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6340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8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属于服务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三方业务系统、服务器Ⅰ,第三方业务系统与业务管理平台双向网络电性连接,第三方业务系统的输入端与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的输出端网络电性连接,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与业务管理平台、业务编排模块、业务保障模块、AI共享平台电性连接,AI共享平台的输出端与统一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构建的SDN网络架构,能够通过相关网络信息、流采集以及网络质量采集技术实现基于全局的多维度可视呈现能力。视呈现能力。视呈现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属于服务器


技术介绍

[0002]广域网是连接不同地区局域网或城域网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通常需要跨接很广泛的物理范围,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地区、城市和国家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改造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面临着企业生产及组织架构改造。作为企业IT系统连接支撑的核心部分,广域网也凸显出了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0003]1.接入节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部署周期长、维护难度大
[0004]由于企业分支网点分布广、设备数量庞大,分支前端缺乏有效的IT支持能力,加之传统的路由器采用命令行的配置方式,因此会造成部署周期长,维护能力差,业务变更复杂,配置难度大、风险高等诸多问题;随着企业集中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业务向公有云、混合云的迁移,如何实现分支机构与云数据中心的高效连接,是传统网络架构面临的难题。
[0005]2.传统网络技术简单僵化、难于满足业务敏捷性的要求
[0006]传统的路由方式(OSPF、PBR),只能基于目标IP地址, 而不能根据业务内容进行路径选择;传统方式只选择所谓的最优路径,无法在诸多网络品质(带宽、延迟、丢包率等)上不对称的传输路径间进行动态、智能的流量调度,保障用户体验。
[0007]3.广域网带宽与性能需求迅猛,成本压力不断攀升
[0008]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虽然可以提升传输效率,但也严重加剧了企业IT的运维成本,尤其针对长途、甚至跨国的广域网。拓展带宽来源(如互联网、LTE)、优化传输性能(带宽优化、延迟优化)已经成为企业IT乃至公司决策层关注的关键问题。
[0009]4.缺乏网络流量与性能的实时可视化监控
[0010]传统广域网场景下,需要部署大量的广域网探针或广泛地启用Netflow技术,才能实现对网络流量与性能的可视化管理,因此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并加重网络设备的工作负担,因此严重制约了广域网管理水平与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包括第三方业务系统、服务器Ⅰ,所述第三方业务系统与业务管理平台双向网络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方业务系统的输入端与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的输出端网络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的输入端与业务管理平台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的输入端与业务编排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
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的输入端与业务保障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与AI共享平台双向电性连接,所述AI共享平台的输出端与统一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AI共享平台的输入端与先知分析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统一控制器包括设备自动化上线模块、虚拟网络管理模块、流量智能调度模块、专线与自助服务模块、资产管理与容量管理模块,所述先知分析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智能分析模块、算法模型模块、共享交互模块。
[0014]进一步地,所述统一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网络设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先知分析器的输入端与网络设备输出端电性连接,网络设备能提供协议接口,接受控制器管理。
[0015]进一步地,所述服务器Ⅰ通过网络与交换机双向连接,所述交换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Ⅱ双向连接,所述交换机通过网络与服务器Ⅲ双向连接,所述交换机通过网络与核心路由器Ⅱ双向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核心路由器Ⅱ通过网络与核心路由器Ⅰ、分支路由器Ⅰ、分支路由器Ⅱ双向连接,所述核心路由器Ⅰ通过网络与分支路由器Ⅰ双向连接,所述核心路由器Ⅰ通过网络与分支路由器Ⅱ双向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方业务系统和业务管理平台属于管理编排层,所述业务编排模块、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业务保障模块、AI共享平台、统一控制器、先知分析器属于管理控制层。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可视网络:通过构建的SDN网络架构,能够通过相关网络信息、流采集以及网络质量采集技术实现基于全局的多维度可视呈现能力,能提供全局的网络拓扑呈现,设备状态、链路流量及状态呈现,链路质量呈现、应用的多维度呈现以及网络故障呈现。
[0020]2.本技术敏捷QoS部署:通过构建的SDN网络架构,实现全网资源带宽可视化,可以实现基于控制器Web页面的简易全局QoS配置一键下发,避免人为手工部署调整的低效性和高运维风险,保障关键业务。对非法或低优先级流量可以进行及时封堵和限速,增强用户应用体验,提升IT能效。WAN控制器上可在应用组-应用策略页面配置最大带宽,达到基于应用组限速的目的,限速配置会下发到设备LAN口;当向运营商租用的带宽小于接口带宽,为防止超限流量在运营商处直接丢弃,可在设备管理页面,直接在设备WAN口进行限速配置;当网络中配置多个优先级的应用流量并存在拥塞时,高优先级应用流量需要进行低时延保障,可在应用策略页面配置应用保障策略,根据优先级部署不同QOS队列和带宽百分比。
[0021]3.本技术深度应用可视(DPI):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深度分组检测,通常简称为DPI。所谓深度分组检测是相对普通报文检测而言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即对第七层,也即应用层的内容(净荷)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根据应用层的净荷特征识别其应用类型或内容。当IP数据包、TCP或者UDP数据流经过基于DPI技术的网络设备时,DPI引擎通过深入读取IP包载荷的内容来对OSI 7层协议中的应用层信息进行重组,从而识别出IP包的应用层协议。WAN控制器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内容特征的应用层协议识别(提取应用报文区别于其它应用报文的特征,通过将报文的内容与特征库中的特征项进行匹配来识别报文所属的应用层协议)方式的应用定义功能,企业用户既可以基于系统内置的APR特征库来快
速定义要识别的应用,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来自定义要识别的业务流量特征,给用户提供了更精细化识别和调度用户应用流量的能力。
[0022]4.本技术智能选路:通过构建的SDN网络架构可以在企业分支和总部的广域网链路上进行探针下发,通过高性能NQA技术进行网络性能采集,实时的性能采集还原网络的真实状态,辅助设备做实时的分布式智能流量调度。支持基于路径优选、基于链路质量优选、基于应用带宽、以及时间段策略的选路和多重功能组合的智能流量调度功能。如管理员可以选择基于应用带宽+期望的SLA质量(如丢包、延迟和抖动等)进行业务选路和调度,也可以选择基于应用带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包括第三方业务系统(1)、服务器Ⅰ(2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业务系统(1)与业务管理平台(2)双向网络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方业务系统(1)的输入端与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4)的输出端网络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4)的输入端与业务管理平台(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4)的输入端与业务编排模块(3)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4)的输入端与业务保障模块(5)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智能分析、业务仿真与业务执行模块(4)与AI共享平台(6)双向电性连接,所述AI共享平台(6)的输出端与统一控制器(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网络实时流量和流量均衡算法架构系统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I共享平台(6)的输入端与先知分析器(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统一控制器(7)包括设备自动化上线模块(9)、虚拟网络管理模块(10)、流量智能调度模块(11)、专线与自助服务模块(12)、资产管理与容量管理模块(13),所述先知分析器(8)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4)、数据处理模块(15)、智能分析模块(16)、算法模型模块(17)、共享交互模块(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用网络实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倩张娟淡军张忠贤殷军唐源磊李士涛李云冬柏瑞高伟鹏杨丽琼全利昆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