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4387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7 21:37
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包括底座、第二支撑板、第一磨料管、第二磨料管、第一活塞、第一电动伸缩杆、模具、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三支撑板、第一连杆、压紧组件和夹紧组件;底座上设有两组第一支撑板;第一磨料管与第二磨料管连通;第一活塞位于第一磨料管内;第一电动伸缩杆端部与第一活塞连接;夹紧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第二电动伸缩杆底部与第三支撑板连接;第三支撑板底部设有连接柱;连接柱底部设有第四支撑板;第二连杆连接压杆底部和第二活塞;限位杆伸入第三磨料管内;盲孔孔底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底座上设有控制器和控制台。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磨料能对模具孔内壁实现双向磨料抛光,提高抛光效果和效率,同时模具的定位简单方便。简单方便。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磨粒流抛光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磨粒流抛光是指一种抛光去毛刺工艺,又称为流体抛光或挤压研磨抛光,主要针对内孔、微细孔、不规则形状、球面曲面、齿轮等,以效率高、抛光去毛刺彻底、不伤工件而著称,模具加工时,工件表面的质量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模具的工作面质量高,对于模具的外表面,可直接用传统的打磨抛光即可,但对于内表面,比如模具的工作孔、顶针孔内壁,因环境限制或直径小无法操作等原因,传统的打磨抛光无法实现,针对这些情况,现多采用磨粒流抛光手段,但现有磨粒流抛光多为单向循环抛光,抛光效果及效率不佳,且模具定位麻烦,可能存在晃动导致抛光效果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专利技术目的
[0004]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通过双向抛光,提高磨粒流抛光效果,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模具的夹紧定位方便快捷。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包括底座、第二支撑板、第一磨料管、第二磨料管、第一活塞、第一电动伸缩杆、模具、第二电动伸缩杆、第三支撑板、第一连杆、压紧组件和夹紧组件;压紧组件包括第三磨料管、压杆、第一弹簧、第二连杆、第二活塞和限位杆;
[0007]底座上设有两组竖直的第一支撑板;两组第一支撑板平行;第二支撑板水平设置在两组第一支撑板之间,第二支撑板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在第二支撑板的上下端面上均形成开口;第一磨料管竖直设置在底座上,第一磨料管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板之间,第一磨料管顶部封闭;第二磨料管底部与第一磨料管顶部连通,第二磨料管顶部与第二支撑板连接,第二磨料管的顶部空腔内壁位于第一通孔外周,第二磨料管内壁直径小于第一磨料管内壁直径;第一活塞位于第一磨料管内,第一活塞外周壁与第一磨料管内周壁贴合;第一电动伸缩杆设置在底座上,第一电动伸缩杆位于第一磨料管内,第一电动伸缩杆端部与第一活塞底部连接;
[0008]模具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端面上,模具的模具孔与第一通孔相对;两组夹紧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两组夹紧组件关于模具对称;
[0009]两组第一支撑板顶部之间设有水平的固定板;第二电动伸缩杆设置设置在固定板下端面上,第二电动伸缩杆底部与第三支撑板连接;第三支撑板通过两组第一连杆与两组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三支撑板底部竖直且转动设有连接柱;连接
柱底部设有水平的第四支撑板;
[0010]第四支撑板设有竖直的第二通孔;第三磨料管配合穿过第二通孔,第三磨料管与模具上的模具孔相对,第三磨料管顶部封闭,第三磨料管外周壁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条形槽;第一条形槽在第三磨料管内壁和外壁上均形成开口,两组第一条形槽位于第三磨料管的直径两端;压杆水平穿过两组第一条形槽;第一弹簧一端与第三磨料管封闭的顶部内侧连接,第一弹簧另一端与压杆连接;第二连杆位于第三磨料管内,第二连杆顶部与压杆底部连接,第二连杆底部与第二活塞连接;第二活塞外周壁与第三磨料管内周壁贴合;第四支撑板设有水平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在第四支撑板外周形成开口,第三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限位杆一端配合插入第三通孔并穿过第一条形槽伸入第三磨料管内,限位杆另一端位于第四支撑板外,限位杆外周套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位于第四支撑板外;第三磨料管外周顶部设有第四通孔,第三磨料管下端面与模具上端面贴合时,限位杆配合插入第四通孔内;
[0011]第三磨料管下端面上开设有盲孔,盲孔孔底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底部与第三磨料管下端面平齐;底座上设有控制器和控制台;控制台上设有第一启动按钮、第二启动按钮和第一复位按钮;第一启动按钮、第二启动按钮和第一复位按钮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传输连接,控制器与第一电动伸缩杆以及第二电动伸缩杆均控制连接。
[0012]优选的,压紧组件设置多组,多组压紧组件以连接柱为中心沿圆周分布,多组压紧组件中的第三磨料管的圆形空腔直径均不相等。
[0013]优选的,第四支撑板上设有第五支撑板,第五支撑板位于第一限位板和第三磨料管之间,第五支撑板与第一限位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与第五支撑板连接,第二弹簧另一端与第一限位板连接,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0014]优选的,第三磨料管的封闭顶部外侧设有水平的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为圆柱状,第二限位板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直径。
[0015]优选的,第二磨料管上设有电磁阀,控制台上设有第三复位按钮,第三复位按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与电磁阀控制连接。
[0016]优选的,夹紧组件包括第六支撑板、第三电动伸缩杆、第三弹簧、压板、支撑杆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第六支撑板滑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第六支撑板的滑动方向为靠近或远离模具的方向;第三电动伸缩杆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三电动伸缩杆端部与第六支撑板连接;压板滑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压板的滑动方向与第六支撑板相同,压板位于模具和第六支撑板之间;第三弹簧一端与压板连接,第三弹簧另一端与第六支撑板连接;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六支撑板朝向压板的端面上;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支撑杆朝向压板的端面上;控制台上设有第三启动按钮和第二复位按钮,第三启动按钮和第二复位按钮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与第三电动伸缩杆控制连接;夹紧组件设置两组,两组夹紧组件关于模具对称。
[0017]优选的,第三弹簧设置多组。
[0018]优选的,压板朝向模具的端面上设有多组相互平行的第二条形槽。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磨料能对模具孔内壁实现双向磨料抛光,提高抛光效果和效率,同时模具的定位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的A-A剖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中夹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中控制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底座;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第一通孔;5、第一磨料管;6、第二磨料管;7、第一活塞;8、第一电动伸缩杆;9、电磁阀;10、模具;11、第二电动伸缩杆;12、第三支撑板;13、第一连杆;14、连接柱;15、第四支撑板;16、第二通孔;17、第三磨料管;18、第一条形槽;19、压杆;20、第一弹簧;21、第二连杆;22、第二活塞;23、盲孔;24、第一压力传感器;25、第三通孔;26、限位杆;27、第一限位板;28、第五支撑板;29、第二弹簧;30、第四通孔;31、第二限位板;32、控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加工用磨粒流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第二支撑板(3)、第一磨料管(5)、第二磨料管(6)、第一活塞(7)、第一电动伸缩杆(8)、模具(10)、第二电动伸缩杆(11)、第三支撑板(12)、第一连杆(13)、压紧组件和夹紧组件;压紧组件包括第三磨料管(17)、压杆(19)、第一弹簧(20)、第二连杆(21)、第二活塞(22)和限位杆(26);底座(1)上设有两组竖直的第一支撑板(2);两组第一支撑板(2)平行;第二支撑板(3)水平设置在两组第一支撑板(2)之间,第二支撑板(3)设有第一通孔(4);第一通孔(4)在第二支撑板(3)的上下端面上均形成开口;第一磨料管(5)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磨料管(5)位于两组第一支撑板(2)之间,第一磨料管(5)顶部封闭;第二磨料管(6)底部与第一磨料管(5)顶部连通,第二磨料管(6)顶部与第二支撑板(3)连接,第二磨料管(6)的顶部空腔内壁位于第一通孔(4)外周,第二磨料管(6)内壁直径小于第一磨料管(5)内壁直径;第一活塞(7)位于第一磨料管(5)内,第一活塞(7)外周壁与第一磨料管(5)内周壁贴合;第一电动伸缩杆(8)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电动伸缩杆(8)位于第一磨料管(5)内,第一电动伸缩杆(8)端部与第一活塞(7)底部连接;模具(10)放置在第二支撑板(3)上端面上,模具(10)的模具孔与第一通孔(4)相对;两组夹紧组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板(3)上,两组夹紧组件关于模具(10)对称;两组第一支撑板(2)顶部之间设有水平的固定板(47);第二电动伸缩杆(11)设置设置在固定板(47)下端面上,第二电动伸缩杆(11)底部与第三支撑板(12)连接;第三支撑板(12)通过两组第一连杆(13)与两组第一支撑板(2)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三支撑板(12)底部竖直且转动设有连接柱(14);连接柱(14)底部设有水平的第四支撑板(15);第四支撑板(15)设有竖直的第二通孔(16);第三磨料管(17)配合穿过第二通孔(16),第三磨料管(17)与模具(10)上的模具孔相对,第三磨料管(17)顶部封闭,第三磨料管(17)外周壁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条形槽(18);第一条形槽(18)在第三磨料管(17)内壁和外壁上均形成开口,两组第一条形槽(18)位于第三磨料管(17)的直径两端;压杆(19)水平穿过两组第一条形槽(18);第一弹簧(20)一端与第三磨料管(17)封闭的顶部内侧连接,第一弹簧(20)另一端与压杆(19)连接;第二连杆(21)位于第三磨料管(17)内,第二连杆(21)顶部与压杆(19)底部连接,第二连杆(21)底部与第二活塞(22)连接;第二活塞(22)外周壁与第三磨料管(17)内周壁贴合;第四支撑板(15)设有水平的第三通孔(25),第三通孔(25)在第四支撑板(15)外周形成开口,第三通孔(25)与第二通孔(16)连通;限位杆(26)一端配合插入第三通孔(25)并穿过第一条形槽(18)伸入第三磨料管(17)内,限位杆(26)另一端位于第四支撑板(15)外,限位杆(26)外周套设有第一限位板(27);第一限位板(27)位于第四支撑板(15)外;第三磨料管(17)外周顶部设有第四通孔(30),第三磨料管(17)下端面与模具(10)上端面贴合时,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国涛赵宏科张小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弗雷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