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266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路中分隔带设置若干墩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系统包括支撑在路中分隔带墩柱上的站厅层和站台层结构,站厅层与道路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之间设人行天桥,站台层下方设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以及与纵梁垂直设置的若干道横梁,若干道横梁与对应的墩柱连接,纵梁分别将所受站台层、站厅层恒载和活载传递到横梁,最终通过墩柱传递至基础;所述站厅层包括进、出站闸机,票务服务室,设备用房及布置在两侧用以上行至站台层的人行楼梯及电梯,站厅层和人行天桥通道布置在相邻两墩柱之间,站厅层上方横梁设置在设备用房墙体内。内。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悬挂式轨道交通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量少、线路适应性强、工程周期短等优点,能够很好的满足中小运量城市旅游和通勤交通的需要。
[0003]车站是供使用轨道交通的乘客上下、候车及换乘的场所。在轨道交通线网构架中,车站起到了锚固作用,是轨道交通线路的电气设备、信号设备、控制设备等集中的场所,也是运营、管理人员工作的场所。
[0004]高架车站位于地面上,因此建筑要和城市的风格、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高架线路一般建于城市道路的中心线,可设置在绿化隔离带内,乘客从道路两侧人行道,通过天桥进入高架车站,同时天桥兼作人行过街通道,联系两侧物业,形成良好的城市步行系统,提高周边商业、物业的活力和价值。
[0005]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传统路中高架车站通常采用路中跨座式高架车站的方案,受建筑结构限制,属于大体量建筑,对道路上方空间影响较大,景观效果较差。同时,传统车站将设备用房放置在路边,需要占用道路周边地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针对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特点,设计一种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减少整体工程量,实现轻巧、简洁的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路中分隔带设置若干墩柱,其特征在于,悬挂式轨道包括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与纵梁垂直设置有若干道横梁,纵梁通过横梁与对应的墩柱连接,所述车站系统包括站厅层和站台层,站厅层与道路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之间设人行天桥,站台层设置在设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上,站台层设置于纵梁下方,纵梁分别将所受站台层、站厅层恒载和活载传递到横梁,最终通过墩柱传递至基础;所述站厅层设置有进、出站闸机、票务服务室、设备用房及布置在两侧用以上行至站台层的人行楼梯及电梯,站厅层和人行天桥通道布置在相邻两墩柱之间,站厅层上方横梁设置在设备用房墙体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站台层的两端设有人行通道,从车底限界以下穿越,连接两侧站台,满足消防疏散和方便乘客换乘对向车辆的需求。
[0009]进一步地,人行天桥上设顶棚,避免行人受雨雪天气影响,形成良好的城市步行系统。
[0010]进一步地,由于悬挂式轨道交通客流量适中,所述站厅层纵向长度为站台层的1/2,使车站建筑体量大大减少,同时站下空间更加通透,实现轻巧、简洁的景观效果。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人行天桥两端设人行楼梯,必要时可设自动扶梯、无障碍电梯,连
接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方便行人通行,人行天桥连廊与站厅层相通,并在靠近站厅层位置设自助售票、充值机。
[0012]进一步地,车站体积小于5000立方米,这样就可不设室内消火栓系统,从而避免设置水泵房、消防水池或高位消防水箱;进而,一方面使车站建筑实现更为轻巧简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节省占地面积和投资造价。
[0013]所述站台层、站厅层结构支撑在路中墩柱之上,受力体系为,纵梁将所受站台层、站厅层恒载及活载传递到横梁,最终通过墩柱传递至基础。所述站厅层和人行天桥通道布置在相邻两墩柱之间,纵向管线不需穿过主横梁,层间高度仅需满足站厅层使用净空和站厅层上方纵梁结构高度要求,不受站厅层上方横梁结构高度控制,横梁隐藏在设备用房墙体内,不占用站厅层净空高度,可有效降低建筑物整体高度。所述设备用房布置在站厅层内,减少对道路两侧地面空间的占用。
[0014]该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根据悬挂式交通的客流量中等的特点,结合人行天桥连廊布置。站厅层和人行天桥通道布置在相邻两墩柱之间,使用空间不需穿过墩柱主横梁下方,横梁隐藏在设备用房墙体内,不占用站厅层净空高度,可有效降低建筑物高度。
[0015](2)站厅层在满足布置设备用房和闸机等空间需求及客流通行要求的条件下,纵向长度约为站台层的1/2,使车站整体建筑体量大大减少,同时站下空间更加通透,实现轻巧、简洁的景观效果。
[0016](3)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站台层两端设有人行通道,从车底限界以下穿越,连接两侧站台,满足消防疏散和方便乘客换乘对向车辆的需求。
[0017](4)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通过天桥连接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可设扶梯或垂直电梯,方便对向通行。天桥上可设顶棚结构,避免雨雪天气对行人影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站厅层布置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站台层布置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车站系统端部立面示意图。
[0023]图中包括:站厅层1、站台层2、人行天桥3、墩柱4、纵梁5、横梁6、充值机7、出站闸机8、票务服务室9、设备用房10、人行楼梯11、无障碍垂直电梯12、两旁建筑物14、人行楼梯15、自动扶梯16、无障碍垂直电梯17、顶棚18。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5]参见图4,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主要由站厅层1、站台层2和人行天桥3等构成。站厅层1和站台层2结构支撑在道路中央分隔带墩柱4之上,荷载由纵梁5传递到横梁6,并最终通过墩柱传递到下部基础。
[0026]参见图1,人行天桥3与站厅层1相通,并在靠近站厅层入口位置设自动售票、充值
机7。站厅层1内布置有进、出站闸机8,票务服务室9和弱电、消防等设备用房10,两侧设有联系站厅层和站台层的人行楼梯11及无障碍垂直电梯12。
[0027]参见图2、图5,站台层2两端设有人行通廊13,从车底限界以下穿越,连接两侧站台,满足消防疏散和方便乘客换乘对向车辆的需求。
[0028]参见图3,根据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特点,站厅层1纵桥向长度设计约为站台层2的1/2,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减少整体建筑体量,站下空间更加通透,实现轻巧、简洁的景观效果。另外,站厅层1和人行天桥3通道布置在相邻两墩柱4之间,墩柱横梁6隐藏在设备用房10墙体内,无客流穿行,不占用站厅层1净空,可有效降低建筑物整体高度。
[0029]参见图4、图5,人行天桥3与站厅层1平齐相接,天桥两端连接道路两旁建筑物14,并设人行楼梯15、自动扶梯16和无障碍垂直电梯17,方便行人通行。人行天桥3上设顶棚18,避免雨雪天气对行人影响。
[0030]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调整,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揭示,对于本专利技术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悬挂式轨道交通的带连廊互通式车站系统,路中分隔带设置若干墩柱,其特征在于,悬挂式轨道包括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与纵梁垂直设置有若干道横梁,纵梁通过横梁与对应的墩柱连接,所述车站系统包括站厅层和站台层,站厅层与道路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之间设人行天桥,站台层设置在设沿轨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纵梁上,站台层设置于纵梁下方,纵梁分别将所受站台层、站厅层恒载和活载传递到横梁,最终通过墩柱传递至基础;所述站厅层设置有进、出站闸机、票务服务室、设备用房及布置在两侧用以上行至站台层的人行楼梯及电梯,站厅层和人行天桥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民杰赵晓梅张雅贤李奇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