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榆林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087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泥收集装置,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包括装置体、干燥箱和抽气管,所述装置体内设置有水泵,且水泵与输水管相连接,所述干燥箱设置在处理池内,且干燥箱上设置有空气加热器,所述抽气管设置在处理池的内侧壁上,且抽气管端口处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处理池内侧壁设置有输料板,且输料板设置在干燥箱的下方,同时输料板下端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所述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机,所述第三转轴贯穿处理池的前侧面与第三绞龙相连接。该煤泥收集装置,设置有第一电动机、第一转轴和第一绞龙,在第一电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绞龙转动将脱水后收集的污泥输送至干燥箱内,对其进行初步干燥加工,缩短后续的晾晒时间。晾晒时间。晾晒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泥收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泥相关
,具体为一种煤泥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煤泥泛指煤粉含水形成的半固体物,常出现于洗煤过程中产生,为了能够使后面的解吸混合煤泥发电技术效率更高,在洗煤过程中需对煤泥进行收集,方便后期的晾晒,防止污染,现需要一种煤泥收集装置解决上述问题,且由于煤泥收集装置对煤泥收集后,需要后期对其晾晒干,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泥收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为了能够使后面的解吸混合煤泥发电技术效率更高,在洗煤过程中需对煤泥进行收集,方便后期的晾晒,防止污染,且由于煤泥收集装置对煤泥收集后,需要后期对其晾晒干,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包括装置体、干燥箱和抽气管,所述装置体内设置有水泵,且水泵与输水管相连接,所述输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与脱水设备相连接,且脱水设备设置在装置体的上方,所述装置体内侧壁设置有导向板,且导向板设置在水泵的右侧,所述导向板下方设置有第一电动机,且第一电动机与第一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绞龙相连接,且第一绞龙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壳体内侧壁上,所述连接壳体设置在处理池内,且处理池设置在装置体的右侧,所述干燥箱设置在处理池内,且干燥箱上设置有空气加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后侧设置有风机,且空气加热器下端与喷管相连通,所述喷管远离空气加热器的一端贯穿干燥箱上表面,且干燥箱前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二电动机与第二转轴相连接,且第二转轴贯穿干燥箱的前侧面与第二绞龙相连接,所述第二绞龙转动连接在干燥箱的内侧壁上,且第二绞龙设置在喷管的下方,所述抽气管设置在处理池的内侧壁上,且抽气管端口处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处理池内侧壁设置有输料板,且输料板设置在干燥箱的下方,同时输料板下端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所述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机,且第三电动机与第三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三转轴贯穿处理池的前侧面与第三绞龙相连接,且第三绞龙转动连接在处理池的内侧壁上。
[0005]优选的,装置体包括有沉淀池、过渡池、煤泥收集池和第二滤网,且装置体内设置有沉淀池、过渡池以及煤泥收集池,煤泥收集池设置在过渡池的右侧,且过渡池设置在沉淀池的右侧,同时沉淀池内侧壁设置有第二滤网。
[0006]优选的,所述连接壳体下端与干燥箱相连通,且连接壳体内设置的第一绞龙和第一电动机、第一转轴组成转动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处理池内底部设置为倾斜状,且处理池内设置的第三绞龙和第三电动机、第三转轴组成转动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空气加热器包括有第二加热元件、蛇形管和挡片,且空气加热器内设置有第二加热元件和蛇形管,同时蛇形管内侧壁设置有挡片。
[0009]优选的,所述蛇形管内侧壁交错设置有挡片,且蛇形管一端与风机相连通,
[0010]同时蛇形管另一端与喷管相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机、第二转轴和第二绞龙组成转动机构,且第二绞龙靠近后端处的干燥箱内底部设置有排料口。
[0012]优选的,所述抽气管交错设置在输料板的内侧壁上,且每个抽气管的端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滤网。
[0013]优选的,所述输料板和第一加热元件相对应,且输料板交错设置在处理池的内侧壁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煤泥收集装置,
[0015](1)设置有沉淀池和第二滤网,在沉淀池和第二滤网的作用下对洗煤产生的污水进行预处理,避免污水浓度高或污水中较大的杂质影响后续的处理加工,定期可对第二滤网进行处理,保证第二滤网的通透性;
[0016](2)设置有第一电动机、第一转轴和第一绞龙,在第一电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绞龙转动将脱水后收集的污泥输送至干燥箱内,对其进行初步干燥加工,缩短后续的晾晒时间;
[0017](3)蛇形管内交错设置有挡片,挡片延长气体在蛇形管内的时间,使得气体在蛇形管内收到第二加热元件的充分加热,提高加热后的气体对煤泥的干燥效果;
[0018](4)交错设置有输料板,且每个输料板下方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交错设置的输料板延长煤泥的排料时间,同时在第一加热元件的作用下可对输料板上的煤泥进行加热烘干,提高煤泥的干燥效果;
[0019](5)设置有第三电动机、第三转轴和第三绞龙,在第三电动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三绞龙转动将干燥的煤泥输出,便于对煤泥收存或进行晾晒处理,另外设置有抽气管,在抽气管的作用下将煤泥烘干产生的水汽排出,有助于煤泥的干燥效果,且排出的水汽可冷凝成水回收。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煤泥收集池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处理池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处理池和煤泥收集池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空气加热器左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蛇形管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装置体,101、沉淀池,102、过渡池,103、煤泥收集池,104、第二滤网,2、水泵,3、输水管,4、脱水设备,5、导向板,6、第一电动机,7、第一转轴,8、第一绞龙,9、连接壳体,10、处理池,11、干燥箱,12、空气加热器,1201、第二加热元件,1202、蛇形管,1203、挡片,13、风机,14、喷管,15、第二电动机,16、第二转轴,17、第二绞龙,18、抽气管,19、第一滤网,20、输料板,21、第一加热元件,22、第三电动机,23、第三转轴,24、第三绞龙。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装置体1内设置有水泵2,且水泵2与输水管3相连接,装置体1包括有沉淀池101、过渡池102、煤泥收集池103和第二滤网104,且装置体1内设置有沉淀池101、过渡池102以及煤泥收集池103,煤泥收集池103设置在过渡池102的右侧,且过渡池102设置在沉淀池101的右侧,同时沉淀池101内侧壁设置有第二滤网104,在沉淀池101和第二滤网104的作用下对洗煤产生的污水进行预处理,输水管3远离水泵2的一端与脱水设备4相连接,且脱水设备4设置在装置体1的上方,水泵2设置在过渡池102内,装置体1内侧壁设置有导向板5,且导向板5设置在水泵2的右侧,导向板5下方设置有第一电动机6,且第一电动机6与第一转轴7相连接,导向板5和第一电动机6均设置在煤泥收集池103内,第一转轴7与第一绞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包括装置体(1)、干燥箱(11)和抽气管(18),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体(1)内设置有水泵(2),且水泵(2)与输水管(3)相连接,所述输水管(3)远离水泵(2)的一端与脱水设备(4)相连接,且脱水设备(4)设置在装置体(1)的上方,所述装置体(1)内侧壁设置有导向板(5),且导向板(5)设置在水泵(2)的右侧,所述导向板(5)下方设置有第一电动机(6),且第一电动机(6)与第一转轴(7)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7)与第一绞龙(8)相连接,且第一绞龙(8)远离第一转轴(7)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连接壳体(9)内侧壁上,所述连接壳体(9)设置在处理池(10)内,且处理池(10)设置在装置体(1)的右侧,所述干燥箱(11)设置在处理池(10)内,且干燥箱(11)上设置有空气加热器(12),所述空气加热器(12)后侧设置有风机(13),且空气加热器(12)下端与喷管(14)相连通,所述喷管(14)远离空气加热器(12)的一端贯穿干燥箱(11)上表面,且干燥箱(11)前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机(15),所述第二电动机(15)与第二转轴(16)相连接,且第二转轴(16)贯穿干燥箱(11)的前侧面与第二绞龙(17)相连接,所述第二绞龙(17)转动连接在干燥箱(11)的内侧壁上,且第二绞龙(17)设置在喷管(14)的下方,所述抽气管(18)设置在处理池(10)的内侧壁上,且抽气管(18)端口处设置有第一滤网(19),所述处理池(10)内侧壁设置有输料板(20),且输料板(20)设置在干燥箱(11)的下方,同时输料板(20)下端设置有第一加热元件(21),所述处理池(10)的前侧设置有第三电动机(22),且第三电动机(22)与第三转轴(23)相连接,所述第三转轴(23)贯穿处理池(10)的前侧面与第三绞龙(24)相连接,且第三绞龙(24)转动连接在处理池(10)的内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体(1)包括有沉淀池(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勃常艳青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