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包括安装在隔爆装置内的动力装置和测量反馈装置;隔爆装置包括转辙机外壳;动力装置为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分为驱动部分和增力部分;增力部分为两级或三级增力,缸筒外壁打有通孔,工作时采用高压密封油塞进行封堵;测量反馈装置包括光栅位移传感器,光栅位移传感器的感应装置和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的工作活塞杆固定在一起,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通过V型块固定在转辙机外壳内部,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带动光栅位移传感器的感应装置和铁轨动作杆做直线运动;光栅位移传感器和无线信号发生器连接,无线信号发生器的天线伸到转辙机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转辙机结构,减小转辙机整体尺寸和工作电压,安全性更高。安全性更高。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转辙机
,具体涉及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
技术介绍
[0002]转辙机是铁路道岔转换系统的核心和主体,但现有的矿用电动转辙机内部的电机和减速器的体积较大,加上自动开闭器、摩擦联接器等装置,使得转辙机内部结构复杂,整体尺寸较大。另外,现有的矿用电动转辙机大都采用齿轮啮合传动,并通过齿轮齿条传动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中间还附加摩擦联接器、起动块等装置,传动链较长,导致转辙机工作效率较低。
[0003]矿用电动转辙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其安全性问题,作为矿下工作的装置,其功率越大,越容易引起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使用的矿用转辙机普遍存在电压高、功率大,需专用电源线路供电,如某常用的矿用转辙机额定电压为160V,电机功率达250W。成本高,并且容易引发事故,安全性不高。
[0004]由于矿用转辙机一般需隔爆装置,体积过大的转辙机外置隔爆装置,不仅影响安装安全,还会造成材料浪费,增加生产制造成本,而目前矿用转辙机的结构复杂,传动系统繁琐,体积普遍较大,所需的外置隔爆装置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简化转辙机的结构,减小转辙机的整体尺寸和工作电压,能够使用照明电源进行供电,安全性更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包括安装在隔爆装置内的动力装置和测量反馈装置;
[0008]所述的隔爆装置包括转辙机外壳28;
[0009]所述的动力装置为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分为驱动部分和增力部分;驱动部分包括缸底1,缸底1上通过螺钉安装有缸筒4,缸筒4内部设有的电机外壳5安装在缸底1上,电机外壳5内部设有的电机定子6和电机外壳5利用过盈配合进行固定,电机定子6内部的电机转子7和丝杠10左端连接,丝杠10支撑在前轴承2和后轴承8上,前轴承2和后轴承8分别安装在缸底1和电机后端盖9的轴承孔内,电机后端盖9安装在电机外壳5上端;电机转子7通过第一轴套23和第一轴套24在丝杠10进行轴向定位;丝杠10左端和转速传感器20的内圈连接,并由卡环21进行固定,转速传感器20的外圈安装在缸底1的内孔中;增力部分为两级增力或三级增力。
[0010]所述的两级增力包括梯形螺母11,梯形螺母11与丝杠10配合,构成丝杠螺母副,梯形螺母11与增力活塞12连接在一起,增力活塞12的增力活塞杆13与梯形螺母11相接,并通
过第一锁紧螺母14锁紧,增力活塞杆13穿过第一活塞盖板16伸入第一工作活塞杆18内,第一活塞盖板16与增力活塞杆13采用间隙配合,第一活塞盖板16安装在第一工作活塞17上,第一工作活塞17连接在缸筒4上,第一工作活塞17的第一工作活塞杆18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9锁紧。
[0011]所述的三级增力包括梯形螺母11,梯形螺母11与丝杠10配合,构成丝杠螺母副,梯形螺母11与增力活塞12连接在一起,增力活塞12的增力活塞杆13与梯形螺母11相接,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14锁紧,增力活塞杆13穿过第一活塞盖板16伸入第一工作活塞杆18内,第一活塞盖板16与增力活塞杆13采用间隙配合,第一活塞盖板16安装在第一工作活塞17上,第一工作活塞17连接在缸筒4上,第一工作活塞17的第一工作活塞杆18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9锁紧;第一工作活塞杆18穿过第二活塞盖板31伸入第二工作活塞杆33内,第二活塞盖板31与第一工作活塞杆18采用间隙配合,第二活塞盖板31安装在第二工作活塞32上,第二工作活塞32连接在缸筒4上,第二工作活塞32的第二工作活塞杆33通过第三锁紧螺母34锁紧。
[0012]所述的缸筒4外壁打有通孔,用来注油、排油,配合油标尺检查油液是否充足,工作时采用高压密封油塞进行封堵。
[0013]所述的丝杠10最左端为一段花键轴,与手动摇杆22进行花键连接。
[0014]所述的增力活塞12和第一工作活塞17、第一工作活塞17和第二工作活塞32之间充满液压油,增力活塞12、第一工作活塞17、第二工作活塞32的液压油作用面积相差大。
[0015]所述的测量反馈装置包括光栅位移传感器25,光栅位移传感器25的感应装置和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的工作活塞杆固定在一起,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通过V型块27固定在转辙机外壳28内部,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带动光栅位移传感器25的感应装置和铁轨动作杆26做直线运动;光栅位移传感器25的信号线和无线信号发生器29的接线端连接,无线信号发生器29的天线通过转辙机外壳28上的小孔伸到转辙机外部。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一、本专利技术采用体积更小的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作为动力装置,替代现有矿用转辙机中电机、减速器等,从而减小了转辙机的体积,安装简单,安全性高。
[0018]二、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梯形螺母副具有自锁的功能,可以代替现有矿用转辙机中锁闭装置,防止外力转换道岔,减小了转辙机的体积。
[0019]三、本专利技术的动力装置采用丝杠与活塞前后串联的增压结构,可以在满足负载要求的情况下,减小电机的转矩输出,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所用直流力矩电机的电压、功率较小,如实施例1中电压只需12V、功率只需42W,实施例2中电压只需12V、功率只需18W,远小于现有矿用转辙机所用电机的电压和功率,并可使用照明电源直接进行供电,对于矿下工作来说,安全性更高,并且电机安装在缸体内,相当于进行了隔爆处理,也为转辙机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一层保障。
[0020]四、本专利技术的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增力活塞和工作活塞之间采用油液进行力的传递,与传统电动缸相比,大大减小了活塞运动到极限位置时的冲击振动,同时也可以减小矿车对转辙机电动缸的冲击。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两级增力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两级增力安装手动摇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电机转子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两级增力完全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三级增力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三级增力安装手动摇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描述。
[0029]实施例1,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包括安装在隔爆装置内的动力装置和测量反馈装置;
[0030]参照图1,所述的隔爆装置包括转辙机外壳28,转辙机外壳28为高强度,可以承受内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内部的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
[0031]参照图2、图3、图4、图5,所述的动力装置为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分为驱动部分和增力部分;驱动部分包括缸底1,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隔爆装置内的动力装置和测量反馈装置;所述的隔爆装置包括转辙机外壳(28);所述的动力装置为液压增力一体化电动缸,分为驱动部分和增力部分;驱动部分包括缸底(1),缸底(1)上安装有缸筒(4),缸筒(4)内部设有的电机外壳(5)安装在缸底(1)上,电机外壳(5)内部设有的电机定子(6)和电机外壳(5)利用过盈配合进行固定,电机定子(6)内部的电机转子(7)和丝杠(10)左端连接,丝杠(10)支撑在前轴承(2)和后轴承(8)上,前轴承(2)和后轴承(8)分别安装在缸底(1)和电机后端盖(9)的轴承孔内,电机后端盖(9)安装在电机外壳(5)上端;电机转子(7)通过第一轴套(23)和第一轴套(24)在丝杠(10)进行轴向定位;丝杠(10)左端和转速传感器(20)的内圈连接,并由卡环(21)进行固定,转速传感器(20)的外圈安装在缸底(1)的内孔中;增力部分为两级增力或三级增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级增力包括梯形螺母(11),梯形螺母(11)与丝杠(10)配合,构成丝杠螺母副,梯形螺母(11)与增力活塞(12)连接在一起,增力活塞(12)的增力活塞杆(13)与梯形螺母(11)相接,并通过第一锁紧螺母(14)锁紧,增力活塞杆(13)穿过第一活塞盖板(16)伸入第一工作活塞杆(18)内,第一活塞盖板(16)与增力活塞杆(13)采用间隙配合,第一活塞盖板(16)安装在第一工作活塞(17)上,第一工作活塞(17)连接在缸筒(4)上,第一工作活塞(17)的第一工作活塞杆(18)通过第二锁紧螺母(19)锁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液压增力一体化直驱转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级增力包括梯形螺母(11),梯形螺母(11)与丝杠(10)配合,构成丝杠螺母副,梯形螺母(11)与增力活塞(12)连接在一起,增力活塞(12)的增力活塞杆(13)与梯形螺母(11)相接,并通过第一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伟,于子建,刘文栋,赵升吨,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