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12136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包括光信号处理部和光信号接收部。光信号处理部内设置光路通道,在光路通道的起点设置LED光源。光信号处理部上方设置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台,第一连接台上设置第一螺纹孔;光信号接收部内置CMOS模块,在CMOS模块下方设置第一导向腔;第一导向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台,在第二连接台上设置通孔;第一导向部进入第一导向腔,一压缩弹簧位于通孔和第一螺纹孔之间;第一螺栓穿过通孔螺旋连接到第一螺纹孔,使光信号处理部相对光信号接收部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灵活调整自聚焦透镜之间的距离,更快速的找到成像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的准确性,节约实验时间。节约实验时间。节约实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微观结构观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用于检测荧光蛋白。

技术介绍

[0002]运用荧光蛋白可以观测到细胞的活动,可以标记表达蛋白,可以进行深入的蛋白质组学实验等等。现有技术中对于荧光蛋白的标记通常通过蓝光照射之后再检测其发出的绿光,在接收绿光的过程中通常是需要调节焦距才能保证光线可以稳定的被CMOS模块接收,现有技术中的光线焦距的调节是接收模块相对于光信号发出源上下移动,而上下移动的方式是上下拉拽调节焦距,拉拽的方式调节焦距容易造成拉拽过渡或是不到位的情况发生,造成调节时间长,调节过程不稳定,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要求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包括光信号处理部和光信号接收部。
[0006]所述光信号处理部内设置光路通道,在光路通道的起点设置LED光源。这里的光源根据检测的需要进行调整变换,这里的LED光源是蓝光光源。
[0007]光信号处理部上方设置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台,所述第一连接台上设置第一螺纹孔;
[0008]所述光信号接收部内置CMOS模块,在CMOS模块下方设置第一导向腔;第一导向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台,在第二连接台上设置通孔;
[0009]LED光源发出光信号经过光路通道到达待检测发光点,再经过光路通道到达CMOS模块。
[0010]所述第一导向部进入第一导向腔,第一螺栓穿过通孔螺旋连接到第一螺纹孔,使光信号处理部和光信号接收部连接;一压缩弹簧位于通孔和第一螺纹孔之间使光信号接收部和光信号处理部之间紧绷。
[0011]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导向腔的限制下,旋转第一螺栓使光信号处理部相对光信号接收部上下移动。
[0012]在本技术中,光信号接收部在使用过程中用夹具夹持在立体定位仪上,通过第一螺栓与光信号处理部连接。在旋转第一螺栓时,光信号处理部将相对于光信号接收部上下移动,实现光信号的对焦,此种调节方式可以实现微调、调节迅速、简单、稳定。
[0013]在这里CMOS模块通过一根数据线和DAQ(数据处理器)连接,DAQ有三个并列的金属接口和一个连接PC(电脑)的输出接口,通过PC(电脑)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0014]在这里压缩弹簧在光信号探测部和光信号处理部之间始终处于被压缩需要恢复
形变的状态内,以有效的保证在对焦过程中光信号处理部相对光信号探测部的稳定移动。
[0015]优选的: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信号在光路通道内依次经过第一滤光片、二向色镜、自聚焦透镜达到待检测发光点;待检测发光点发出的光信号再依次经过自聚焦透镜、二向色镜、第二滤光片、第一凸透镜、第二凸透镜到达CMOS模块。凸透镜选用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筛选,不做限定。同样的第一滤光片和第二滤光片也根据实际需要的单色光种类进行选择使用。
[0016]第一滤光片用于保证光源发出的光源单一,二向色镜用于反射蓝光透过绿光,第二滤光片用于保证检测之后的光是单一光。各透镜用于聚光和成像,保证CMOS模块可以接收到稳定的检测信号。
[0017]优选的:在所述光路通道的一侧设置凹槽,所述凹槽使第一滤光片、二向色镜、第二滤光片分别从所对应的凹槽嵌入光路通道,一遮盖通过第三螺栓连接在光路通道的侧面以遮住凹槽。
[0018]这里的滤光片(第一滤光片和第二滤光片)和二向色镜是从光路通道侧面的凹槽嵌入光路通道,使光信号在光路通道内经过滤光片而筛选。
[0019]此种安装的方式便于更换滤光片,适用于更多的检测。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凸透镜为平凸透镜,其平面为光信号接收面。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一滤光片是450nm-490nm滤光片。用于保证蓝光照射到指定的接收蓝光的荧光蛋白。
[0022]优选的:所述第二滤光片是505nm-545nm滤光片。用于保证接收到由荧光蛋白发出的绿光通过到达CMOS模块。
[0023]优选的:还包括光信号探测部,所述光信号探测部内置第二自聚焦透镜;在光信号处理部下端第二导向部,在第二导向部上设置第一磁性部;所述在光信号探测部上端面设置第二导向腔,第二导向腔内设置第二磁性部,第二磁性部与第一磁性部磁性相吸。
[0024]在这里通过磁性相吸,保证连接迅速,定位准确。
[0025]优选的:在第二导向腔侧面开设第二螺纹孔,第一螺栓从第二螺纹孔横向进入第二导向腔与第二导向部相抵。为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这里通过螺栓前端的压力,使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导向腔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保证稳定。
[0026]优选的:所述光信号处理部周向为方形,通过夹具与立体定位仪连接。相较于圆形,方形的连接更加方便。
[0027]优选的:所述夹具包括连接杆、连接块、万向节、U型夹;所述连接块在连接杆上滑动,所述连接杆通过连接块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所述U型夹与所述连接杆通过万向节连接;在所述U型夹的开口端的一侧开设第四螺纹孔,第四螺栓前端从第四螺纹孔伸出,将位于U型夹开口处的物品夹持。
[0028]在这里万向节包括块体,块体内部设置球形腔,一球体至于球形腔内,球形腔的开口小于球体,在球形腔的一侧设置螺钉孔,一螺钉通过该螺钉孔进入球形腔与球体发生摩擦进行锁死方向。
[0029]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
[0030]本技术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调节迅速到位,更稳定准确的固定自聚焦透镜,灵活调整自聚焦透镜之间的距离,更好更快速的找到成像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
的准确性,形成最佳光路,节约实验时间。对于操作经验不限制,降低仪器使用的培训难度。
附图说明
[003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2]在附图中:
[0033]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一;
[0034]图2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二;
[0035]图3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二;
[0036]图4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四;
[0037]图5是图1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6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7是图5和图6的使用配合图(省略连接杆部分);
[0040]图8是实施例二的试验使用示意图。
[0041]以上附图中:
[0042]光信号处理部100,光路通道101,LED光源102,第一导向部103;第一连接台104,第一螺纹孔105,第一滤光片106,二向色镜107,自聚焦透镜108,第二滤光片109,第一凸透镜110,第二凸透镜111,第二导向部112,第一磁性部113;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微型显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信号处理部和光信号接收部;所述光信号处理部内设置光路通道,在光路通道的起点设置LED光源;光信号处理部上方设置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台,所述第一连接台上设置第一螺纹孔;所述光信号接收部内置CMOS模块,在CMOS模块下方设置第一导向腔;第一导向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台,在第二连接台上设置通孔;LED光源发出光信号经过光路通道到达待检测发光点;再经过光路通道到达CMOS模块;所述第一导向部进入第一导向腔,第一螺栓穿过通孔螺旋连接到第一螺纹孔,使光信号处理部和光信号接收部连接;一压缩弹簧位于通孔和第一螺纹孔之间使光信号接收部和光信号处理部之间紧绷;在第一导向部和第一导向腔的限制下,旋转第一螺栓使光信号处理部相对光信号接收部上下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微型显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信号在光路通道内依次经过第一滤光片、二向色镜、自聚焦透镜达到待检测发光点;待检测发光点发出的光信号再依次经过自聚焦透镜、二向色镜、第二滤光片、第一凸透镜、第二凸透镜到达CMOS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超微型显微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路通道的一侧设置凹槽,所述凹槽使第一滤光片、二向色镜、第二滤光片分别从所对应的凹槽嵌入光路通道,一遮盖通过第三螺栓连接在光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飞龙陈新蕾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诺为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