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9375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撑架、挤出机本体、隔热层,还包括传输机构、收集机构,所述支撑架上方固定连接有所述挤出机本体,所述挤出机本体外侧设置有所述传输机构,所述挤出机本体的外部上粘接有所述隔热层,所述挤出机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收集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传输机构和隔热层的设置不仅可以减小挤出机散去的热量,传输机构中环形吸热铜板的设置具有加快吸收散去的热量传输机构中第一散热铝板的设置可以加快传输环形吸热铜板吸收的热量,提高了传输效率,收集机构的设置可以加快余热的回收。机构的设置可以加快余热的回收。机构的设置可以加快余热的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挤出机设备
,特别是涉及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挤出机也属于塑料机械的种类之一,挤出机依据机头料流方向以及螺杆中心线的夹角,可以将机头分成直角机头和斜角机头等。挤出机是依靠螺杆旋转产生的压力及剪切力,能使得物料可以充分进行塑化以及均匀混合,通过口模成型。目前的挤出机为了经济环保,将传统的柴油加热转换为电磁能力转换加热的方式,但是,在挤出机进行工作时,电磁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存在着50%热量流失。
[0003]目前,公开号为CN20744905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线缆挤出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泵气机构、余热回收机构和挤出机,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固定在挤出机的外围,所述泵气机构设置在余热回收机构的一侧,所述挤出机包括机筒、进料口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在机筒的下方四个拐角处,所述进料口固定在机筒的上方,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第一吸热铜、气管、保温罩、强化尼龙布、第二吸热铜和进气口,所述强化尼龙布固定在机筒的外围,但是由于铜具有吸热快散热慢的特性,导致了该装置中第二吸热铜加快了吸收挤出机的热量,且第二吸热铜内的热量散去的比较慢,不利于热量的传输,第一吸热铜的设置导致了回收利用的效果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撑架、挤出机本体、隔热层,还包括传输机构、收集机构,所述支撑架上方固定连接有所述挤出机本体,所述挤出机本体外侧设置有所述传输机构,所述挤出机本体的外部上粘接有所述隔热层,所述挤出机本体下方设置有所述收集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安装架、气泵、密封罩、环形吸热铜板、第一散热铝板、第一进气管、第一排气管,所述安装架上方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气泵,所述气泵的出风端连接有所述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焊接在所述密封罩下方一侧,所述密封罩和所述环形吸热铜板均通过螺栓连接在粘接于所述挤出机本体外侧的所述隔热层外侧,所述环形吸热铜板外侧通过螺钉连接有所述第一散热铝板,所述环形吸热铜板和所述第一散热铝板设置在所述密封罩内侧,所述密封罩一侧下方焊接有所述第一排气管,所述密封罩外侧也粘接有所述隔热层,所述第一排气管一端连接所述收集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铝板为螺旋状的散热铝板。
[0009]优选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第二进气管、螺旋管、第二排气管、收集箱,所述第二进
气管上端通过喉箍连接在所述第一排气管一端,所述第二进气管下端伸进所述收集箱内部,且熔接有所述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一端熔接有所述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上端伸出所述收集箱,所述收集箱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收集箱外侧粘接有所述隔热层。
[0010]优选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第二进气管、第二排气管、收集箱、吸热铜管、第二散热铝板,所述第二进气管上端通过喉箍连接在所述第一排气管一端,所述第二进气管下端伸进所述收集箱内部,且通过喉箍连接有所述吸热铜管,所述吸热铜管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有所述第二排气管,所述吸热铜管外侧通过螺钉连接有所述第二散热铝板,所述第二排气管上端伸出所述收集箱,所述收集箱固定在地面上。
[0011]有益效果在于:传输机构和隔热层的设置不仅可以减小挤出机散去的热量,传输机构中环形吸热铜板的设置具有加快吸收散去的热量传输机构中第一散热铝板的设置可以加快传输环形吸热铜板吸收的热量,提高了传输效率,收集机构的设置可以加快余热的回收。
[0012]本技术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是本技术所述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所述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的主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所述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所述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A-A剖视图;
[0018]图5是本技术所述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A-A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0]1、支撑架;2、挤出机本体;3、传输机构;4、收集机构;5、隔热层;301、安装架;302、气泵;303、密封罩;304、环形吸热铜板;305、第一散热铝板;306、第一进气管;307、第一排气管;401、第二进气管;402、螺旋管;403、第二排气管;404、收集箱;41、吸热铜管;42、第二散热铝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撑架1、挤出机
本体2、隔热层5,还包括传输机构3、收集机构4,支撑架1上方固定连接有挤出机本体2,挤出机本体2外侧设置有传输机构3,挤出机本体2的外部上粘接有隔热层5,挤出机本体2下方设置有收集机构4,传输机构3包括安装架301、气泵302、密封罩303、环形吸热铜板304、第一散热铝板305、第一进气管306、第一排气管307,安装架301上方通过螺栓连接有气泵302,气泵302的出风端连接有第一进气管306,第一进气管306焊接在密封罩303下方一侧,密封罩303和环形吸热铜板304均通过螺栓连接在粘接于挤出机本体2外侧的隔热层5外侧,环形吸热铜板304外侧通过螺钉连接有第一散热铝板305,环形吸热铜板304和第一散热铝板305设置在密封罩303内侧,密封罩303一侧下方焊接有第一排气管307,密封罩303外侧也粘接有隔热层5,第一排气管307一端连接收集机构4,这样设置可以通过隔热层5减少挤出机本体2的热量散失,还可以通过环形吸热铜板304快速的吸收挤出机本体2散失的热量,第一散热铝板305快速的散去环形吸热铜板304吸收的热量,以及通过气泵302泵出的气体把热量传输到收集机构4中,第一散热铝板305为螺旋状的散热铝板,收集机构4包括第二进气管401、螺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撑架(1)、挤出机本体(2)、隔热层(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机构(3)、收集机构(4),所述支撑架(1)上方固定连接有所述挤出机本体(2),所述挤出机本体(2)外侧设置有所述传输机构(3),所述挤出机本体(2)的外部上粘接有所述隔热层(5),所述挤出机本体(2)下方设置有所述收集机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节能技术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3)包括安装架(301)、气泵(302)、密封罩(303)、环形吸热铜板(304)、第一散热铝板(305)、第一进气管(306)、第一排气管(307),所述安装架(301)上方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气泵(302),所述气泵(302)的出风端连接有所述第一进气管(306),所述第一进气管(306)焊接在所述密封罩(303)下方一侧,所述密封罩(303)和所述环形吸热铜板(304)均通过螺栓连接在粘接于所述挤出机本体(2)外侧的所述隔热层(5)外侧,所述环形吸热铜板(304)外侧通过螺钉连接有所述第一散热铝板(305),所述环形吸热铜板(304)和所述第一散热铝板(305)设置在所述密封罩(303)内侧,所述密封罩(303)一侧下方焊接有所述第一排气管(307),所述密封罩(303)外侧也粘接有所述隔热层(5),所述第一排气管(307)一端连接所述收集机构(4)。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发辉王鹏举马尚祯周鹤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