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2893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所述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包括逆变驱动模块、第一电解电容、直流电源、第二电解电容及整流模块;第一电解电容并联在直流电源的两端;直流电源与逆变驱动模块连接,以实现驱动电动车的无刷直流电机;整流模块分别与逆变驱动模块和第二电解电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驱动和充电拓扑集成,在同一个逆变驱动模块下,能够实现驱动和充电两种工作模式,在不影响驱动和充电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减少器件的使用,相应的降低了成本。相应的降低了成本。相应的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汽车尾气污染正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随着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车因其无污染的优点,开始被人们普及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0003]电动车驱动充电变成了研究热点,现有电动车的驱动电路和充电电路通常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电路拓扑结构,电动车实现驱动和充电功能所使用的器件较多;作为电动车的“核心动力”,电机驱动对于电动车运行性能至关重要,电动车空间受到成本、机动性等方面限制,电机驱动必须满足紧凑型设计要求;电动车空间、重量的限制和电机驱动及充电机容量、性能要求的不断增加形成了矛盾,对电动车设计造成了巨大的技术挑战,阻碍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从电动车电机驱动和充电功能集成及性能提高方面寻找技术突破、提出技术创新,进而解决电动车空间限制和高性能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电动车技术的发展和整体电动车产业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驱动和充电所使用器件较多,占用空间,不能满足紧凑型设计要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应用于电动车,包括:逆变驱动模块、第一电解电容、直流电源、第二电解电容及整流模块;所述第一电解电容并联在所述直流电源的两端;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连接,以实现驱动所述电动车的无刷直流电机;所述整流模块分别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电解电容连接。
[000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以实现为所述无刷直流电机充电。
[0007]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逆变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一储能电感、第二储能电感及第三储能电感;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及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储能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及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共同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及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共同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储能电感
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三储能电感的另一端共同相连。
[000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能电感、所述第二储能电感及所述第三储能电感均采用电机绕组。
[0009]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DSP芯片;所述DSP芯片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逆变驱动模块输出PWM控制信号。
[001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连接,且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连接。
[001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直流电源采用蓄电池。
[001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无刷直流电机;所述驱动充电集成拓扑与所述无刷直流电机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无刷直流电机。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驱动充电集成拓扑连接,用于为所述无刷直流电机充电。
[0014]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DSP芯片;所述DSP芯片与所述驱动充电集成拓扑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充电集成拓扑,以实现驱动所述无刷直流电机或为所述无刷直流电机充电。
[0015]如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了驱动和充电拓扑集成,在同一个逆变驱动模块下,能够实现驱动和充电两种工作模式,在不影响驱动和充电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减少器件的使用,相应的降低了成本。
[0017](2)通过利用电机绕组作为充电储能电感,适用于各种电动车驱动充电场合,提高了该驱动充电集成拓扑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于一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于一实施例中处于驱动工作模式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于一实施例中处于充电工作模式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电动车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2]标号说明
[0023]41
ꢀꢀꢀꢀꢀꢀꢀ
驱动充电集成拓扑
[0024]42
ꢀꢀꢀꢀꢀꢀꢀ
无刷直流电机
[0025]43
ꢀꢀꢀꢀꢀꢀꢀ
交流电源
[0026]44
ꢀꢀꢀꢀꢀꢀꢀ
DSP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
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9]本技术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和电动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了驱动和充电拓扑集成,在同一个逆变驱动模块下,能够实现驱动和充电两种工作模式,在不影响驱动和充电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了减少器件的使用,相应的降低了成本;通过利用电机绕组作为充电储能电感,适用于各种电动车驱动充电场合,提高了该驱动充电集成拓扑的适用性。
[0030]如图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应用于电动车,包括逆变驱动模块、第一电解电容C1、直流电源V1、第二电解电容C2及整流模块DN1。
[0031]具体地,所述第一电解电容C1并联在所述直流电源V1的两端(该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该直流电源V1的正极连接,该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该直流电源V1的负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应用于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驱动模块、第一电解电容、直流电源、第二电解电容及整流模块;所述第一电解电容并联在所述直流电源的两端;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连接,以实现驱动所述电动车的无刷直流电机;所述整流模块分别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电解电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以实现为所述无刷直流电机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充电集成拓扑,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一储能电感、第二储能电感及第三储能电感;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储能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及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储能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储能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及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共同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及所述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共同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储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龙林石裕汪智
申请(专利权)人:儒竞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