱5与调节柱7之间交叉绕接和固定柱5与斜对面的调节柱7绕接,增大了琴弦3绕接的长度,这样能够扩大琴弦3的调节范围,从而增大了琴弦3松紧度调节范围,使初学者能够快速掌握调弦,调弦器2的左右两侧壁的第一列柱体与前侧壁第一行柱体均为固定柱5,其余柱体均为调节柱7,左右两侧调节柱7与固定柱5呈九宫格状设置,调弦器2的后半段内腔设置有滑动腔8,滑动腔8与T型限位体4相卡接,滑动腔8开口处左右两侧的调弦器2上均开设有矩形通孔9,滑动腔8开口处的调弦器2左右两侧壁之间贯穿插接有矩形定位柱6,且矩形定位柱6与T型限位体4的侧壁相插接。
[0024]实施例二
[0025]参阅图2-3,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T型限位体4包括横段与竖段,竖段呈矩形形状,竖段的长度与调弦器2的厚度相同,这样能够便于对调弦器2进行竖向固定,减少了调弦器2脱落的可能,T型限位体4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琴调弦器,包括古琴主体(1)、调弦器(2)与七根琴弦(3),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弦器(2)安装在古琴主体(1)的底面,且在凤沼和龙龈的龈托之间,所述琴弦(3)与调弦器(2)相连接,所述古琴主体(1)的底面设置有T型限位体(4),所述调弦器(2)的前侧壁中心处与左右侧壁两侧均设置有与七根琴弦(3)相对应的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后侧的调弦器(2)上均设置有调节柱(7),所述调弦器(2)的左右两侧壁的第一列柱体与前侧壁第一行柱体均为固定柱(5),其余柱体均为调节柱(7),左右两侧所述调节柱(7)与固定柱(5)呈九宫格状设置,所述调弦器(2)的后半段内腔设置有滑动腔(8),所述滑动腔(8)与T型限位体(4)相卡接,所述滑动腔(8)开口处左右两侧的调弦器(2)上均开设有矩形通孔(9),所述滑动腔(8)开口处的调弦器(2)左右两侧壁之间贯穿插接有矩形定位柱(6),且矩形定位柱(6)与T型限位体(4)的侧壁相插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琴调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爱军谢天雨王新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谢氏琴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