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3048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3);消能部(2),消能部(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之间,连接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其中,消能部(2)中至少中心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3)的宽度,且消能部(2)上还设有消能孔(2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阻尼器主要适用于低多层结构消能减震,并且构造简单,通过开孔增大金属剪切型阻尼器中弯曲变形占比,增大其屈服位移,能够改善金属阻尼器剪切型变形占主要成分的变形模式,将剪切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转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房屋建造
,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

技术介绍

[0002]阻尼器,又称消能器或消能器。在地震作用下,金属屈服消能器在建筑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前首先发生屈服,以耗散大部分地面运动传递给建筑结构的能量。金属消能器通过利用低屈服点高延性的金属材料提供滞回耗能,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保护主要构件损伤程度控制在预期范围,从而达到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目前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大多仅基于消能器平面内方向受力与变形,实际工程中消能器属于双向受力,目前研究忽略了平面外方向的力学特性与破坏模式,与消能减震结构实际受力与变形情况不符,给实际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专利技术目的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器、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及建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双向受力下,普通金属剪切型阻尼器屈服位移较小,同时无法满足面外稳定性。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器,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消能部,所述消能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消能部中至少中心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消能部上还设有消能孔。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设置在所述消能部的侧边边缘。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所述加劲肋为两条,分别设置消能部的两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消能孔位于所述消能部的中心位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还设有多个连接孔。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孔;其中,四个所述连接孔到所述消能孔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连成的线段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连接孔连成的线段垂直。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孔,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配合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配合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配合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置有所述连接孔,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所述连接孔配合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消能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的板材。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用于将阻尼器固定在两个相邻的柱之间。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柱上,用于连接所述连接杆。
[001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柱的柱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在所述连接板的连接点与消能孔在同一竖直高度上;所述第二连接杆在所述柱的连接点与消能孔在同一竖直高度上。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同一所述柱的两个柱脚连接,另一端与靠近所述柱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另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柱的两个柱脚连接,另一端与靠近所述柱的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建筑,包括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
[0023](三)有益消果
[002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消果:
[0025]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器主要适用于低多层结构消能减震,并且构造简单,通过开孔增大金属剪切型阻尼器中弯曲变形占比,增大其屈服位移,能够改善金属阻尼器剪切型变形占主要成分的变形模式,将剪切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转变成弯曲型变形占主要分量的变形模式。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现有技术中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阻尼器结的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组合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图。
[0033]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图。
[0034]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1:第一连接部;10:连接孔;2:消能部;21:消能孔;3:第二连接部;4:加劲肋;5:连接板;6:连接杆;61:第一连接杆;62:第二连接杆;7:阻尼器;8:柱;9: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38]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39]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41]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0042]图1是现有技术中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3]如图1所示,现有的金属剪切型阻尼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其为板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3);消能部(2),所述消能部(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之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其中,所述消能部(2)中至少中心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的宽度,且所述消能部(2)上还设有消能孔(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劲肋(4),所述加劲肋(4)设置在所述消能部(2)的侧边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加劲肋(4)为两条,分别设置消能部(2)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孔(21)位于所述消能部(2)的中心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还设有多个连接孔(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孔(10);其中,四个所述连接孔(10)到所述消能孔(21)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1)上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上直线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连接孔(10)连成的线段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孔(10),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10)配合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包括:第一连接板(51),所述第一连接板(51),通过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孔(10)配合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连接;第二连接板(52),所述第二连接板(52),通过连接件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善相王晓冬林立东朱斌甄伟张磊閤东东练炳军李安明徐宇红
申请(专利权)人: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