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7247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0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内的湿膜模块,所述的外壳(1)前后分布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连接新风系统的送风口,出风口(12)连接室内送风管道,所述的湿膜模块包括湿膜(2)和分水管(3),所述的湿膜(2)固定在外壳(1)内,并正对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的分水管(3)置于湿膜(2)上方,分水管(3)连接进水管(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体积小,耗水量少等优点。耗水量少等优点。耗水量少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新风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风系统的普及,人们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新风系统中安装加湿段。目前市面上的加湿段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电极加湿,电热加湿,超声波加湿,湿膜加湿。电热加湿与电极加湿属于等温加湿,电热加湿利用电加热管产生热量,从而使水箱中的水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道送入室内,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电极加湿利用水中的离子作为导体,电极通过水构成电流回路,并加热水至沸腾,产生蒸汽。这两种方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内部水箱和电极桶易结垢,必须定时更换,维护成本较高,因设备内部还有水箱或电极桶,一般设备高度比较高,难以满足现代家装的吊顶高度。并且工作时能耗较高,造成使用成本大。电热加湿还存在水位检测失灵可能造成干烧的安全隐患。超声波和湿膜加湿属于等焓加湿,超声波加湿采用高频电子振动电路,通过振动片的频率产生细小雾化颗粒扩散到空气中或送风管道中进行加湿,容易产生白雾,并在管道中形成水珠。对水质要求严格,水质硬度稍大加湿震子极易损坏,频率降低,雾化效果下降。湿膜加湿利用水的蒸发性,将水通过水泵送到湿膜上方,通过重力将湿膜浸湿,或者通过湿膜的吸水性自然吸取水箱中的水,空气通过湿膜时与湿膜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加湿的目的。湿膜加湿的缺陷在于需通过泵和水箱进行水循环,水箱容易滋生病菌,且耗水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体积小,耗水量少的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湿膜模块,所述的外壳前后分布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连接新风系统的送风口,出风口连接室内送风管道,所述的湿膜模块包括湿膜和分水管,所述的湿膜固定在外壳内,并正对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的分水管置于湿膜上方,分水管连接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上设有电磁阀。
[0005]其中,所述的分水管布置在湿膜顶部中心位置,并紧贴湿膜,分水管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出水孔,出水孔向上布置,进水管中的水进入分水管后,从出水孔竖直向上流出,并沿分水管管壁流向湿膜,均匀淋湿湿膜。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水管的长度与湿膜的长度相当,分水管上出水孔的大小为2-5mm,分布密度为1~3个/cm2。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水管与进水管之间设有除菌滤芯。
[0008]本技术进水方式采用水压进水,设备开启加湿后,电磁阀接通,水从进水管进入加湿模块的除菌滤芯,经过除菌净化后进入分水管,分水管布置在湿膜上方,并且紧贴湿膜,分水管的出水孔平均向上布置,水流通过分水管出水孔竖直向上缓慢流出,沿着分水管
管壁流向湿膜,均匀淋湿湿膜。因分水管紧贴湿膜,不会产生水流声,未被湿膜吸收的水流到底部接水槽,通过排水管排出,通过对湿膜吸水量的计算,设定电磁阀接通和断开时间,最大程度节约了加湿过程中的耗水量。
[0009]外壳采用EPP泡沫材料,采用EPP外壳机身,前后安装出风口和进风口,出风口连接室内送风管道,进风口连接新风设备的送风口,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可满足家装吊顶空间要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壳包括固定湿膜的内固定件和外部密封壳体,其中内固定件底部设有滑槽,湿膜固定在内固定件内,并通过滑槽滑进外部密封壳体内进行密封,方便更换和维修。所述的内固定件上设有固定湿膜的卡扣,底部设有接水槽,该接水槽连接排水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进风口处设有PTC电辅助加热件,当进入设备的空气温度过低,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加湿效率。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进风口处设有风感应器,当检测到新风系统工作时,本技术加湿装置才会开始工作,更好的配合新风设备使用,避免过度加湿造成的新风管道内积水和用水的浪费。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出风口和新风系统的进风口管道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是否开始进水加湿,当湿度达到设定要求,停止进水加湿,使用新风系统的风将本技术设备内和管道内的水分吹干,避免了管道内的积水和冷凝水形成。
[0014]本技术装置还设有PCB主板,电磁阀、风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均连接PCB主板,本技术装置作为新风系统的加湿段,外壳使用epp泡沫,内部采用湿膜模块,利用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传感器,以及内部风感传感器,ptc电辅热模块,配合PCB主板,达到全自动工作,无需人为操作,可配合任何新风设备使用,精确控制加湿时间。解决了目前加湿段设备体积大,占据吊顶空间,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过高,过量加湿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水,内部水箱滋生病菌以及水位监测失效造成的安全隐患,耗水,耗电过高,机械加湿产生的噪音这些问题。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装置体积小,安装方便,可适配任何新风设备,只要将本技术装置安装在新风设备的送风管道上即可。
[0017]2.全自动运行,无需人为操作,自动感知新风设备是否工作。
[0018]3.通过温湿度传感器自动控制加湿,节约用水量,避免过量加湿造成管道内积水。
[0019]4.依靠水压进水,分水管呈长条多孔状,出水孔垂直向上,贴近湿膜,无水流声,运行无噪音,且水从出水孔流出后沿分水管管壁形成均匀水幕,进入湿膜,加湿均匀。
[0020]5.进风口设置有PTC电辅热,对冬天室外较冷空气加温,提高加湿效率。
[0021]6.内置除菌滤芯,并且设备内无水箱,避免设备内滋生病菌。
[0022]7.运行功耗低,减少用户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装置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湿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0027]图中标识:外壳1、湿膜2、分水管3、进水管4、除菌滤芯5、排水管6、PTC电辅助加热件7、电磁阀8、风感应器9、温湿度传感器10、温湿度传感器10

、进风口11、出风口12、PCB主板13、新风系统X、室内送风管道S。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9]本技术装置采用的各种组件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产品。以下实施例中采用的组件如下市售产品为例:
[0030]电磁阀:浙江科博电器,FPD-360L30-DC12V
[0031]温湿度传感器:广州奥松,AM2105A
[0032]温度传感器:XH-150/6000常州文山
[0033]风感传感器:V25-SEN,常州文山
[0034]实施例
[0035]如图1所述,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内的湿膜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在外壳(1)内的湿膜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前后分布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连接新风系统的送风口,出风口(12)连接室内送风管道,所述的湿膜模块包括湿膜(2)和分水管(3),所述的湿膜(2)固定在外壳(1)内,并正对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的分水管(3)置于湿膜(2)上方,分水管(3)连接进水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水管(3)布置在湿膜(2)顶部中心位置,并紧贴湿膜,分水管(3)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出水孔,出水孔向上布置,进水管中的水进入分水管(3)后,从出水孔竖直向上流出,并沿分水管(3)管壁流向湿膜(2),均匀淋湿湿膜(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管道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水管(3)的长度与湿膜(2)的长度相当,分水管(3)上出水孔的大小为2-5mm,分布密度为1~3个/c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维佳郑玉路彭青卿黄进杰田宇
申请(专利权)人:布朗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