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3620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包括转轴,转轴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固定架及与所述固定架左右转动相连的两组转动架,固定架与转动架之间设有实现转动的双连杆单元,双连杆单元由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组成;固定架设有曲线槽及限位口,限位口内设有第一转动柱,转动架上设有第一连接轴及第一滑动柱,第一连杆设有直线滑槽、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杆设有第二滑动柱、第二连接孔及第三连接孔;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柱与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柱与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第二滑动柱在所述直线滑槽内滑动,第一滑动柱在所述曲线槽内滑动,带动所述转动架与固定架的整体0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转轴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内折连接轴,特指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无论是平板、手机或者其他带显示屏的电子产品,都在向柔性屏的方向发展,此
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类似柔性屏功能的过渡产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过渡产品就是实现双屏折叠,通过双屏折叠达到整屏折叠的效果,在弯折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破绽,整体给人以整屏折叠的使用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来测试或者反馈出消费者对屏幕折叠使用的态度。
[0003]要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最大的技术难题直接从屏的设计转移到了转轴的设计技术上,如何实现内折需要专门的转动机构来实现,不仅考虑转动折叠的可能性,更要考虑双边连接的有效性,尤其需要满足弯折同步的问题,传统的内折柔性屏转轴由于零配件数量多,不便与工业化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包括两组转轴,所述转轴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固定架及与所述固定架左右转动相连的两组转动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转动架之间设有实现转动的双连杆单元,所述双连杆单元由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组成;所述固定架两侧分别设有曲线槽及限位口,所述限位口内设有第一转动柱,所述转动架上设有第一连接轴及第一滑动柱,所述第一连杆设有直线滑槽、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杆设有第二滑动柱、第二连接孔及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限位口内运动,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柱在所述直线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柱在所述曲线槽内滑动,实现双连杆单元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转动架与固定架的整体0度-180度开合转动。
[0006]特别的,所述转轴包括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由连接定位板及设置于所述连接定位板一侧的多组齿轮及两组齿轮轴组成,所述连接定位板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分别与所述齿轮定位连接,所述齿轮与所述齿轮轴上的卡齿分别相互啮合实现同步,所述齿轮轴包括连接臂及设置于所述连接臂外端的第三滑动柱,所述转动架一侧设有横向滑槽,所述第三滑动柱在所述横向滑槽内滑动辅助实现同步。
[0007]特别的,所述齿轮轴上设有凸轮,所述凸轮连接设置一凹轮垫片,所述凸轮与所述凹轮垫片上凹轮相互作用实现180度状态下的卡点支撑,所述凹轮垫片与所述齿轮轴之间设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齿轮轴上分别设有实现弹力及扭力的弹簧,所述弹簧外端设有固定封装所述弹簧的端面固定架。
[0008]特别的,所述结构主体还包括转轴盖,所述转轴盖两边设有实现连接定位的机壳及多组实现连接固定并锁紧的螺丝。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设置双边对称分布的双连杆单元于固定架及转动转动架配合,分别通过曲线槽及直线滑槽的滑动配合实现0度-180度的弯折开合,结构设计简单有效,满足柔性屏应用需求,并提供0-180度弯折中的阻力扭力作用及180度度状态下支撑屏作用。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转轴整体结构分解图之一。
[0011]图2 是本专利技术转轴整体结构分解图之二。
[0012]图3 是本专利技术转轴运动轨迹示意图。
[0013]图4是本专利技术转轴90度状态图。
[0014]图5是本专利技术转轴180度状态图。
[0015]图6是本专利技术转轴0度状态图。
[0016]图7是本专利技术转动机构180度状态图。
[0017]图8是本专利技术转动机构90度状态图。
[0018]图9是本专利技术转动架与双连杆单元90度状态连接关系图。
[0019]图10是本专利技术转动架与固定架90度状态示意图。
[0020]图11是本专利技术转动架与固定架0度状态示意图。
[0021]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双连杆单元与固定架0度状态示意图。
[0022]图13是本专利技术双连杆单元与固定架组合图。
[0023]图14是本专利技术双连杆单元与固定架分解图。
[0024]图15本专利技术双连杆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5]图16本专利技术第一连杆结构示意图。
[0026]图17本专利技术第二连杆结构示意图。
[0027]图18本专利技术齿轮轴成结构示意图。
[0028]图19本专利技术结构主体分解图。
[0029]图20本专利技术转轴与转轴盖组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A为柔性屏在折弯过程中的行程变化,B为机构转动过程的角度变化与屏的位置变化关系,即所述的滑行恒长是指在整个弯折过程中,柔性屏与转轴1的相对位置不改变,通过机构变化满足折弯过程中的位置调节,实现柔性屏弯折过程中恒
长不变。
[0031]如图1-2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2,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包括两组转轴1,所述转轴1包括转动机构2,所述转动机构2包括一固定架3及与所述固定架3左右转动相连的两组转动架4,所述固定架3与所述转动架4之间设有实现转动的双连杆单元5,所述双连杆单元5由第一连杆6及第二连杆7组成;所述固定架3的两端安装转动连接的转动架4,固定架3与转动架4之间设置双连杆单元5来带动转动架4相对固定架3弯折,即所述转动架4受力弯折的时候,通过第一连杆6联动第二连杆7的同时,第二连杆7相对固定架3运动实现弯折。
[0032]所述固定架3两侧分别设有曲线槽31及限位口32,所述限位口32内设有第一转动柱33,所述转动架4上设有第一连接轴41及第一滑动柱42,所述第一连杆6设有直线滑槽61、第一连接孔62及第二连接柱63,所述第二连杆7设有第二滑动柱71、第二连接孔72及第三连接孔73;所述第一连接轴41与所述第一连接孔62转动连接,即所述转动架4通过第一连接轴41与第一连接孔62的转动实现与固定架3的受力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33与所述第二连接孔72转动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连杆7在所述限位口32内运动,即第一转动柱33与第二连接孔72的转动连接将转动架4的力的作用直接作用于固定架3,而固定架3本身是相对不产生运动机构,所以所述第二连接柱63与所述第三连接孔73转动连接完成受力,因此所述第二滑动柱71在所述直线滑槽61内滑动,通过第二滑动柱71在直线滑槽61的往复运动完成运动转接,而同时所述第一滑动柱42在所述曲线槽31内滑动,限定了运动轨迹,也就实现了双连杆单元5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转动架4与固定架3的整体0度-180度开合转动。
[0033]申请人声明,所属
的技术人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上述实施例某步骤,与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的技术方案相组合,从而产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主体,所述结构主体包括两组转轴,所述转轴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固定架及与所述固定架左右转动相连的两组转动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转动架之间设有实现转动的双连杆单元,所述双连杆单元由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组成;所述固定架两侧分别设有曲线槽及限位口,所述限位口内设有第一转动柱,所述转动架上设有第一连接轴及第一滑动柱,所述第一连杆设有直线滑槽、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杆设有第二滑动柱、第二连接孔及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柱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转动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限位口内运动,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三连接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柱在所述直线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柱在所述曲线槽内滑动,实现双连杆单元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转动架与固定架的整体0度-180度开合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杆旋转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秀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劲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