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5081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包括电缆本体、转动套、固定套、连接端子和第二限位环,两个所述电缆本体相对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环,两个所述电缆本体之间插接有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外壁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环,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环相对一侧表面均贴合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二限位环两侧外壁均贴合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限位环外壁安装有固定套,两个所述电缆本体外壁均滑动安装有转动套,所述电缆本体内部均设置有呈圆形阵列分布的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固定套和转动套,能够提高电缆本体连接处的密封性,并且电缆本体内部设置了铅芯,使得电缆本体的重量增加,避免产生电缆本体在水中漂浮的情况。避免产生电缆本体在水中漂浮的情况。避免产生电缆本体在水中漂浮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
,具体为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

技术介绍

[0002]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电缆会被置于水下,采用水下铺设的方式进行埋线,但是在铺设过程中,电缆的连接处的密封防水问题是首要的,连接处的密封防水决定着输送的成功与否,若产生漏电,不仅会损耗电能,还会产生安全风险,引发事故,并且在水中架设线路时,由于不同规格的电缆,单位长度的重量也不相同,部分电缆会在水中产生漂浮,因而影响了实际埋线的效果,不利于进行施工和埋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包括电缆本体、转动套、固定套、连接端子和第二限位环,两个所述电缆本体相对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环,两个所述电缆本体之间插接有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外壁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环,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环相对一侧表面均贴合有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二限位环两侧外壁均贴合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限位环外壁安装有固定套,两个所述电缆本体外壁均滑动安装有转动套,所述电缆本体内部均设置有呈圆形阵列分布的导线。
[0005]优选的,所述导线外壁均包裹有绝缘层,且电缆本体内部设有填充层。
[0006]优选的,所述电缆本体内部轴心线位置处插接有铅芯。
[0007]优选的,两个所述转动套转动插接在固定套两侧内部,且固定套内壁与转动套外壁均开设有相啮合的螺纹。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转动套相背离一端外壁呈正六边形设计。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相对一侧表面均采用斜面状设计,且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相适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电缆本体内部设置铅芯,增大了电缆本体的单位长度重量,使得电缆本体能够全面的沉没于水底处,有效解决了电缆本体产生漂浮的问题,更加便于施工人员对电缆本体进行埋线,同时在电缆本体连接处,连接端子可将两个电缆本体进行相互连接,并且转动套在固定套内壁转动,挤压第一限位环向第二限位环靠近,转动套的持续转动,使得第一密封垫与第二密封垫之间相互紧密贴合,从而将连接端子与电缆本体之间的缝隙进行有效密封,大大降低了电缆本体连接处产生漏水的问题,保障电缆本体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电缆本体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电缆本体连接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电缆本体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电缆本体;2、转动套;3、固定套;4、连接端子;5、螺纹;6、第一限位环;7、第二限位环;8、第一密封垫;9、第二密封垫;10、导线;11、绝缘层;12、填充层;13、铅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9]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转动套2、固定套3、连接端子4和第二限位环7,两个电缆本体1相对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环6,两个电缆本体1之间插接有连接端子4,连接端子4外壁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环7,两个第一限位环6相对一侧表面均贴合有第一密封垫8,第二限位环7两侧外壁均贴合有第二密封垫9,第一密封垫8与第二密封垫9相对一侧表面均采用斜面状设计,且第一密封垫8与第二密封垫9相适配,第二限位环7外壁安装有固定套3,两个电缆本体1外壁均滑动安装有转动套2,两个转动套2转动插接在固定套3两侧内部,且固定套3内壁与转动套2外壁均开设有相啮合的螺纹5,两个转动套2相背离一端外壁呈正六边形设计,在电缆本体1连接处,连接端子4可将两个电缆本体1进行相互连接,并且转动套2在固定套3内壁转动,挤压第一限位环6向第二限位环7靠近,转动套2的持续转动,使得第一密封垫8与第二密封垫9之间相互紧密贴合,从而将连接端子4与电缆本体1之间的缝隙进行有效密封,大大降低了电缆本体1连接处产生漏水的问题,保障电缆本体1的正常使用。电缆本体1内部均设置有呈圆形阵列分布的导线10,导线10外壁均包裹有绝缘层11,且电缆本体1内部设有填充层12,电缆本体1内部轴心线位置处插接有铅芯13,铅芯13增大了电缆本体1的单位长度重量,使得电缆本体1能够全面的沉没于水底处,有效解决了电缆本体1产生漂浮的问题,更加便于施工人员对电缆本体1进行埋线。
[0020]工作原理:铅芯13增大了电缆本体1的单位长度重量,使得电缆本体1能够全面的沉没于水底处,有效解决了电缆本体1产生漂浮的问题,更加便于施工人员对电缆本体1进行埋线,同时在电缆本体1连接处,连接端子4可将两个电缆本体1进行相互连接,并且转动套2在固定套3内壁转动,挤压第一限位环6向第二限位环7靠近,转动套2的持续转动,使得第一密封垫8与第二密封垫9之间相互紧密贴合,从而将连接端子4与电缆本体1之间的缝隙进行有效密封,大大降低了电缆本体1连接处产生漏水的问题,保障电缆本体1的正常使用。
[002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转动套(2)、固定套(3)、连接端子(4)和第二限位环(7),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缆本体(1)相对一侧外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环(6),两个所述电缆本体(1)之间插接有连接端子(4),所述连接端子(4)外壁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环(7),两个所述第一限位环(6)相对一侧表面均贴合有第一密封垫(8),所述第二限位环(7)两侧外壁均贴合有第二密封垫(9),所述第二限位环(7)外壁安装有固定套(3),两个所述电缆本体(1)外壁均滑动安装有转动套(2),所述电缆本体(1)内部均设置有呈圆形阵列分布的导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下用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0)外壁均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宝特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