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风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670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8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风炉,加热风炉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炉体、至少两个送风管、隔板、输气机构和支撑装置;炉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支撑装置;隔板设置于炉体内且将炉体内分隔成燃烧室和集风室,集风室靠近炉体的第一端,炉体的第一端开设有与集风室相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与向集风室内输送压缩空气的送风装置相连接;每个送风管均部分置于炉体的外部且均穿设炉体的第二端和隔板且与集风室相连通;炉体对应于燃烧室处开设输料口和出料口;输气机构设置于炉体且对应于燃烧室处,以向燃烧室内输送空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各送风管向待加热区域输送热风,提高了待加热区域的温度,无需电暖加热,节能降耗,减少了用电安全隐患,应用范围广泛。围广泛。围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风炉


[0001]本技术涉及取暖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风炉。

技术介绍

[0002]在钢箱梁结构封闭空间或者一些空间较小但温度要求相对恒定的施工环境中进行工程施工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往往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或者升温措施。通常采用搭设篷布保暖、电加热等升温、保温措施,这些措施会因成本因素、安全因素的局限而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例如采用电加热进行升温时,会设置一定功率和数量的电暖设备,以满足施工环境的温度要求,这样一来,多条电缆和电线会分布在空间内的不同部位,大量供暖线路和焊接设备线路交叉布置,增大了临时用电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加热风炉,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电加热时线路多且布置复杂增大了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加热风炉,该加热风炉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炉体、至少两个送风管、隔板、输气机构和支撑装置;其中,炉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支撑装置;隔板设置于炉体内且将炉体内分隔成燃烧室和集风室,集风室靠近炉体的第一端,并且,炉体的第一端开设有与集风室相连通的进风口,进风口用于与向集风室内输送压缩空气的送风装置相连接;每个送风管均部分置于炉体的外部,并且,每个送风管均穿设炉体的第二端和隔板且与集风室相连通;炉体对应于燃烧室处开设输料口和出料口;输气机构设置于炉体且对应于燃烧室处,以向燃烧室内输送空气。
[0005]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还包括:锥形的壳体;其中,炉体的第一端为开口端,壳体的内径较大的一端为开口端且与炉体的第一端相连接,壳体的内径较小的一端为封闭端,进风口开设于壳体的封闭端;壳体的内部空间形成与集风室相连通的过渡腔。
[0006]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还包括:漏灰梳篦;其中,漏灰梳篦可拆卸地设置于燃烧室的底部且与各送风管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0007]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炉体对应于燃烧室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限位件,漏灰梳篦放置于各限位件上。
[0008]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还包括:端盖;其中,炉体的第二端为敞口设置,端盖设置于炉体的第二端;端盖包括: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与炉体的第二端相连接且靠近炉体的顶部设置,第二盖体对应于燃烧室的底部处且与炉体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
[0009]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漏灰梳篦对应于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连接处的下方。
[0010]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输气机构包括:盖板;其中,第二盖体开设有开口,盖板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盖体的开口处,以调节开口大小进而调节输送至燃烧室内的空气
量。
[0011]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输料口处设置有可盖合的输料板。
[0012]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炉体的顶部且对应于燃烧室处开设排烟口,排烟口处可拆卸地设置有排烟管。
[0013]进一步地,上述加热风炉中,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排布的支撑架;其中,每个支撑架均包括:承载板、两个相对倾斜设置的支腿以及设置于两个支腿之间的连接杆;承载板设置于两个支腿的顶部,炉体放置于承载板;两个支腿的底部均与地面相接触。
[0014]本技术中,在燃烧室内空气和燃料进行燃烧产生热量,集风室将压缩空气输送至各送风管内,压缩空气经过燃烧室时被加热形成热风,热风由各送风管输送至待加热区域,提高了待加热区域的温度,满足了待加热区域的温度需求,无需电暖加热,节能降耗,并减少了用电安全隐患,热风在待加热区域不断循环,使得待加热区域均匀升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电加热时线路多且布置复杂增大了安全隐患的问题,并且,本实施例的加热风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放置于任意位置,当放置于待加热区域的外部时,无需担心燃烧室内燃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烟雾等对人体造成危害,保证了人身安全,以及该加热风炉可以应用于封闭空间,也可以应用于狭小空间,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风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风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风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风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1]参加图1至图4,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风炉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加热风炉包括:炉体1、隔板3、输气机构、支撑装置4和至少两个送风管2。其中,炉体1的内部中空,并且,其两端均为封闭端。炉体1可以为圆柱状,也可以长方体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优选的,炉体1呈圆柱状,并且,炉体1呈水平(相对于图2而言)放置。具体实施时,炉体1可以为采用一定壁厚的钢管截断制成,也可以采用一定厚度的钢板卷制而成。
[0022]炉体1可拆卸地设置于支撑装置4,具体地,支撑装置4的底部(图1所示的下部)放
置于地面,支撑装置4的顶部(图1所示的上部)设置炉体1,炉体1与支撑装置4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卡接连接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0023]优选的,支撑装置4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架41。其中,各支撑架41并列排布,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支撑架41之间均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每个支撑架41均可以包括:承载板411、连接杆413和两个支腿412。其中,两个支腿412相对倾斜设置,承载板411设置于两个支腿412的顶部(图2所示的上部),连接杆413设置于两个支腿412之间,这样两个支腿412、承载板411和连接杆413形成“八”字形结构。两个支腿412的底部(图2所示的下部)均与地面相接触,炉体1放置于承载板411,即炉体1仅与承载板411相接触,但没有连接关系。优选的,承载板411的形状与炉体1的形状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411呈弧形。各支撑架41之间没有连接关系,炉体1放置于各支撑架41的承载板411上,依靠重力作用保证支撑装置4的稳定,并能实现对炉体1的支撑。
[0024]具体实施时,承载板411具有一定的长度,能够容置炉体1底部的大部分面积,进而保证炉体1能够被稳定支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中空且两端封闭的炉体(1)、至少两个送风管(2)、隔板(3)、输气机构和支撑装置(4);其中,所述炉体(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4);所述隔板(3)设置于所述炉体(1)内且将所述炉体(1)内分隔成燃烧室(5)和集风室(6),所述集风室(6)靠近所述炉体(1)的第一端,并且,所述炉体(1)的第一端开设有与所述集风室(6)相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与向所述集风室(6)内输送压缩空气的送风装置相连接;每个所述送风管(2)均部分置于所述炉体(1)的外部,并且,每个所述送风管(2)均穿设所述炉体(1)的第二端和所述隔板(3)且与所述集风室(6)相连通;所述炉体(1)对应于所述燃烧室(5)处开设输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输气机构设置于所述炉体(1)且对应于所述燃烧室(5)处,以向所述燃烧室(5)内输送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风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形的壳体(8);其中,所述炉体(1)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壳体(8)的内径较大的一端为开口端且与所述炉体(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壳体(8)的内径较小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8)的封闭端;所述壳体(8)的内部空间形成与所述集风室(6)相连通的过渡腔(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风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漏灰梳篦(10);其中,所述漏灰梳篦(1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燃烧室(5)的底部且与各所述送风管(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对应于燃烧室(5)的内侧壁设置有多个限位件,所述漏灰梳篦(10)放置于各所述限位件上。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艳波郝海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