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3227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2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涉及生物发酵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发酵罐与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与搅拌桨,还包括过滤盘,所述过滤盘位于所述发酵罐中部并适于将所述发酵罐分为上部集气区与下部搅拌区,所述过滤盘适于阻挡所述搅拌区中的沼渣上浮至所述集气区;所述过滤盘上设置有多个滤孔,所述滤孔适于所述搅拌区中的沼液与沼气通过;所述搅拌轴适于穿过所述过滤盘,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搅拌区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以机械搅拌方式增加沼液中固体流动的方式,另设有顶部射流源和内部过滤盘,利用发酵原料本体的自身循环,不依靠外界控制,有效地解决了发酵结壳问题。结壳问题。结壳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发酵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沼气发酵工程中,尤其是一些大形发酵反应体系,在进行微生物反应时,发酵原料(沼渣)不能完全分解,并会上浮至沼液表面形成浮渣层,逐渐硬化而产生结壳,阻挡沼液中沼气上浮,影响发酵。
[0003]然而,现有的大形发酵罐常采用加强搅拌强度或者对搅拌器进行改进的方式以解决此问题,如中国专利CN201711312371.3公开了一种畜禽粪便秸秆混合原料厌氧发酵的高效破壳集成系统,通过循环喷淋单元和上部浮渣切割单元进行破壳。但是,由于纯机械搅拌方式消耗成本高,不符合发酵系统本身低功耗,低成本,节能环保的特点,并且单纯的机械搅拌、循环喷淋与切割装置对表面浮渣层的减少并没有直接有效的效果,在将沼渣切割至较细粒度的情况下,更易上浮至沼液表面形成浮渣层。并且,沼液中含有较多细碎沼渣,回收难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发酵反应装置无法有效的解决结壳问题,发酵效率不高,沼气、沼液与沼渣的分离效率低下。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与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与搅拌桨,还包括过滤盘,所述过滤盘位于所述发酵罐中部并适于将所述发酵罐分为上部集气区与下部搅拌区,所述过滤盘适于阻挡所述搅拌区中的沼渣上浮至所述集气区;所述过滤盘上设置有多个滤孔,所述滤孔适于所述搅拌区中的沼液与沼气通过;所述搅拌轴适于穿过所述过滤盘,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搅拌区内。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盘整体呈锥形盘状设置,所述过滤盘下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由所述过滤盘下侧面向下侧凸起。
[0007]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桨包括直叶搅拌桨与推进式搅拌桨,所述推进式搅拌桨位于所述搅拌轴底端,所述直叶搅拌桨位于所述推进式搅拌桨与所述过滤盘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循环泵、进液管、回液管与喷淋头,所述发酵罐在所述搅拌区一侧设置有回液口,所述进液管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循环泵,所述回液管连通所述喷淋头与所述循环泵,所述喷淋头位于所述发酵罐的所述集气区一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回液管连通,所述出液管上设有阀门。
[0010]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头喷撒方向与水平面面夹角呈40至50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转轴支撑装置,所述转轴支撑装置包括第一轴承与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发酵罐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搅拌轴通过所述
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适于限制所述搅拌轴的径向位移。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盘的外缘处设置有滑槽,所述发酵罐的内壁上设置有竖直向滑轨,所述滑槽适于沿所述滑轨上下滑动以使所述过滤盘在所述发酵罐内上下移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盘还包括升降杆与操纵杆,所述升降杆的底端与所述过滤盘固定连接,所述发酵罐上设置有操作口,所述升降杆的顶端适于从所述操作口穿出并与所述操纵杆的一端螺纹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滤盘升降装置,所述滤盘升降装置包括第一转壳、第二轴承、摆杆、第二转壳与弹簧,所述第一转壳环套在所述搅拌轴上,所述第一转壳与所述搅拌轴通过所述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壳呈中空圆柱状,所述第一转壳的弧形外壁上沿径向向外突出有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第一转壳的周向依次设置有抵接面与斜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转壳的弧形外壁相垂直,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转壳的旋转轴线相平行,所述斜面位于所述抵接面背侧;所述摆杆与所述搅拌轴转动连接,所述摆杆适于沿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向外摆动;所述摆杆在未摆动时适于与所述抵接面相抵接;
[0015]所述第二转壳呈中空圆柱状,所述第一转壳与所述第二转壳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转壳的底端与所述过滤盘固定连接;
[0016]所述弹簧与所述过滤盘连接并适于给予所述过滤盘向上的拉力。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发酵结壳问题,主要以机械搅拌方式增加沼液中固体流动的方式,另设有顶部射流源和内部过滤盘,利用发酵原料本体的自身循环,不依靠外界控制。另外,发酵后的沼液可以作为下一次发酵的原料,本设计方案可以解决沼液二次利用的解决办法,可以实现沼液自动回收控制,并且自带过滤装置。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抗结壳搅拌装置外部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Ⅰ处放大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的Ⅱ处放大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抗结壳搅拌装置内部示意图一;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中的Ⅲ处放大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直叶搅拌桨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推进式搅拌桨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过滤盘、升降杆与操纵杆连接示意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过滤盘下侧挡板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抗结壳搅拌装置内部示意图二;
[0028]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滤盘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专利技术图11中的Ⅳ处放大图;
[0030]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摆杆向外侧摆动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发酵罐;11-集气区;12-搅拌区;13-滑轨;14-回液口;15-集气口;16-操作口;17-电机架;18-凸缘法兰;19-出料口;
[0033]2-搅拌装置;21-搅拌轴;22-搅拌桨;221-直叶搅拌桨;222-推进式搅拌桨;
[0034]3-过滤盘;31-滤孔;32-挡板;33-滑槽;34-避让孔;
[0035]4-喷淋装置;41-循环泵;42-进液管;43-回液管;44-喷淋头;
[0036]5-出液管;51-阀门;
[0037]6-转轴支承装置;61-第一轴承;62-支撑架;621-中部环套;622-连接架;
[0038]7-升降杆;
[0039]8-操纵杆;
[0040]9-滤盘升降装置;91-第一转壳;911-凸块;9111-抵接面;9112-斜面;92-第二轴承;93-摆杆;94-第二转壳;941-内壳;942-外壳;95-弹簧;96-保护壳;9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结壳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1)与搅拌装置(2),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轴(21)与搅拌桨(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盘(3),所述过滤盘(3)位于所述发酵罐(1)中部并适于将所述发酵罐(1)分为上部集气区(11)与下部搅拌区(12),所述过滤盘(3)适于阻挡所述搅拌区(12)中的沼渣上浮至所述集气区(11);所述过滤盘(3)上设置有多个滤孔(31),所述滤孔(31)适于所述搅拌区(12)中的沼液与沼气通过;所述搅拌轴(21)适于穿过所述过滤盘(3),所述搅拌桨(22)位于所述搅拌区(1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盘(3)整体呈锥形盘状设置,所述过滤盘(3)下侧设置有挡板(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22)包括直叶搅拌桨(221)与推进式搅拌桨(222),所述推进式搅拌桨(222)位于所述搅拌轴(21)底端,所述直叶搅拌桨(221)位于所述推进式搅拌桨(222)与所述过滤盘(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喷淋装置(4),所述喷淋装置(4)包括循环泵(41)、进液管(42)、回液管(43)与喷淋头(44),所述发酵罐(1)在所述搅拌区(12)一侧设置有回液口(14),所述进液管(42)连通所述回液口(14)与所述循环泵(41),所述回液管(43)连通所述喷淋头(44)与所述循环泵(41),所述喷淋头(44)位于所述发酵罐(1)的所述集气区(11)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出液管(5),所述出液管(5)与所述回液管(43)连通,所述出液管(5)上设有阀门(5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44)喷撒方向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呈40至50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结壳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结壳发酵装置还包括转轴支撑装置(6),所述转轴支撑装置(6)包括第一轴承(61)与支撑架(62),所述支撑架(6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勇王连瑞刘昱英男曲京博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