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花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16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花盆,设置在花盆上,包括与花盆中土壤区,即花盆中填土种植植物的区域,分隔开的用于浇水的空腔体,该空腔体具有用于注水的开口,该空腔体的底部具有与土壤区下部或底部相连通的导水孔或导水缝隙。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不低于花盆土壤区的底面。所述导水孔或导水缝隙位于所述空腔体的位置最低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能够直接向花盆土壤的底部浇水,且土壤区以外无残留水、从而可通过预先称量水量来进行准确定量的浇水,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花盆


[0001]本技术涉及园艺种植容器
,具体是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花盆。

技术介绍

[0002]一些对于水分要求严格的植物种类(多数原产于干旱地区),例如各种多肉植物、块根/块茎/鳞茎类植物等,在我国日益广泛地在生产、生活和研究等方面得到栽培。由于在原产地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生理结构,相较于普通植物,其生长过程中对于水分环境的要求有以下两个特性:
[0003](1)浇水方式:此类植物的肉质部分、肉质部分与根的连接处、块根/块茎/鳞茎等部位,对于水湿比较敏感,水浸或淋湿后容易造成腐烂。最理想的浇水方式,是仅使负责吸水的须状根系接触到水分,而须根与肉质部分(或块根/块茎/鳞茎)的连接处及连接处以上的部分保持干燥,这样绝无因水湿而导致腐烂的风险;
[0004](2)浇水量:此类植物的适宜供水周期为“浇水后土壤湿润—土壤干燥期—浇水后土壤湿润—土壤干燥期”这样的循环往复。此类植物的吸水力强,浇水量过大导致的土壤湿润期过长甚至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会带来腐烂、徒长、植物体开裂等各种问题。因此为了控制湿润期的时间长度,每次浇水时需要限定水量。在炎热天气、阳光不足的连阴天气、某些植物的蜕皮季节和开花季节等,更需要严格控制浇水量以防出现前述各种问题,有时单株植物的合适浇水量只有数毫升。因此,要求浇水流程中能够以较小的误差准确地控制浇入的水量。
[0005]在目前已有的产品和各种专利中,虽然有的花盆结构可以实现从底部供水,但是因构造所限均会在花盆的土壤区以外的区域残余大量水分,无法确保浇入的水分完全进入花盆的土壤当中。(请参阅申请号为201220222692.0的专利文件和申请号为201410112737.2的专利文件为例)因此即使先用器具称量出确切的水量然后按照相应的实施步骤浇入,也无法确定最终进入土壤的有效浇水量,大量的水会残存在花盆土壤区以外的区域当中,蒸发散失掉。尤其在所需的浇水量较小的情况下,这种误差的比例就更大了。
[0006]因此,如何满足特定植物类群两方面(浇水方式和浇水量)的需水特性,以便消除当前栽培时存在的最主要困扰,成为目前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解决了如何在花盆底部实现无残余浇水的技术难题,土壤区以外无残留水,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0008]为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设置在花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花盆中土壤区(即花盆中填土种植植物的区域,后同)分隔开的用于浇水的空腔体,该空腔体具有用于注水的开口,该空腔体的底部具有与土壤区下部或底部相连通的导水孔或导水缝隙。
[0010]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不低于花盆土壤区的底面。这是为了确保向所述空腔体内注水后,水能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流入花盆的土壤区,从而完全被土壤吸收。
[0011]优选的,所述导水孔或导水缝隙位于所述空腔体的位置最低处,例如侧面底部或者内底面上。这是为了确保注入所述空腔体中的水能够全部入花盆土壤区,不会因为水位下降至低于导水孔或导水缝的位置后,剩余的水无法流入花盆土壤区。
[0012]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内底(即空腔体内部最低位置的表面)面积小于空腔体的最大纵截面积的50%。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积小于或等于空腔体的最大横截面积。这都是为了限定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积,与注入空腔中水的体积,二者之比例较小。按照前述结构,注入空腔体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花盆土壤区以后,最主要的残余水是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以水滴、水膜等形式存在于空腔体内底上的。此内底的面积越小,这种残余水越少。此内底面积与注入水体积的比例越小,浇水后残余水的占比越小。内底面积足够小的情况下,此种残余水会全部与所述导水孔或导水缝相连,从而在盆内土壤的毛细管力作用下吸入殆尽。
[0013]优选的,所述空腔体根据需求可以在所述花盆中设置一个或多个。当花盆底面积较大时,为使浇水更均匀,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用于浇水的空腔体。
[0014]优选的,所述空腔体可按照需求设置于所述花盆的侧面、角上或内部。
[0015]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注水开口位于空腔体的上部或侧上部。开口位置尽量高,在一定的空腔体体积下,可以容纳的注水量最多,对于空间的利用是最大化的。
[0016]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与花盆土壤区底面的高度差不超过花盆土壤区总高度的50%。限制所述高度差,是为了确保注入所述空腔体中的水通过导水孔或导水缝流出后,能够迅速地向下流到花盆土壤区底部并在底部扩散,较为均匀地被底部的土壤吸收。而假如高度差过大,水在向下流淌的过程中会被中途的土壤吸收较多,这样水分在土壤区的分布高度就不够均匀。
[0017]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注水开口,可配置盖子、塞子或其他堵口零件。在使用所述花盆进行植物的栽种操作时,将所述空腔体的口部堵塞,可以避免土壤植料落入所述空腔体中。也可以用于日常预防异物落入所述空腔体中。
[0018]优选的,所述空腔体的侧壁上可以设置能够实时反应空腔体中水量的体积刻度。
[0019]优选的,所述空腔体与所述花盆一体化,或者与所述花盆分体配合使用。
[0020]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花盆,所述花盆包含上述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
[0021]本技术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0022](1)浇水时,水从花盆底部进入花盆土壤区,对于水分敏感的植物,其易烂部位不会接触到水;
[0023](2)同时,浇水后几乎没有残余水,浇入的全部水都进入到花盆内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吸收区域,通过预先称量出确定水量再浇入,可以准确地控制进入花盆土壤区的有效浇水量,尤其是在所需浇水量较少的情况下,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准确度高很多,通过准确地控制有效浇水量,植物不会因为浇水量过多而出现腐烂、徒长、植物体开裂等各种问题,亦不会浇水量过少而生长不良;
[0024]上述(1)(2)两方面,解决了栽培那些对水分要求严苛的植物种类当前存在的最主
要难点;
[0025](3)对大批量植物而言,每盆能采用一致的浇水量,便于统一管理;
[0026](4)本技术的结构简洁实用、易于实施生产。
附图说明
[0027]注:本专利中前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中的空腔体”,为了叙述简便,在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中均简称为“空腔体”。
[0028]图1A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沿对角线方向的纵剖面图;
[0029]图1B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斜上方俯视图;
[0030]图1C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侧斜上方俯视图;
[0031]图1D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底部视图;
[0032]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组装完毕后的纵剖面图;
[0033]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设置在花盆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花盆中土壤区分隔开的用于浇水的空腔体,该空腔体具有用于注水的开口,该空腔体的底部具有与土壤区下部或底部相连通的导水孔或导水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不低于花盆土壤区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孔或导水缝隙位于所述空腔体的位置最低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积小于空腔体的最大纵截面积的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体的内底面积小于或等于空腔体的最大横截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水的花盆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体具有一个或多个。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现无残余底部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冬宝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十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