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12175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置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壳体上还转动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转子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穿出壳体设置,所述壳体中设置有簧片,所述簧片包括定位套、套环和弹性臂,所述套环套设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与壳体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弹性臂呈弧形设置,所述弹性臂一端与套环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套连接。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簧片代替现有的轴承结构,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同时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同时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马达
,尤其是一种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0002]马达,又称为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电磁装置。常规马达的输出形式通常为旋转输出为主,振动马达则是通过电流方向的变换,使得输出轴往复转动,从而实现振动输出,现有的振动马达为了提高输出的稳定性,通常通过在输出轴上安装轴承的方式,实现输出轴往复转动的稳定性,但是轴承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马达的制造成本,同时轴承由于具有较高的精度,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损坏,降低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振动马达,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簧片代替现有的轴承结构,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置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壳体上还转动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转子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穿出壳体设置,所述壳体中设置有簧片,所述簧片包括定位套、套环和弹性臂,所述套环套设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与壳体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弹性臂呈弧形设置,所述弹性臂一端与套环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套连接。
[0005]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设置簧片代替现有的轴承结构,簧片通过弹性臂的作用,在受到偏转力时,拉伸弹性臂,即由弯折状态进行拉伸,在输出轴回转时,弹性臂可以提供偏转力,从而使得偏转复位,这种结构简单,利于实现,相较传统采用轴承的结构,可以提供偏转力,同时成本更低,有效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弹性臂设置两种分别为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交替设置。
[0007]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采用两种弹性臂,同时交替设置,在使用过程中两两成组,偏转力更好,同时两者的固有频率不同,不容易受到振动马达振动的影响,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臂包括连接部、延伸部、弯折部和盘绕部,所述连接部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部与套环平齐设置,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套环连接,另一端与延伸部连接,所述延伸部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弯折部与延伸部连接,所述弯折部与延伸部之间形成有空槽,所述盘绕部一端与弯折部连接,另一端于空槽中盘绕后与定位套固定连接。
[0009]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第一臂的结构,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再由延伸部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这里延伸的方向作为优选传动轴伸出方向反向,这样方向具有更大的偏转空间,进一步的在延伸部和弯折部之间形成供盘绕部盘绕的空间,从而使得簧片
在受到偏转力后,具有充分的偏转空间,同时盘绕设置,使得偏转后回转力更大,使得整体往复运动更加稳定,具有稳定的回转力,有效取代轴承的作用,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利于加工生产,并且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输出轴上还设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对应第一臂延伸部位置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第一臂延伸部卡接设置。
[0011]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进一步增加了输出轴与簧片连接的稳定性,提高整体结构的连接效果,同时增加转动以及复位的稳定,整体结构简单,利于实现。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臂包括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勾连部和曲折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一端与定位套连接,另一端与勾连部连接,所述勾连部沿壳体长度反向延伸设置,所述曲折部弯折设置,所述曲折部一端与勾连部自由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定位部连接,所述第二定位部自由端与套环连接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与套环平齐设置。
[0013]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第二臂,通过勾连部与曲折部之间的间隙以及弯折设置的曲折部,在输出轴受力转动时,提供偏转空间,同时由于第二臂弹性设置,会提供一定的回弹力,整体结构简单,利于加工生产,有效取代轴承,降低使用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技术振动马达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中设置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壳体1上还转动设置有输出轴2,所述输出轴2与转子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2穿出壳体1设置,所述壳体1中设置有簧片3,所述簧片3包括定位套31、套环32和弹性臂,所述套环32套设在输出轴2上并与输出轴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31与壳体1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弹性臂呈弧形设置,所述弹性臂一端与套环32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套31连接。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设置簧片3代替现有的轴承结构,簧片3通过弹性臂的作用,在受到偏转力时,拉伸弹性臂,即由弯折状态进行拉伸,在输出轴2回转时,弹性臂可以提供偏转力,从而使得偏转复位,这种结构简单,利于实现,相较传统采用轴承的结构,可以提供偏转力,同时成本更低,有效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0017]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弹性臂设置两种分别为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交替设置。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采用两种弹性臂,同时交替设置,在使用过程中两两成组,偏转力更好,同时两者的固有频率不同,不容易受到振动马达振动的影响,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18]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臂包括连接部41、延伸部42、弯折部43和盘绕部44,所述连接部41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部41与套环32平齐设置,所述连接部41一端与套环32连接,另一端与延伸部42连接,所述延伸部42沿壳体1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弯折部43与延伸部42连接,所述弯折部43与延伸部42之间形成有空槽,所述盘绕部44一端与弯折部43连接,另一端于空槽中盘绕后与定位套31固定连接。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
设置第一臂的结构,通过连接部41进行连接,再由延伸部42沿壳体1长度方向延伸,这里延伸的方向作为优选传动轴伸出方向反向,这样方向具有更大的偏转空间,进一步的在延伸部42和弯折部43之间形成供盘绕部44盘绕的空间,从而使得簧片3在受到偏转力后,具有充分的偏转空间,同时盘绕设置,使得偏转后回转力更大,使得整体往复运动更加稳定,具有稳定的回转力,有效取代轴承的作用,这样设置结构简单,利于加工生产,并且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0019]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输出轴2上还设置有固定套21,所述固定套21对应第一臂延伸部42位置形成有卡槽22,所述卡槽22与第一臂延伸部42卡接设置。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这样设置,进一步增加了输出轴2与簧片3连接的稳定性,提高整体结构的连接效果,同时增加转动以及复位的稳定,整体结构简单,利于实现。
[0020]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臂包括第一定位部51、第二定位部52、勾连部53和曲折部54,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一端与定位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置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壳体上还转动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转子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穿出壳体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设置有簧片,所述簧片包括定位套、套环和弹性臂,所述套环套设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与壳体固定连接设置,所述弹性臂呈弧形设置,所述弹性臂一端与套环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设置两种分别为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交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包括连接部、延伸部、弯折部和盘绕部,所述连接部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部与套环平齐设置,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套环连接,另一端与延伸部连接,所述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焱蔡选杰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宝龙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