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826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开关S1的第一端连接至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开关S1的第二端通过反相器X1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开关S1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开关S2的第一端连接至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开关S2的第二端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开关S2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MOS管M1的漏极通过偏置电流源I1连接至电源电压VDD,MOS管M1的栅极连接至放大器A1的输出端,MOS管M1的源极和衬底分别连接至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以及通过偏置电流源I2接地,电容Css与偏置电流源I2并联;从而保证充电系统的安全稳定。稳定。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持式设备得到了大量的普及,这样对常用的锂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的速度产生了比较高的要求。
[0003]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电池充电的安全和效率最大化,锂离子电池充电分为三个阶段:预充(涓流),恒流,和恒压区。恒流阶段是电池充电最快的区间,经常采用1C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预充阶段通常采用比恒流区小的多的电流(0.1C—0.2C)对低电压的电池进行预充电。恒压阶段是当电池电压接近充饱电压的时候,充电电流逐渐下降直到低于截止电流,完成充电。电池的整个充电过程如图一所示。当电池电压低于2.5V时,充电器进入预充区;当电池电压高于2.5V时,充电器进入恒流区;当电池电压等于4.2V(充饱电压)时,充电器进入恒压区。
[0004]充电器在从预充阶段到恒流区或者恒流区到预充阶段过度的时候,充电电流会从0.1C 变为1C或者从1C变为0.1C,随着电池的容量C越来越大,在充电模式切换的时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在由于两个阶段的电流差很大,极容易在充电器端产生浪涌电流,会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问题;二是由于巨大的电流变化会在锂离子电池的内阻上产生很大的电压差,会导致充电的时候充电器的模式来回反复切换,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在充电电池系统中加入了一个软启动电路,当系统判断电池从预充区进入恒流区或者从恒流区进入预充区的时候,充电电压能够缓慢的增加或者减少,从而达到减小浪涌电流让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该切换电路预设多个阶段的参数,其中包括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3,所述切换电路包括软启动电路以及涓流充电检测模块,所述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用于检查电池电压;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反相器X1、开关S1、开关S2、偏置电流源I1、偏置电流源I2、放大器A1、MOS管M1以及电容Css;所述开关S1的第一端连接至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所述开关S1的第二端通过反相器X1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开关S1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所述开关S2的第一端连接至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3,所述开关S2的第二端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开关S2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所述MOS管M1的漏极通过偏置电流源I1连接至电源电压VDD,所述MOS管M1的栅极连接至放大器A1的输出
端,所述MOS管M1的源极和衬底分别连接至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以及通过偏置电流源I2接地,所述电容Css与偏置电流源I2并联。
[0008]优选的,所述切换电路还包括充电电池系统、控制器、驱动电路、第一误差放大器A3和第二误差放大器A4,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驱动电路连接至充电电池系统,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A3和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预设多个阶段的参数还包括恒压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1,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A3的正输入端连接至恒压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1,所述第一误差放大器A3的负输入端连接电池电压VBAT;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正输入端连接至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负输入端连接有充电电流采集模块,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用于检测充电电流。
[0009]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模块D1和第二驱动模块D2,所述第一驱动模块D1和第二驱动模块D2包括多个串联且尺寸逐渐变大的反相器。
[0010]优选的,所述充电电池系统包括MOS管M100、MOS管M101、储能电感L1以及采样电阻R100,所述MOS管M100的栅极连接至第一驱动模块D1的输出端,所述MOS管M100的源极连接至充电器的输入端,所述MOS管M101的栅极连接至第二驱动模块D2的输出端,所述MOS管M100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M100和MOS管M101的漏极分别连接至储能电感L1的一端,所述储能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至采样电阻R100的一端,所述采样电阻R10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池电压VBAT。
[0011]优选的,所述充电电流采集模块包括放大器A2,所述放大器A2的正输入端连接至储能电感L1与采样电阻R100之间,所述放大器A2的负输入端连接至电池电压VBAT,所述放大器A2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负输入端。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在现有的电池充电系统中,加入了软启动电路,当系统判断电池从预充区进入恒流区或者从恒流区进入预充区的时候,充电的能够缓慢的增加或者减少从而达到减小浪涌电流让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电池充电曲线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充电电池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第一驱动模块D1和第二驱动模块D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充电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结构示意图;图6是软启动电路连接示意图;图7是软启动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施1该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该切换电路预设多个阶段的参数,其中恒压区充电
的参考电压Vref1、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3。
[0015]如图2所示,该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包括充电电池系统、控制器、驱动电路、第一误差放大器A3和第二误差放大器A4,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驱动电路连接至充电电池系统,第一误差放大器A3和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控制器的输入端;第一误差放大器A3的正输入端连接至恒压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1,第一误差放大器A3的负输入端连接电池电压VBAT;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正输入端连接至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第二误差放大器A4的负输入端连接有充电电流采集模块,充电电流采集模块用于检测充电电流。
[0016]第一误差放大器A3是用来控制电池充电系统在恒压区充电电流的放大器,当电池电压VBAT接近参考电压vref1时,通过第一误差放大器A3拉低其输出,Verr电压减小电池充电电流从而使得电池充电系统进入恒压区充电;当VBAT低于参考电压Vref1时,Verr的信号被第二误差放大器A4控制。
[0017]充电电流采集模块,会把充电电流按照100*R100的比例产生Vcs,Vref1是系统在恒压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是系统在恒流区充电时的参考低压,Vref3是系统在涓流区充电时的参考电压,通常Vref2=10*Vr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池充电模式的切换电路,该切换电路预设多个阶段的参数,其中包括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3,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软启动电路以及涓流充电检测模块,所述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用于检查电池电压;所述软启动电路包括反相器X1、开关S1、开关S2、偏置电流源I1、偏置电流源I2、放大器A1、MOS管M1以及电容Css;所述开关S1的第一端连接至恒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2,所述开关S1的第二端通过反相器X1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开关S1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所述开关S1的第二端为控制端,从而控制开关S1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的通断;所述开关S2的第一端连接至涓流区充电的参考电压Vref3,所述开关S2的第二端连接至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开关S2的第三端连接至放大器A1的正输入端;所述开关S2的第二端为控制端,从而控制开关S2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的通断;所述MOS管M1的漏极通过偏置电流源I1连接至电源电压VDD,所述MOS管M1的栅极连接至放大器A1的输出端,所述MOS管M1的源极和衬底分别连接至放大器A1的负输入端、软启动电路的输出端以及通过偏置电流源I2接地,所述电容Css与偏置电流源I2并联;所述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出信号Vtrickle=1代表电池电压较低,进入预充电状态,闭合开关S2,断开开关S1,此时放大器 A1 正输入端的输入电压Vref=Vref3,经过放大器A1和MOS管M1,软启动电路输出电压VrefC=Vref3;所述涓流充电检测模块的输入信号Vtrickle=0代表电池电压较高,进入恒流充电状态,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此时放大器 A1 正输入端的输入电压Vref=Vref2,经过放大器A1和MOS管M1,软启动电路输出电压VrefC=Vref2,从而实现软启动电路输出电压VrefC缓慢的变化,从而实现模式切换时的软启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坤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