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9290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用于对双缸及以上缸体数量的钻井泵缸体进行润滑,其中,每一组缸体上均设有一组润滑单元,所述润滑单元包括油泵、出油管路、回油管路和油箱;所述油泵通过第一输油管线与油箱相连,油泵通过第二输油管线与出油管路相连,出油管路另一端与缸体连接,缸体通过回油管路与油箱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润滑系统中,每一组缸体对应一组润滑单元,一组润滑单元只给一组缸体注油,不会产生一组润滑单元给多组缸体注油时注油不均导致设备磨损的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注油高效。注油高效。注油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钻井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高压钻井泵用于石油钻井、采矿或勘探等各个行业中,目前行业中采用的高压钻井泵大多采用三缸单作用泵系统,由于作业环境较为恶劣,缸体注入的润滑油脂很容易稀释变质,为防止轴承和柱塞等零件损坏,在使用时需要及时对每个缸体内补充油脂进行润滑。
[0003]申请号为201721924295.7的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泥浆泵柱塞的密封润滑系统,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缸体油脂补充问题,但其结构上采用的是一台油泵同时给多组缸体注入油脂的方式,即油泵上引出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通过四通结构连接多组支路管,再用支路管将油脂引入缸内,那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从出油管路输出的油脂在通过各组支路管时,由于支路管道弯曲度、长度和四通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进入每组支路管的油脂量无法保证,因此有可能存在某个支路管油脂流量大、另一组支路管油脂流量小的问题,进而导致某些缸体润滑不够及时导致设备磨损过大甚至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该系统根据高压钻井泵内缸体数量,在每一个缸体上安装一组润滑单元,每组缸体的润滑机构各自独立,不会干扰。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
[0006]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用于对双缸及以上缸体数量的钻井泵缸体进行润滑,每一组缸体上均设有一组润滑单元,所述润滑单元包括油泵、出油管路、回油管路和油箱;
[0007]所述油泵通过第一输油管线与油箱相连,油泵通过第二输油管线与出油管路相连,出油管路另一端与缸体连接,缸体通过回油管路与油箱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油泵为齿轮泵、叶片泵或柱塞泵。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回油管路上设有油水分离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油管线上设有过滤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油管线上设有溢流管线,溢流管线与油箱连通,溢流管线上设有溢流阀。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油管线上设有第三输油管线,第三输油管线与油箱连通,第三输油管线上设有调压阀。
[0013]进一步地,所述油水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所述分离器本体上端设有油液输出口,分离器本体下端部开设有排水口,分离器本体上还设有混合液进口,所述混合液进口与回油管路导通,油液输出口与油箱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液进口上设有缓冲罩。
[0015]进一步地,所述油水分离器还包括U型管,所述U型管底部设有沉淀物排出口,U型管输出端内设滤网,且U型管输出端通过滤液输出管与混合液进口连通,所述U型管输入端通过混合液输入管与回油管路连接。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在针对双缸及以上的多缸体钻井泵的油缸注入润滑油时,每一组缸体对应一组润滑单元,一组润滑单元只给一组缸体注油,不会产生一组润滑单元给多组缸体注油时注油不均导致设备磨损的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注油高效。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钻井泵润滑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钻井泵润滑系统的润滑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钻井泵润滑系统的油水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润滑系统,100-油泵,110-出油管路,120-回油管路,130-第一输油管线,140-油箱,150-过滤器,160-第二输油管线,170-调压阀,2-缸体,200-柱塞,210-进油口,220-出油口,3-油水分离器,300-分离器本体,3001-油液输出口,3002-排水管,310-U型管,3101-混合液输入管,3102-沉淀物排出口,3103-滤网,3104-滤液输出管,3105-缓冲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3]如图1-3所示,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用于对双缸及以上缸体数量的多缸体单作用钻井泵的缸体进行润滑,每一组缸体上均设有一组润滑单元1,所述润滑单元1包括油泵100、出油管路110、回油管路120和油箱140,图1所示的为五缸体单作用泵润滑系统,其他缸体数量的钻井泵上润滑单元1数量以此类推。
[0024]每组缸体2内设有柱塞200,缸体2上开设有进油口210和出油口220,在每组润滑单元中,所述油泵100通过第一输油管线130与油箱140相连,油箱 140内储存有润滑油脂,油泵100通过第二输油管线160与出油管路110相连,连接,出油管路110另一端与缸体2的进油口210连接,缸体2通过回油管路120与油箱140连接。
[0025]所述油泵100为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中采用齿轮泵,其结构简单紧凑、对油液污染不敏感、能耐冲击性负载,维护方便、工作可靠,齿轮泵上连接有驱动电机。
[0026]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输油管线130上设有过滤器150用于过滤油箱140 中润滑油脂内的杂质。
[00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油管线160上设有溢流管线,溢流管线与油箱140连通,溢流管线上设有溢流阀,当管道内压力过大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油管线160上设有第三输油管线,第三输油管线与油箱140连通,第三输油管线上设有调压阀170,可以调节油泵100往出油管路110中输出润滑油脂的流量。
[0028]所述回油管路120上设有油水分离器3用于分离由回油管路120回流的油水混合液
中的污水杂质。
[0029]如图3所示,所述油水分离器3包括分离器本体300和U型管310,U型管 310的输入端通过混合液输入管3101与回油管路120连接。
[0030]所述分离器本体300呈罐体状,其上端设有油液输出口3001,分离器本体 300下端部开设有排水口3002,分离器本体300侧壁上设有混合液进口,所述混合液进口通过滤液输出管3104与U型管310输出端连接,油液输出口3001 与油箱140连通,所述混合液进口上设有缓冲罩3105,用以缓冲滤液进入分离器本体300内的液体流量,减少对油液分层的干扰;油液在分离器本体1内静止,由于密度差异与水分层,当油液分层达到一定量后,开启油液输出口3001上的阀门,将油液回流到油箱140中,开启排水口3002上的阀门将水排出。
[0031]所述U型管310,所述U型管310底部设有沉淀物排出口3102,沉淀物排出口3102上设有阀门,U型管310输出端内设滤网3103,即油水混合液沿混合液输入管3101进入U型更换310后先沉淀重物杂质到U型管310管底,然后再经滤网3101过滤,使得颗粒杂质堆积在U型管310管底,堆积到一定程度可以打开沉淀物排出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用于对双缸及以上缸体数量的钻井泵缸体进行润滑,其特征在于:每一组缸体上均设有一组润滑单元(1),所述润滑单元(1)包括油泵(100)、出油管路(110)、回油管路(120)和油箱(140);所述油泵(100)通过第一输油管线(130)与油箱(140)相连,油泵(100)通过第二输油管线(160)与出油管路(110)相连,出油管路(110)另一端与缸体连接,缸体通过回油管路(120)与油箱(14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100)为齿轮泵、叶片泵或柱塞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路(120)上设有油水分离器(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油管线(130)上设有过滤器(1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钻井泵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油管线(160)上设有溢流管线,溢流管线与油箱(140)连通,溢流管线上设有溢流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钻井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何苏
申请(专利权)人:广汉市奇峰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