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结构和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753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滤波结构和滤波器,涉及滤波器领域,包括输入端馈电端口、输出端馈电端口、第一支路以及谐振腔;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输入端馈电端口通过第一支路与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第一支路和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第一谐振腔相连;第一支路和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第二谐振腔相连;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采用慢波结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之间是电耦合;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分别产生第一谐振频率和第二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该滤波结构和滤波器具有宽阻带,高抑制度,低差损,尺寸小,成本低,易加工等优点,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成本高,滤波器设计性能差,体积大的问题。体积大的问题。体积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滤波结构和滤波器


[0001]本技术涉及通讯领域用滤波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滤波结构和滤波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无线通信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滤波器在通信、信号处理过程中应用广泛,在滤波器领域,设计的滤波器除了要满足电气性能,还要尽可能向着小尺寸方向发展。
[0003]目前,无线通讯系统用滤波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封装集成,然而,传统方法设计的滤波器尺寸一般比较大,无法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对滤波器小型化、低成本、低损耗的发展需求。由于加工工艺的局限性以及产品面积有限,使得滤波器在设计上真正实现小型化变得比较困难。低成本、小型化且性能优良的滤波器设计仍然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波结构和滤波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尺寸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滤波结构,所述滤波结构包括输入端馈电端口、输出端馈电端口、第一支路以及谐振腔;
[0007]所述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谐振腔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相连接;
[0008]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均采用慢波结构;
[0009]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的耦合方式是电耦合;
[0010]所述第一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一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二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二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一谐振频率小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
[0011]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滤波结构呈“П”型。
[0012]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形成“T”型结构单元。
[0013]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谐振腔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竖线部和第一横线部,所述第一竖线部连接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所述第一竖线部和所述第一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L”型;
[0014]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竖线部和第二横线部,所述第二竖线部和第二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
“”
型;
[0015]所述第一横线部与所述第二竖线部垂直,且第一横线部与所述第二竖线部的端部相连接;
[0016]所述第二竖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竖线部的长度;所述第二横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线部的长度;
[0017]所述第三连接部呈“一”字型,所述第三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一横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横线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线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线部不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横线部和所述第二横线部之间;
[0018]所述第一支路、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围合的区域形成一“S”型结构单元。
[0019]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谐振腔包括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四竖线部和第四横线部,所述第四竖线部和第四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
“”
型;所述第四竖线部连接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
[0020]所述第六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六竖线部和第六横线部,所述第六竖线部和所述第六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
“”
型;
[0021]所述第四横线部与所述第六竖线部垂直,且第四横线部与所述第六竖线部的端部相连接;
[0022]所述第六竖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竖线部的长度;所述第六横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横线部的长度;
[0023]所述第五连接部呈“|”字型,所述第五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四竖线部以及所述第六竖线部;所述第五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横线部连接,所述第五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横线部不相连,所述第五连接部位于所述第四竖线部和所述第六竖线部之间;
[0024]所述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围合的区域形成一“U”型结构单元。
[0025]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支路的微带线阻抗为77欧姆。
[0026]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和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采用锥形结构。
[002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滤波器,包括基板和如上所述的滤波结构,所述滤波结构形成在所述基板上。
[0028]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板为PCB板;所述基板选用FR-4纤维板。
[0029]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板为矩形,所述基板上排布有平行于基板的两条长边的两列金属通孔,所述滤波结构位于平行的两列金属通孔之间。
[0030]本技术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结构和滤波器,其中,所述滤波结构包括输入端馈电端口、输出端馈电端口、第一支路以及谐振腔;所
述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谐振腔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相连接;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均采用慢波结构;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的耦合方式是电耦合;所述第一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一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二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二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一谐振频率小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各个谐振腔设计为慢波结构,并且各个谐振腔之间内部耦合、电耦合的方式,减少了谐振腔的长度,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较高的带外抑制能力;在相对于传统滤波器尺寸大幅减少的同时,还得到了较宽的相对带宽。该滤波结构和滤波器具有宽阻带,高抑制度,低差损,尺寸小,成本低,加工容易等优点,能够缓解现有技术中在有限的产品空间和分立元件设计滤波器带来的成本高,滤波器设计性能差,体积大的问题。
[00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结构包括输入端馈电端口、输出端馈电端口、第一支路以及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谐振腔相连接;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输出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相连接;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均采用慢波结构;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的耦合方式是电耦合;所述第一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一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二谐振腔配置为产生第二谐振频率的二次谐波,所述第一谐振频率小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结构呈“П”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形成“T”型结构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竖线部和第一横线部,所述第一竖线部连接第一支路与所述输入端馈电端口相连的一端;所述第一竖线部和所述第一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L”型;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竖线部和第二横线部,所述第二竖线部和第二横线部相互垂直形成
“”
型;所述第一横线部与所述第二竖线部垂直,且第一横线部与所述第二竖线部的端部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竖线部的长度;所述第二横线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线部的长度;所述第三连接部呈“一”字型,所述第三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一横线部以及所述第二横线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线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线部不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横线部和所述第二横线部之间;所述第一支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军秦祥宏涂玖佳朱余浩张净泉张涛陈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