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鸿钧专利>正文

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458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包括机座和直管存放架,所述机座上形成有加工路径,加工路径上依次设有用于存放直管的直管存放架、用于将直管折弯的弯管机构和对折弯后的弯管进行开孔的打孔机构,加工路径对应直管存放架、弯管机构和打孔机构的上方设有轨道,轨道上对应直管存放架与弯管机构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直管的直管装夹小车,轨道上对应弯管机构与打孔机构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弯管的弯管装夹小车。此款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的弯管机构和打孔机构横向分布(即弯管工位和打孔工位横向分布),采用管体装夹小车在工位上方移动管件进出工位,配合弯管机构和打孔机构的动作,实现自动化弯管和打孔,提高工作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弯管设备,特别是一种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弯管设备包括基板、转轴、弯管驱动装置、活动压管装置和固定压管装置,基板竖直设置,转轴横向设置,并且转轴转动设置在基板上,弯管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压管装置绕转轴转动,待弯曲的管体的一部分以转轴为支点并在固定压管装置与转轴配合下固定在转轴外,弯管驱动装置向管体的另一部分施压,并且活动压管装置被弯管驱动装置带动围绕转轴转动,实现管体围绕转轴弯曲。改结构的放管方式是横向放管,以致其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另外,转轴呈悬臂梁结构,长期作为支点受力,容易导致转轴变弯,转轴与基板之间的轴承受力不均而磨损。
[0003]还有,弯管(弯曲的金属管)在医疗领域、家具领域等经常可见,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弯管(尤其是双弯管)指向弯内侧方向自动打孔的问题,其操作主要是人工将双弯管放置在工装上进行打孔,效率低、安全隐患风险高。所以,进一步制约了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管和打孔工位横向分布,采用管体装夹小车在工位上方移动管件进出工位的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包括机座和直管存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上形成有加工路径,加工路径上依次设有用于存放直管的直管存放架、用于将直管折弯的弯管机构和对折弯后的弯管进行开孔的打孔机构,加工路径对应直管存放架、弯管机构和打孔机构的上方设有轨道,轨道上对应直管存放架与弯管机构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直管的直管装夹小车,轨道上对应弯管机构与打孔机构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弯管的弯管装夹小车。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具体的一方案,所述直管存放架背向机座的一侧设有用于将直管送入直管存放架的直管送料机构,实现送料自动化。
[0007]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座上对应直管存放架、弯管机构、打孔机构、直管装夹小车和弯管装夹小车外设有框架,框架外设有门体。门体对这个生产线进行遮盖,可以减少噪音,也能避免误触碰,实现生产环境的美化升级。
[0008]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弯管机构为将直管弯折成双弯管的双弯管机构,所述打孔机构包括第一打孔装置和第二打孔装置,第一打孔装置和第二打孔装置依次设置在弯管机构背向打孔机构的方向上,并且,第一打孔装置和第二打孔装置一左一右分布,以分别对双弯管的两端弯管进行打孔;所述弯管装夹小车设有两台。双弯管的每一根管脚的打孔分
别由一套打孔装置实现。
[0009]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弯管机构包括工作台板、左转轴、左弯管驱动装置、左压管装置、右转轴、右弯管驱动装置、右压管装置和中间压管装置,左转轴和右转轴左右分布、并分别转动设置在工作台板上,左转轴和右转轴外分别套设有左垫套和右垫套,左弯管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左转轴转动,左压管装置包括左压管气缸、左旋转臂和左压块,左旋转臂与左转轴传动连接,左压管气缸设置在左旋转臂上、并与左压块传动连接,左压块位于左垫套左侧外;右弯管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右转轴转动,右压管装置包括右压管气缸、右旋转臂和右压块,右旋转臂与右转轴传动连接,右压管气缸设置在右旋转臂上、并与右压块传动连接,右压块位于右垫套右侧外;中间压管装置包括中压管气缸和中压块,中压管气缸固定设置在工作台板上、并与中压块传动连接,中压块朝向左垫套和右垫套之间,中压块、左垫套和右垫套之间还形成有让位区。让位区是为了让直管或弯管装夹小车的夹头可以伸进去装卸工件。
[0010]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打孔装置包括第一承板、第一定模、第一动模、第一合模油缸、第一插芯气缸、第一芯棒、第一打孔机构、底座和推送气缸,第一定模固定设置在第一承板上,第一动模滑动设置在第一承板上,第一合模油缸连接在第一承板与第一动模之间,以控制第一动模与第一定模相对开合运动;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之间形成第一夹腔,第一芯棒与第一插芯气缸传动连接,第一插芯气缸控制第一芯棒插入第一夹腔,第一定模和/或第一动模上设有所述第一打孔机构,第一定模和/或第一动模对应第一打孔机构设有与第一夹腔连通的第一销孔;第一承板滑动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与第一承板之间设有推送气缸,推送气缸控制第一承板在底座上滑动。
[0011]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打孔装置包括第二承板、第二定模、第二动模、第二合模油缸、第二插芯气缸、第二芯棒、第二打孔装置、压头、推压气缸、前延伸平台和后延伸平台,第二定模固定设置在第二承板上,第二动模滑动设置在第二承板上,第二合模油缸连接在第二承板与第二动模之间,以控制第二动模与第二定模相对开合运动;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之间形成第二夹腔,第二芯棒与第二插芯气缸传动连接,第二插芯气缸控制第二芯棒插入第二夹腔,第二定模和/或第二动模上设有所述第二打孔装置,第二定模和/或第二动模对应第二打孔装置设有与第二夹腔连通的第二销孔;前延伸平台和后延伸平台分布设置在第二承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二夹腔前后指向,推压气缸设置在前延伸平台上、并与压头传动连接,压头位于第二夹腔的前端外,所述第二插芯气缸设置在后延伸平台上。
[0012]上述第一打孔装置和第二打孔装置均有插芯动作,芯棒也同样对应销孔设有孔位,将芯棒插入管脚内,再对管脚进行打孔,避免管脚被打扁。
[0013]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直管装夹小车包括第一滑板、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升降驱动气缸、第一升降板和左右两套夹管机构,第一滑板滑动设置在轨道上,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第一滑板上,第一驱动电机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轨道旁设有直齿条,直齿条与轨道相对平行设置,驱动齿轮与直齿条啮合;第一升降驱动气缸设置在第一滑板上、并与第一升降板传动连接,第一升降板设置在第一滑板下方,左右两套夹管机构分别左右分布设置在第一升降板上。
[0014]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弯管装夹小车包括第二滑板、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升降驱动气缸、第二升降板、一套夹管机构和左右两套弯管侧扶装置,第二滑板滑动设置在轨道
上,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第二滑板上,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齿轮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齿轮与直齿条啮合;第二升降驱动气缸设置在第二滑板上、并与第二升降板传动连接,第二升降板设置在第二滑板下方,夹管机构位于第二升降板的中部,左右两套弯管侧扶装置分别左右分布设置在第二升降板上,夹管机构与弯管侧扶装置前后错开。套夹管机构用于夹持双弯管的中部,左右两套弯管侧扶装置用于扶住双弯管的左右两个管脚外侧,使得双弯管保持水平状态。
[0015]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直管存放架包括管架、投料臂和分隔叉头组件,管架上设有用于竖直方向摆放直管的U型槽,管架的前端左右两侧设有轴座,轴座上转动设有投料臂,轴座上设有高出投料臂上表面的限位凸起,分隔叉头组件设有左右两组,每组分隔叉头组件的一端与联动推板连接,分隔叉头组件的另一端伸向管架中U型槽的所在竖直面中,联动推板前后滑动设置在管架上。
[0016]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隔叉头组件包括一个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包括机座(80)和直管存放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80)上形成有加工路径,加工路径上依次设有用于存放直管的直管存放架(1)、用于将直管折弯的弯管机构(10)和对折弯后的弯管进行开孔的打孔机构,加工路径对应直管存放架(1)、弯管机构(10)和打孔机构的上方设有轨道(20),轨道(20)上对应直管存放架(1)与弯管机构(10)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直管的直管装夹小车(2),轨道(20)上对应弯管机构(10)与打孔机构之间设有用于装夹及移动弯管的弯管装夹小车(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存放架(1)背向机座(80)的一侧设有用于将直管送入直管存放架(1)的直管送料机构(7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80)上对应直管存放架(1)、弯管机构(10)、打孔机构、直管装夹小车(2)和弯管装夹小车(3)外设有框架(110),框架(110)外设有门体(1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机构(10)为将直管弯折成双弯管的双弯管机构,所述打孔机构包括第一打孔装置(50)和第二打孔装置(60),第一打孔装置(50)和第二打孔装置(60)依次设置在弯管机构(10)背向打孔机构的方向上,并且,第一打孔装置(50)和第二打孔装置(60)一左一右分布,以分别对双弯管的两端弯管进行打孔;所述弯管装夹小车(3)设有两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机构(10)包括工作台板(9)、左转轴(92)、左弯管驱动装置、左压管装置、右转轴(94)、右弯管驱动装置、右压管装置和中间压管装置,左转轴(92)和右转轴(94)左右分布、并分别转动设置在工作台板(9)上,左转轴(92)和右转轴(94)外分别套设有左垫套(93)和右垫套(95),左弯管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左转轴(92)转动,左压管装置包括左压管气缸(7)、左旋转臂(71)和左压块(75),左旋转臂(71)与左转轴(92)传动连接,左压管气缸(7)设置在左旋转臂(71)上、并与左压块(75)传动连接,左压块(75)位于左垫套(93)左侧外;右弯管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右转轴(94)转动,右压管装置包括右压管气缸(8)、右旋转臂(81)和右压块(85),右旋转臂(81)与右转轴(94)传动连接,右压管气缸(8)设置在右旋转臂(81)上、并与右压块(85)传动连接,右压块(85)位于右垫套(95)右侧外;中间压管装置包括中压管气缸(4)和中压块(41),中压管气缸(4)固定设置在工作台板(9)上、并与中压块(41)传动连接,中压块(41)朝向左垫套(93)和右垫套(95)之间,中压块(41)、左垫套(93)和右垫套(95)之间还形成有让位区(10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弯管及打孔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孔装置(50)包括第一承板(504)、第一定模(505)、第一动模(506)、第一合模油缸(5061)、第一插芯气缸(509)、第一芯棒(5071)、第一打孔机构、底座(502)和推送气缸(501),第一定模(505)固定设置在第一承板(504)上,第一动模(506)滑动设置在第一承板(504)上,第一合模油缸(5061)连接在第一承板(504)与第一动模(506)之间,以控制第一动模(506)与第一定模(505)相对开合运动;第一定模(505)与第一动模(506)之间形成第一夹腔,第一芯棒(5071)与第一插芯气缸(509)传动连接,第一插芯气缸(509)控制第一芯棒(5071)插入第一夹腔,第一定模(505)和/或第一动模(506)上设有所述第一打孔机构,第一定模(505)和/或第一动模(506)对应第一打孔机构设有与第一夹腔连通的第一销孔;第一承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鸿钧黄泽辉蒋进良
申请(专利权)人:吕鸿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